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省市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各自呈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态势和行动方略。基于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的客观描绘和差异比较,阐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七项评估"和"八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大运河城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和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我们应深入挖掘大运河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之中,重点培育文化服务、商贸服务和旅游服务等行业,以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促进大运河城市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是在理论研究中和具体实践中需要阐明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不是对整个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进行探讨,而是对北京地区的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从时间、空间和包含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时间上看,北京地区的大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甚至可以到战国时期;从空间上看,北京地区大运河广泛分布于通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昌平、顺义、怀柔、密云等区域;从内容上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包括保护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文化遗产、涵养以大运河水系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并完善大运河的交通功能、适度完善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功能.  相似文献   

5.
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学校教育,这是响应时代号召的需要,是践行办学使命的需要,是弘扬地方文化的需要.新时代,学校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运河文化;教师要在教研中发挥专业特长,弘扬运河文化;学生要在校内外活动中积极实践,传承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6.
明清聊城运河与文化族群兴衰——以傅、杨两家族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修会通河开始流经聊城,促进了聊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成了聊城文化族群的兴起.聊城文化族群受八股文化的影响,多数因科考取得功名,进入仕途而兴,又恪守儒家文化的忠孝节义等文化理念,家族内部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对外注重教化,敦睦亲邻关系.各文化大族之间遵守封建礼法,用姻亲、师友、世交等关系互相维护,用封建礼法相互制约,保持了各文化家族较长时期的传承不衰,造就了聊城文化的丰厚底蕴.  相似文献   

7.
用"中国大运河"或"大运河",统称我国运河是准确的的.但"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这三个概念所包含的历史、地理、河道走向、文化研究范围,又是不同的.根据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繁荣的程度,可以把中国大运河修建设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为中国大运河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发展阶段,也可称为中国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为中国大运河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尽管我们今天更加注重元、明、清大运河的历史及文化研究,但它毕竟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而对中国大运河的全面研究更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是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重大文化工程。文章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着眼,明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原则、建设逻辑和可行路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坚持凸显大运河的深厚文化特质、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导向、聚焦人居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升等原则;依照推动大运河文化深入发掘、强化中国主体的话语建构以及实现建设实践向人的聚集三层逻辑;推动大运河文化符号提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创业是文化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可行路径。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面临着公众认知滞后、制度环境复杂、文化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挑战。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需要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  相似文献   

11.
12.
大运河常州段有2 5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促进了常州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滋养了常州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较于周边城市,还存在着品牌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开发导向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应发挥创意常州的城市优势,不断赋予运河文化时代内涵,走一条"科技+""创意+""文艺+"新运河文化挖掘阐释之路。  相似文献   

13.
14.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流淌千年,从杭州到北京,南来北往的船队在这条水路运输线上航行,既承运着南北方的粮食和货物,也搭载了南北方的文化和人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京杭大运河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南北运输大通道,更加成为连接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之脉.如今,大运河有了更多、更新的变化和意义,但我们不能忘记,京杭大运河在数千年的流淌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品格,它是一条完整的河,是一条历史的河,更是一条文化的河.这种独特的历史品格也赋予其文学书写以不同的视角和鲜明的特色.在文学与文化的互动中,运河文化的历史品格及其文学书写交相辉映、互为建构,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文化建设具有挖掘文化、保护遗产、修复生态、整合资源、塑造品牌、融合文旅等功能作用,目前存在处于浅层发展阶段、遗产保护碎片化、文博场馆存在局限、文旅产品有待完善、品牌形象塑造分散、环境保护修复存在难题等问题。大运河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发展理路:加强文化挖掘与遗产保护,充分彰显特色与优势;实现分区互补与资源整合,优化产品质量与结构;推进文旅融合与品牌塑造,构建市场形象与共享;以重大事项与重点工程为驱动,促进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化。以此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生态建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角度上提出了矛盾的解决方案.文章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观的角度,综合分析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嵌入生态维度,理论引领和规范建设中的问题,为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建设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江苏是我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必要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相结合,将“合作”的理念融入大运河文化带的治理及创新中。在深刻把握“共建共治共享”内涵的基础上,从保护和开发治理两大维度对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刻解析,发现目前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多头治理条块分割,保护及利用矛盾不断;沿线发展步调不一,开发同质化问题严重;地方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导致运河资源过度化开发;公共参与机制不足,缺乏多元主体合作平台。面对上述问题,亟须搭建协作平台,以新技术引领治理创新;激发多方参与,建立网络化的治理体系;分设城市功能区,形成特色地理标志;形成区域联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加大文化宣传,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大运河是一条具有活态生命力的文化线路,孕育和滋养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线路视域下的大运河非遗,个性与共性并存,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呈现出空间分布与价值属性上的整体性。其线性特征以及流动、开放、多元、融合的特质,显示并支撑着线路的系统功能与跨文化意义。它们由运河沿线的地域生态所塑造,与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空间生息与共,与运河的变迁和漕运的兴衰休戚相关,并且延续着运河文脉,承载着大运河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核心价值。大运河非遗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以大运河文化线路为背景和语境,二者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是其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20.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是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将有助于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功能定位的匹配,在战略互补、强化和制约的过程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的主要内容。江苏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科学性保护、创造性传承、合理化利用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规划统筹,健全联动建设机制,打造文化名片,强化多样化的统一,推动创新创意,实现产业活化转型;应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三生"深度融合,实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