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由追求超越现实、渴望自由的生命本性决定的;只有以自由的生命活动作为最高价值和理想的文学艺术作品,才具有永恒的魅力;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没有内在自由,外在自由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表现了生命自由的光辉在感性形式(形象)中的灿烂放射。总之,美是自由的诗性升华,是自由对自然的照亮与回归,是个体性与社会化的和谐整合。  相似文献   

2.
陈媛 《学术论坛》2007,30(11):37-43
全球问题的凸现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想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是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据之一.人的需要具有可建构性,这种可建构性可以消解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可以消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悖论".综观人的发展的当代境遇,消费主义和审美主义的共谋通过大众传媒建构出人的需要幻象,人的需要被欲望化、虚假化和泡沫化,人的发展深陷"物的围困"之中.需要的审美建构是人类走出发展的当代物化困境的智慧选择,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3.
张中 《兰州学刊》2013,(2):15-20
在审美中,我们将会生成一种超越性的自由感,这就是审美自由.因而,审美自由并不只指感官自由,它更是指主体知情意完美协调的自由.推而广之,审美自由还将包含道德和意志内涵.换句话说,将世界审美化,审美自由将是广义的和终极的自由——审美主义就是这样的逻辑.从自由出发,审美最终导致真正自由的实现.这既是主体审美的历程,也是审美自由自身的要求.自由是主体性的自由,其核心理念是广义的“审美”.在这一意义上,审美与自由就是同义语.在此基础上,现代西方形成了审美主义思潮.不过由此出发,审美至上论、唯关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审美主义纷至沓来.事实上,这些将审美泛化的做法都与西方传统的神性或救赎理想密切相关.回到当下、回到眼前,我们能够把握和理解的“实在的”自由就是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4.
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不在审美兴趣的培养上 ,而是在于审美需要的唤起。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的内在动机。审美需要属于人的社会需要 ,属于高级层次的需要 ,不可能不学而获。审美需要产生于审美活动。审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问题,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家中一直被作为哲学和美学的基本问题来探讨.马尔库塞深受黑格尔、青年马克思、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思想家的影响,对人的自由问题也极为重视.在其许多著作中,他都深入探讨了人的本质与自由、异化劳动与自由,审美解放与自由等问题.但当他将人的自由问题由激进的批判、理性的审视,最终归结为审美解放和审美想象时,人的自由问题这一原本沉重的话题也就轻易变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美学寓言。  相似文献   

6.
崔佳 《江汉论坛》2020,(2):24-28
如何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审美自身,是我们形成审美观念、展开审美实践、提升审美境界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在目前关于审美实践的研究中,审美的方式方法,审美的基本原则,审美的对象化等具体问题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然而在这些具体性和基础性问题的探讨中,审美实践所蕴含的人性意蕴却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基于此,非常有必要从美和人性的关系、美和劳动自由的关系、美和感性世界的关系三个角度展开对于审美实践的人性意蕴的探讨。审美事实上是一种对象化人的本质、生成和丰富人性具体的现实历史实践,它是面向人的自由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刘旭光 《学术月刊》2020,(6):122-134
康德在先验层面上以"诸表象力的自由游戏"与心灵的"自由愉悦"为核心,确立起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但他对审美判断之机制的建构与这种审美自律性本身是不统一的。这种自律性没有被19世纪的美学所接受,但"自由游戏"与"自由愉悦"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理论来说,这种审美自律性是失败的。先验层面的审美自律论最终被一种源于历史演绎与实用态度的综合论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自由时间的自由是一种主体自我内在发展和建构的自由。自由时间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由时间在当代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物化倾向,应该摒弃这种物化的时间观,重塑马克思自由时间的自主发展本质。自由时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的意义上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同时又指出人的自由本质是一个不断现实化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但绝不是人的自由与平等的终极阶段或终极形式。但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发展必然会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即"自由王国"的产生创造条件和可能性。在"自由王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大大缩短人们的直接劳动时间而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使人们能够在自由时间中从事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和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极力寻求改造人的新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他论述了现代人人性的分裂以及他对和谐的追寻;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从席勒开始,在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独立的地位,并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刘毅青 《云梦学刊》2004,25(1):60-62
艺术是人类创造世界中形成的一种观察世界、体认世界的重要方式。人类在艺术中所创造、所欣赏的乃是人类最富生命力的、最自由的形象。生命总是与自由不可分割,美乃是生命的敞亮。对艺术的审美形象只可体悟、领会而不能分析、言达,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体验。正是在这领会、体验的审美活动中,有限的现象显现了无限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了对自由的享受和拥有。艺术从生命的意义上给我们以自由的体验,让我们可以沉浸其中“几忘有身”。  相似文献   

12.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用物品或劳务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行为与过程.厘清马克思关于需要、消费与人的本质之间的相关理论,对于今天研究以人为本的和谐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不是感性活动,而是独立的、自由的生存方式。生存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而审美克服了现实生存的局限、进入自由的领域,审美使主客对立变成了主体间性,使现实主体升华为自由的个性,使现实对象升华为自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重估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的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是对艺术的生命表现价值的本真认识,但是,游戏论本身所具有的消解社会功能价值的意图,导致人们对艺术游戏观念持否定态度。其实,艺术的教谕功能与艺术的游戏功能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只要重视艺术的生命表现价值与艺术的创作自由本质,就会对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形成正确理解,因此,重估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的诗学意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人自身内在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就在于是否拥有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是自己创造的,动物的"自由"则是天赋的.现实的人永远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人的能动性或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精神力量,它的指向就是自由.人的自由是一个无限的实现过程.自由的实现程度与人的本质的丰富程度是同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本能发展出能动性,由能动性而形成人的本质,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来强化人的智慧而丰富人的本质,永远向往和追求无限自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从"效应"理论看审美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应理论从审美主客体的功能关系和对象性关系两方面共同揭示了审美价值的本质,即审美容主体化,是对社会审美主体自由本质的感性升华.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审美主体不拘于文本的自由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的众多学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阐发了对马克思思想中关于自由和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他们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后来的唯物主义关系的解读更彰显了马克思伦理观的独特性。尽管这些解读并没有提供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解决方法,但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确实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伦理观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享受的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因为享受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应当提倡。但是我们要反对利己主义和单纯的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20.
审美道德论与自由秩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自由秩序由心态自由秩序与法律自由秩序共同构成,审美道德论构建的是心态自由秩序,政治正义构建的是法律自由秩序,两者缺一不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过于重视心态自由秩序的建立,并将审美道德论的作用进行了不适当的夸大;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法律自由秩序的建立,或者说,法律自由秩序必须优先于心态自由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才能构建社会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