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明认为未发之中既指心体纯是天理,即“有”的一面;也指心体鉴空衡平、无滞无染,即“无”的一面。心体廓然,无所偏倚,不牵于一理,不蔽于一隅,则必然发皆中节,感而遂通,妙合当时。这就是阳明“无中生有”的学问,而谨守其心即是达到无中生有境界的学问工夫。  相似文献   

2.
以知觉论心是考量"心之本体"问题的发端,但重点在心本体发用的正与不正。"心统性情"的意义,在于全面解释从体到用、从本然到端绪的心性情的整体。心体的"自明"将映照得真与成就其善融为一体。从未发到已发,修养的水准最终影响着心本体的存在价值。善心的圆满,是伴随性理的发用而走向"满腔子"的恻隐之情的。  相似文献   

3.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体”的理解和对心、性、气的理解与朱子“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也有相等同的一面,它凸显了心体与天理的一贯。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和“至善”、“良知”、“天理流行”紧紧相关的,联系的中介即“未发之中”,而“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则为一体之两面。  相似文献   

4.
杨时是宋代理学道南的鼻祖,被认为“程氏正宗”,他那“尽心”、“知性”、“止于至善”的儒家风范,精进勤勉的治学方式,以及“清廉”、“爱国”的儒家忠孝实践,终而成就了一代大儒的形象。加之后裔的枝繁叶茂,形成东南亚一带庞大的杨氏族群,即“道南衍派”。同时在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祭祀活动中,这一衍派意识获得了加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朱熹也一改旧说的“先察识后涵养”而为新说的“涵养于未发 ,察识于已发”。正是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这一思想演变过程中 ,朱熹确立了自己的问学宗旨  相似文献   

6.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村小教育质量的行动保障.调查发现,村小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于新课程改革的设计需求,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年龄偏大;第一学历层次比较低;代课教师实然性存在;教师“教”与“学”不一致;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和其教学信念趋于传统倾向等.从地域环境、区域教师政策和教师培训三个方面对村小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问题寻根探源,从“规范”与“体认”双重视角建设村小教师队伍,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不"与"未"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二者均可修饰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名词性成分,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可构成固定短语。"不"与"未"有各自的否定语义,并在小范围内混同兼用。"不"的语义最为稳定,一直保留到现代;"未"则被"没"所取代。现代汉语中"不"与"未"混同兼用的语义主要保留在一些古词语中。  相似文献   

8.
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其中,钱穆、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回归思想自身源流,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通过对东林学派"新心学"建构过程的分析,能够将明清思想转型从"学术转向"视野推进到"哲学转向"的视野,更好地挖掘"内在理路"范式的思想潜力。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完整地展现了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思想历程。从理学义理核心——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的角度揭示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厘清其源流,是探讨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参阅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土族民间信仰中法拉"发神"民俗现象进行了解读,并与土族"拉哇"、"什典增"和南方的"扶箕"活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即发侵权”理论在商业秘密保护中具有很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即发侵权”的认识,突破了“即发侵权”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商业秘密“即发侵权”引入禁令救济的必要性,并对禁令在“即发侵权”中的适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有“结北开南”之功:创作上由描写客观世界以直接感发的传统转向表现主观内省;发展了以赋为词的创作手法,变平直为曲折;精通音律,能自度新曲,严守格律而又多有变化;语言典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典事于词中而不着痕迹.周邦彦从内容到形式开拓了词的新天地,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结束了北宋词并开南宋词之新风.  相似文献   

12.
“召南”不是国家,而是根据召公系诗,召公指历代召公的统称,不是一个人。召公有燕国和采地召封地,又曾和周公分陕而治,“召南”由燕风和贤臣身份的作品构成。西周以来,根据礼制,大夫也可以拥有礼乐。只是孔子删诗时没有保留,所以《诗经》中没有大夫这一种类诗。“周南”和此相类。十五国风不是曾猜测的根据区域决定,而是按照礼乐性质划分的,风雅颂也是如此。召公是周代著名的诗人,留下作品在十首左右。召公是燕赵文化的奠基人和缔造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孟子在与告子相互争辩中确立了人性善和仁义内在的观点,但如何将人性之善和内在于人性中的仁义等德性外显出来,这是孟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其独特的“践形”观。“践形”即是将内在德性充分表现于外在形体之中,最终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这种德行之间的统一性在孟子那里以善与正当性的关系得以突显。这篇文章首先结合出土简帛中的儒家文献考察了孟子的“践形”观,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孟子仁义之道下的道德正当性观念,从而阐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外之境。  相似文献   

14.
程颐在对《未济》卦注释中突破其一贯不引别家的体例,记录了来自成都隐者的"三阳皆失位"一语。这个特殊的引用现象从来源和内容上遭到了以朱子、俞樾为代表的历代学者的质疑与批评。"三阳皆失位"自身并无特殊之处,但是综合考察其诠释的特殊语境,可以认为程颐试图通过该解释对自身易学诠释特征做出一定指引,即抽离于《杂卦》性别特征鲜明的文本,从更加整体、更加根本的角度对天地运行规律进行表达。这种诠释中对于具体概念的发散性解释普遍存在于理学的各种注释中,也构成了宋学与汉学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5.
16.
中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地理环境优越,先秦至北宋时期一直为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中原地区受"天下之中"观念的影响,加之学风与士风互动,文学成就也蔚为大观。仅就自觉转关而言,时在魏晋,地在中原。从文化地理的视域分析建安诗歌的生成原因,可管窥古代文学的自觉轨迹。  相似文献   

17.
保障措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形象地称为"安全阀",它对稳定多边贸易体制至关重要,GAITI994第19条中规定了"未预见的发展"条件,而《保障措施协定》中却没有此规定。同时,WTO各成员方在此问题上的立法多有不同,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司法实践也存在诸多差别。针对"未预见的发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及它与《保障措施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到底有无冲突,我们有必要结合WTO案件中DSB的解释规则及实践对这一条件的适用及具体理解问题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涵养功夫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儒学率先提出尽心知性、德知双修,虚壹而静、内修外用的思想。此后,从周敦颐主张的主静立诚、自尽心性,到程朱倡导的敬明人理、进学致知;从陆九渊强调的涵泳胜心、超然无累,到王阳明阐发的致其良知、心外无学;再从王充、张载提出的留精澄意、必开心意,到王廷相、王夫之论证的虚以生明、思而穷隐等,先秦儒家德知并重之涵养功夫,虽几经变迁、多有发挥,然其发展道脉总是一以贯之,并无大改。其间所蕴含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内容不断追加,其所弘扬的圣贤气象之人格与致一用敬之学品,均已达到相当自觉的程度并逐步接近现代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9.
"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能复其初,社会整体能归于素朴和谐,庄子提出了丧我以明的齐物论、虚静待物的心斋论和离形去知的坐忘论三条解决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接近于"道"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和”思想源自于《中庸》,因其丰富的心性理论为宋代理学家所重视。北宋学者程颐从“已发未发”的视角对“中和”概念进行重组建构,将其抽象、提升为心性论的高度,并提出了“已发之后求中”的心性理论。而南宋学者李侗将程颐的“中和”概念进一步内化,提出了“未发之前求中”的心性理论,更加突出了“心”的作用。李侗对程颐“中和”思想的全新阐释,在宋代《中庸》的研究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