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以宜昌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文化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车溪民俗风景区突出三峡民间农耕文化,实行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开发,不仅形成和保持了景区持续竞争力,而且还成为抢救和保护三峡民间文化的基地,实现景区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效益。以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原理为指导,归纳总结得出景区旅游文化开发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联动开发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怀梆、沁阳唢呐及高抬火轿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焦作地区风貌的民间文化艺术,但传统的运作方式已使它们在传承之路上渐趋消退;另一方面,焦作旅游业虽然近十年发展迅猛,但重山水、轻文化的开发模式已不是主流所趋。本文基于旅游与民间文化艺术联动开发的视角,在分析怀梆、沁阳唢呐、高抬火轿及旅游开发市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让民间文化艺术为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利用旅游开发促进焦作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并以此带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3.
古镇本质是文化遗产,其由要素性的人文化、自然环境文化、历史文化和形态性的表现文化、价值文化交织形成的古镇文化结构体系为挖掘、开发古镇特质文化提供了路径。以此为理论,以川西古镇为例,审视川西古镇挖掘、开发,呈现诸多乱象。挖掘、开发川西古镇特质文化需要在坚持差异化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梳理、归纳、比较挖掘特质文化,将川西古镇特质文化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并积极营销古镇特质文化。为此,应当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协调川西古镇特质文化的挖掘与开发。  相似文献   

4.
发展焦作文化旅游产业应坚持的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利用民间文化促进焦作旅游经济发展,应坚持繁荣与发展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分合结合等四项原则,以确保焦作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序、合理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化"与"时尚"似为完全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实际上丰富的民间文化已成为旅游产业主要的文化产品,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文化构建和文化协商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湘西旅游产业语境中的民间文化与时尚的关联性较为典型。  相似文献   

6.
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它虽具有“根”文化的特质,但却并非强势文化,尤其在青岛这样现代时尚的滨海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制约与影响,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只有拥有成体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才能使该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当前迫切需要为现有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活态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中游旅游开发的瓶颈在于城市主题文化的长期缺位,发掘其独特性,有重点、有先后、有层次的打造主体文化是南充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对区域文化保护达成正效应的良性循环必须建立文化失忆的预警机制,通过专业团队的调查评估,政府部门的立法监管以及市民参与的建言献策和监督检举,做好文化失忆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8.
民族旅游是动态保护民族文化的最为引人关注且争议性最大的开发方式,因为它一方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和抬升了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却可能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商品化而破坏其真实性。文章通过反思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同化和商品化的现象,阐述了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间规则的记录性、可操作性和其文化属性以应对民族文化同化的现象,再通过介绍民间规则特殊的内心确信以表明前后台理论的成立。并可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民族文化,但前提条件是各类参与开发中的主体能够尊重并善于运用民间规则,赋予当地族群依照其民间规则决定可以搬上旅游舞台的民间文化元素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的恶意破坏。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十年来,民俗学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繁荣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设立了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从1987年开始设立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0.
一些小城镇因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的兴起,而使之成为旅游小城镇,其发展的线路具有了不同于一般小城镇的特质,要正确把握这种特质,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实现顺利转型,实现旅游小城镇迅速的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要]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西藏地区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藏族传统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作为藏族生产、生活的活态人文旅游景观更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西藏旅游不断发展,国内外游客大量进入,可能会对当地文化带来影响,进一步影响藏族传统文化个性和特质的保持。因此,以藏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同时加大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实现西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旅游纪念品基本特质为出发点,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旅游纪念品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分析该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构建了旅游纪念品开发驱动力模型。并以该模型为依据,提出了旅游纪念品开发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各地的民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热,对传统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繁荣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受金钱本位、管理缺乏、粗制滥造、商业化扭曲、生态空间受摧残、同化严重等影响,造成文化急剧萎缩,难以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放眼长远,实现开发"本位"的转变.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多种开发保护方式齐下.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自古就是旱涝、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且因其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淮河流域多灾多难。近年淮河流域相关县市虽未明确提出"灾难遗址旅游",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产品的开发尝试,但总体上淮河流域"灾难遗址旅游"还未成气候。对此,相关县市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须坚持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杜绝过度商业化、加强群众参与、适时适度开发等原则,采取多种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灾难文学作品展现抗争精神、大力挖掘民间文化的开发方式,进行适宜灾难文化开发的市场营销,进一步打造灾难遗址旅游系统化品牌,以此谋求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丹霞山旅游文化精品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山的文化源流包括历史、民俗、宗教和艺术四个方面,其文化资源特质是由丘陵文化、农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组成的,山、水、农、客、教构成了丹霞山地区最具特点的文化事象。从地域文化系统的角度对丹霞山旅游文化进行挖掘,对于制定丹霞山旅游文化精品化开发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旅游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承而生产流通的物质类产品,如果在旅游线路和消费中能够很容易地被识别为地方的文化标志,那么它们就承担着旅游地物质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促进南充市的旅游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借助汉服复兴的时尚潮流,发扬"中国绸都"的优势,促成汉服产业的形成,使旅游消费者建立"汉服-丝绸-中国绸都-南充"这样的思维图式,提升旅游地的文化品格.汉服在南充旅游文化传播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汉服的"丝绸"文化核心与质料的非统一性、推广汉服需培育和发展的二元消费市场、与其他旅游产品配套推出的市场布局以及经营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分析道教养生文化、养生旅游的内涵与发展、道教养生观对养生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赋予养生旅游以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为促进养生旅游健康发展,发挥道教文化新的功能提供借鉴。继而以岭南道教发源地——罗浮山为案例,分析其道教文化特质、演变以及养生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异质文化是整体文化现象中最具民族性与个性特质的部分。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异质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旅游者的兴趣与关注,是产生旅游动机的源泉。它又是一种弱势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会对它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开发异质文化资源要重视人文精神,协调好传统与现代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保护与管理,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俗旅游节庆问题,指出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的社区参与是有效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转换角色,在民俗旅游节庆开发中注意尊重、维护和保障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社区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和参与效果,特别是通过营造社区充分参与的政策环境和有效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独特作用,实现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