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评点家、清朝名学者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这篇脸灸人口的佳作中,对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所用的不同思维方式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即便是现在,读来也给人以难得的启发。金圣叹论述这一问题的开头就很值得我们玩味。他说:“盖耐庵当世之才,吾直无以知其际也。”①连金圣叹自己对施耐庵创作才能的了解都还只是处在不知深浅的皮毛阶段,这岂不给热情和期望值都正高的读者当头泼了一瓢凉水?其实,这只是手执妙论“牛耳”的金圣叹为掀起文章的“波澜”,在那里“卖关子”!正当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2.
在扬州古城及城郊,现存的牌坊就有多处。但作为苏式牌坊的重要代表之一,蜀冈之上、大明寺前的“栖灵遗址”牌坊可谓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牌坊正面题有“栖灵遗址”,背面则是“丰乐名区”四字,题字皆为篆书,古拙凝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全国30个州建立30座供奉佛舍利的宝塔,于是在大明寺前建成了栖灵塔,塔高九层,高耸入云,极为壮观。该塔在唐朝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不幸毁于火灾,后来,人们便在寺门前建了这座“栖灵遗址”牌坊,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3.
传统儒学中“情”的内涵是变化发展,而有其一脉相承的联系。清初王夫之把“性”与“情”规定为体用关系,提出性情相需,他的文学情感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李渔、金圣叹、陈确等批判理学强调道德理想而压抑情与欲,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严重矛盾。  相似文献   

4.
我因写徽州古村落丛书中黟县黄村一书,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在几本书中,都提到黄村始建于宋代的灵惠庙大殿内,原有一块南宋“灵惠庙碑”,《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记载为绍兴十七年立。后来看到另一本书,提到该碑为绍兴二十七年立,毫无疑问,这二者之间,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甚至二者皆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在有关文章中,还提到此碑记载有当年方腊义军过黟县西武时,对百姓秋毫无犯,使“生灵安业”的内容,故俗称“方腊纪事碑”。  相似文献   

5.
“正笔”与“闲笔”——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之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在评点文学作品中,多次使用了“正笔”与“闲笔”这一对概念。他在《水浒传》十二回回评中,对此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他说: 如此一回大书,愚夫读之,则认为东郭争功,定是杨志分中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殊不知止为后文生辰纲要重托杨志,故从空结出两层楼台,以为梁中书爱杨志耳。故篇中凡写梁中书加意杨志处,文虽少,是正笔;写与周瑾、索超比试处,文虽绚烂纵横,是闲笔。 金圣叹很看重文学作品中的“正笔”和“闲笔”。他认为,能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的,才算会读书,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所以他说:“夫读书而能识宾主旁正者,我将与之遍读天下之书也。”他提出的这一对概念,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对于揭示文学的本体之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嘉之雄”①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蔚然成一祖,……,虽李、杜甚重之,称为‘谢公’。”②评谢者历代多有,其中清代东方树可算得上是对灵运深有会心之人。他说:“看来康乐全得力于一部《庄子》。其于此书,用功甚深,兼熟郭注。古人有一部得力书,一生用之不穷,尺捶也。”③东方树在这里将谢灵运所受影响全部归之于《庄子》,未免有失偏颇,但综观灵运一生,他主要受到庄子的影响,却是事实。这不仅表现在灵运的思想主要  相似文献   

7.
杂谈金圣叹     
金圣叹历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当然不是完人,保留着不少传统的忠君思想;但是,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痛恨贪官污吏、敢于为民请命的人。他之所以被杀头,官吏罪名是“上惊先帝之灵”“目无法纪”。具体情节大概是:金圣叹等一批知识分子,在顺治皇帝死后,趁着巡抚朱国治等官员们集体哀悼的时机,鸣钟击鼓,在文庙哭诉吴县知县任维初乱摊派赋税、乱罚款的劣迹。这位贪官把裂开的大毛竹泡在尿里,用来痛打拖欠税赋的人,曾当场打死过人。他还能监守自盗,盗卖仓库的粮米。吴县人都恨透他了,因此有哭庙之举。参加的有百余人,围观的上千人。现场“群声…  相似文献   

8.
刘杰超 《学术研究》2003,(8):140-143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金圣叹诅咒梁山英雄,视之为盗贼,必欲诛之而后快;另一方面,金圣叹对梁山英雄的遭遇又深表同情,对他们的才气胆识和能耐又极力颂扬,这构成了一个悖论。而或骂或赞,都是金圣叹“忠君”思想的合理延伸:因为“忠君”,他要骂杀英雄,不许他们挑战君权;同样因为“忠君”,他要反对赃官酷吏,承认“乱自上作”,在这一点上他同梁山英雄有了共同语言,同情和赞扬他们也在情理之中。由此而论,说金圣叹维护本阶级统治,反对农民起义,并不为过,而说他是英雄的最凶恶的敌人也欠公允。  相似文献   

