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主要从分析对比甘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亲属称谓词,如藏族、蒙古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利用Lowie的四分法区分这些民族亲属称谓的类型,并分析家庭婚姻形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壮傣民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可以窥见其历史渊源关系。而其亲属称谓的变迁 ,又可反映汉族文化对壮傣民族文化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苗语亲属称谓系统可以分为本族称谓系统和外族称谓系统。本族称谓系统包括父亲和姨父两族,外族称谓系统包括舅父、姑父和岳父三族。苗语亲属称谓受当地汉语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直接借用大量汉语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复合词由半苗半汉的词根构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在春日暖阳里,听欧俊楼夫妇以舒缓柔和的语气,悠悠地讲述他们的婚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音乐,真的如沐春风。"假戏"结出了真姻缘这里山清,水秀,景美,人纯,歌甜。欧俊楼和杨焕英夫妇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头寨村。家乡巍峨的鼓楼,秀丽的风雨桥,醇厚的苦酒,动听的侗歌,优美的芦笙舞,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8.
9.
试论回族婚姻制度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影响是深刻的,表现在婚姻制度上更是如此。本文在对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回族婚姻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尊重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家庭的和睦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扫除社会弊端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回族婚姻制度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kur een”一词原始形式的构拟及其词源意义的探讨 ,说明土族语“kur een”一词蕴藏着古代土族社会曾有过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1.
邓惠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
侗族的礼俗对塑造侗家人真诚纯朴、热情好客的品格,对维系侗族社会和谐,发扬侗族礼俗文化,稳定地发展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研究侗族礼俗背后所具有的和谐意义,有助于人们认知、理解和诠释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也可以充分让世人认识侗人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kurgeen"一词原始形式的构拟及其词源意义的探讨,说明土族语"kugeen"一词蕴藏着古代土族社会曾有过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解放前土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做了初步的探究 ,对存在于土族家庭中的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转房婚这三种婚姻形态产生的原因、表现的风俗特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通过不断的追求、探索,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本文着重研究侗族饮食文化的构成与特色,探讨侗族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积极作用和开发价值,以期将其推向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5.
蔡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2-3
在精致细腻的民族志描写和严谨细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重新定义了血缘关系、乱伦禁忌、婚姻与家庭四个基本概念,指出与此前人类学界一致相信的情况相反,婚姻的目的并不在于保证人类的繁衍,从而解开半个世纪前由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婚姻家庭悖论.进而揭示了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定律--社会血亲性排斥定律和欲望原理,并且提出仅仅由血亲构成的一元亲属制度和由血亲加姻亲组成的二元亲属结构才是真正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从前,靖州飞山脚下的东南方,有一个大寨,寨上住着三百三十三户人家,种着三千三百三十三担山坡地。这里粮食富足,尤其是这里的山林中生产木耳,是难得的山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安乐。不料有一年,皇帝派来了一个县官,叫杜长南。他脖子生得又粗又短,脑壳又尖,心肠狠毒,一肚子坏水。他一上任,就派人到各寨,贴出了一张张告示,派捐派款。这天,又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道:“皇帝要木耳,每户一百斤;哪家没有交,就用人耳顶。”天啦!这怎么得了!每户要交一百斤木耳,全寨每年最多也只能收三千三百三十三斤,全都交了,也还差得远。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 相似文献
17.
18.
民族风情旅游与侗族妇女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悄然兴起,旅游经济在民族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在侗族风情旅游业中,由于侗族妇女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她们在从事这一旅游服务业时展示出了不同凡响的聪明和才智,从而使得这一行业成为了她们增加收入的新亮点。一、侗族风情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侗族妇女的参与密不可分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又富于创造力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湘、桂、黔、鄂四省(区)20多个县,近300万人口,其中女性约占半数。几千年来,侗族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包括饮食、建筑、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9.
浅析侗族习惯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习惯法过去一直被侗族人民视为金科玉律,其自萌芽形成以来,存续至今,历经几千年的传承、积淀,蕴藏有太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维系侗族的生存、发展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自己社会组织制度相适应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