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小说创作执著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不得不承受守望生命存在的人生孤独,其小说中的生命个体虽然表现出走出孤独的种种努力,但挑战孤独的结果却是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王安忆的小说守望孤独而并不绝望。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90年代小说选择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审美视角进行深入开掘,本文对她笔下的两个不同的审美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对主体和对象的自由和自性的剥夺 ,使之成为扁平、空洞之物。作为一个能指的技术系统 ,后现代主义写作在对于自由的幻想中悖论性地剥夺了作者本人和人物的自由以及作为对象的物的存在 ,从而走向技术的高度异化和反人道之路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和王安忆主要作品的比较分析,透视文本中深含的女性意识,探讨两人在女性写作姿态上体现出来的相同处与差异性,并分析其差异性所形成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吴恒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6):106-107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其他时期的小说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有许多独到之处。本文从小说的本质、描写方法、语言运用、体裁、题材、叙事手法几个方面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编史元小说"理论是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有助于分析和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文坛涌现出的一股既重要又特别的创作潮流以及其他大部分后现代主义小说。"编史元小说"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吸收了历史书写的传统理论,另一方面又在理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内涵及特征基础上清楚地展示了历史与文学虚构的关系问题,并着重展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形成及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以崭新的形态,独特的技巧更新读者的耳目,而且以非理性哲学观念所包含的深刻的洞察力、表现力,铸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新视角、新观念.本文就多元性特征在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情节和人物两要素的体现进行探究,以期一方面加强我们对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冲破传统文学理论的束缚和更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们的思想与态度,其作品在主题、语言和叙事角度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文学。本文简单论述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语言策略,从而揭示语言虚构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进行了反思、解构和颠覆。它不塑造人物,有意模糊文学艺术的边界,并且对语言进行实验和戏仿,完全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叙述常规。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开启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河,具有丰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离奇的故事和各种不平常的写作技巧的应用使得难以对作品进行"主题认定";在使用大量"造真"手段的同时,设下许多陷阱暴露"虚构",使小说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戏仿、反讽、游戏文字等试验性的写作手法都表现了突出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2.
经济话题是都市小说的一种特殊叙述形态,是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都市小说中,以经济话题剖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的生存状态,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并为叙述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情”。这些都与那些表现家族、伦理的乡村小说构成对比。 相似文献
13.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打破了文学惯例,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其实验性的创作风格被模仿最多,但其作品的极端奇特和晦涩难解也饱受争议.文章通过解读其经典作品,阐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平面性”的产生根源、具体表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借鉴及由其启发而逐渐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新时期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对传统叙事法方法论的突破和延展是较为广泛的,如在文本的去主体化、叙事的破碎与断裂、语言结构的拼贴、情节的漂移、界限的消解等诸多方面,均体现出新时期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小说将叙事从一种小说创作的方法提升为小说创作的本体性意义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5.
石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75-78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安忆小说文本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对人的精神状况的回眸与重建,亦及通过对其文本的解读来探索王安忆小说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社会生态意识、精神生态意识。由此而体现出的当代作家对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投注的人文关怀。从而积极地引导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根本性缺失在于她对生存的客体化理解。对客体化世界的顺应态度使她的创作追求的是对这个有限世界的完善,而不是突破。与她崇拜的作家陈映真相比,超验之维的信仰也许是她最为匮乏的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创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问题上,王安忆认为,小说在本质上是虚构,但虚构应该以现实世界和自我经验为基础,还应具有艺术分寸感和逻辑推动力,即虚构的叙事要有现实根据,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了世俗的上海。世俗的日常生活在张爱玲小说里是享乐主义的,在王安忆小说里是有历史感的。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张爱玲直指人生的虚无,是反英雄的,王安忆则写出人性的温暖和人性的希望,小人物也有英雄性格。她们的小说的人物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感来自乱世以及由此产生的她对人性及人生的虚无绝望,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感来自她以积极的理性对耽于日常生活的人物命运进行关照,更多的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文学中女性意识发展的两次突破--论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新发展催生了对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状况进行新阐释的理论诉求.后现代主义以其独特的研究范式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后现代转向,并对西方近代以来确立的历史进步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彻底解构和颠覆了历史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历史进步的目的和历史进步的意义等核心观念.我们应当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激活、阐释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理论的思想资源,从而推进对历史进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