9.
南宋“四灵”诗派,若从地域、人称、师从关系上说,都不失为一种渊源的因素。但他们四个人所以成为一个诗歌的派别,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的群体性,他们关于诗歌理论主张的趋同性,以及他们诗歌创作倾向的大体一致性。其总体风格,可以“清”、“瘦”概括。这种风格特征,是他们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所必然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永嘉四灵及其创作心态夏汉宁一“永嘉四灵”是个令人注目而又让人说三道四的诗歌流派。它出现在我国十二至十三世纪之间,因其四位诗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均系南宋温州人,且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旨趣相投,风...  相似文献   

11.
“哭庙”辨     
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头籍没,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哭庙案之“哭庙”应作何解?《金圣叹小传》作者说:“闻是狱之兴,为知吴县事山西任某(指任维初)以非刑予征课税,生员薛尔张等因民忿,鸣钟击鼓,入文庙哭泣,诸生不期而至者百余人。”(《清朝野史大观》第五册)近人也说:“初四日,诸生百余人,哭于文庙,皆欲声逐任令。”(《国史旧闻》第三分册《金圣叹》)今人再说:“于是初四那天,金圣叹等百余人先到孔庙鸣钟击鼓,并对着孔子的牌位放声痛哭。”(《民主与法制》1983年第三期《金圣叹之冤》)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它是一个比较短暂的心理过程,而不是“电光似的一闪”。 文学创作灵感不是天才人物所独有,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正象周恩来同志所说的,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心理现象。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天才作家们的创作实践深刻说明:“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  相似文献   

13.
略论《空山灵雨》与印度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学的佛义是许地山创作《空山灵雨》选择性接受的第一个对象,是他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一个工具。“多苦”、“虚空”使他试图从佛教信仰中推演出一套立身处世之道。他想通过佛教研究而找到人生希望。《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对人生进行探索而写下的一份独特的答卷,它的文本充满了许地山研究佛学而不迷信佛学的质疑,在质疑中,他由“谈佛”走向了“反佛”之路,由信士而斗士。  相似文献   

14.
鳖灵是春秋时蜀王,又是一个治水专家,都江堰每年放水总是先祭鳖灵,再祭李冰父子,直到本世纪初依然如此,可见他的遗泽深入民心。不过,在文献中他却是个扑朔迷离的神话人物,为了纪念这位治水先行者,有必要把他的生平事迹,重加考实。 汉代文献中有关鳖灵的记载,当首推《蜀王本纪》: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 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 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 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 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灵视这一命题,在我国诗坛上,近几年开始为许多诗人所注重,为诗学理论家所青睐。诗人流沙河在《星星》诗刊上,显赫地写上“灵视”二字,理论家杨匡汉在《文学评论》上,把“灵视”与“感觉”、“意象”、“情绪”等命题相提并论,使灵视在诗歌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地位。然而,所谓灵视,  相似文献   

16.
<正> “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徐照(?——1211),字道晖,又字灵辉,号山民。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翁卷(生卒年未祥),字续古,又字灵舒。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又字灵秀,号天乐。因为四人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字号中都有灵字,彼此旨趣相投,诗风相近,自成一派,故世称“永嘉四灵”。四灵中,徐照为终身布衣,其余三人都沉沦下潦。四人一生贫病交加,生活无着,政治上找不到出路,但在诗歌创作上却颇有成就。他们几乎是用生命和心血,全力  相似文献   

17.
人物评点是金圣叹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评点中最精彩的内容 ,而在对诸多人物的评点中 ,武松、鲁智深、李逵 ,是金圣叹心头笔下最钟爱的三位豪杰。“水浒三杰”是民间文学长期酝酿积累 ,又经过《水浒传》作者加工而成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受前人对《水浒传》评点影响的金圣叹看来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魅力之所在 ;再加上金圣叹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所处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及“独恶宋江”等 ,都导致了他对“水浒三杰”的钟爱。  相似文献   

18.
从金评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圣叹是否“腰斩”过《水浒传》是学术界所 关注的一桩历史公案。立足于金评本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诸多证据足以证明金圣叹确曾“ 腰斩”过《忠义水浒传》。着眼于金评本研究“腰斩”问题,不仅可以揭开金圣叹“腰斩” 《水浒传》的历史真相,而且有助于对其作出系统全面的文化美学评价,而不是孤立肤浅的 政治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一、儒家“和而不同”的当代性局限应该说,从“和为贵”《论语·学而》,“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德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及至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与“同”在儒家哲学中的突出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其基本含义,早已由《国语·郑语》中史伯所提出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奠定。即:“和”是事物“多样统一”所造成的和谐与互补,这种和谐与互补可以促使万事兴旺;这便是“贵”,也便是“美”,所以有“中和之美”之说。反之,由于“同”是…  相似文献   

20.
尹缉熙 《船山学刊》2005,(1):113-115,119
本文分析了金圣叹误读所产生的原因,并认为金圣叹的误读是一种“正误”,虽与创作本义有所牴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其内涵,因此误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正好说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极具个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