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当代英雄叙事小说中对于英雄与周围人关系的处理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这种模式笔者把它概括为:英雄结义——五虎将——寻找与救世.从英雄结义到"五虎将"的英雄群体再到"寻找与救世"的模式出现,我们可以看到,英雄配置模式越来越摆脱传统民间英雄叙事的草莽习气,而一步步地接近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原则.  相似文献   

2.
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  相似文献   

3.
李钧 《河北学刊》2005,25(6):83-85
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璐 《学术探索》2012,(5):139-141
从傅雷与张爱玲1944年形成对峙的文章的主要观点入手,阐明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浓郁的英雄气质。张爱玲塑造的主要人物具有鲜明的共性:敏锐冷静的洞察力、细致精微的感觉和强烈的自省精神,不与周围环境随波逐流,认真努力想在物质或精神上抓住一点可靠的东西而最终失败。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人生的思考和她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论《保卫延安》的英雄理念及英雄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既体现了他的英雄理念及英雄叙事的特点 ,也折射了时代的审美风云变幻。从创作动机来看 ,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 ,与其说是对文学的皈依 ,毋宁说是在政治使命感的驱动下对政治话语的皈依。受其创作动机的制约 ,杜鹏程的英雄是一些“为人民造福、使大地生辉”的人 ,与此无关的个人品格 ,则被作者置于其英雄叙事视野之外。杜鹏程尽管在总体上皈依了政治 ,但对生活真实的恪守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杜鹏程英雄理念的局限性 ,使其英雄叙事获得了独立的美学价值。这也是《保卫延安》一发表就受到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略谈“英雄”歇后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歇后语负载着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 ,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本文从英雄歇后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倾向两方面作了分析 ,指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2003年,《英雄》的上映在中国电影界无疑是一大盛事,它标志着张艺谋成功实现了向商业电影的转型,但同时,它又是一部高度民族化的电影,它反映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理解。本文拟以《英雄》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分析来阐释传统文化对影视文本建构的参与,并希望在分析时能够理解到它的精致意蕴。  相似文献   

9.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10.
英雄千秋     
22时,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德阳市汉旺镇,当救援人员搬开德阳市东汽中学一垮塌的教学楼楼板时,一个场景令他们惊呆了:一个人,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成功获救。  相似文献   

11.
"英雄不再"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英雄,是指那种"聪能谋始,明能见机,力能服众,勇能排难"者.现代信息社会,已经失去了这种英雄产生的土壤."英雄不再"是没有办法阻挡的事情,这已获得高度共识.全球信息社会中再提"英雄"可以是个人主义式的美学生活,对于有勇气的个人来说,可以与系统化的网络关系保持张力,或若即若离的关系.过去历史英雄的苦难以及无畏死亡,与这个美学与存在的张力有着相通之处."英雄不再"是一种社会学式的描述,但这并不是说过去历史英雄的种种已在宇宙中消失.再提"英雄"的社会学意义,乃是希望它立足生活世界,在和体制系统的周旋中保持可能的张力与勇气,并且有能力与魄力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将过去与未来拉近于现实.  相似文献   

12.
革命英雄理念是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毛泽东虽没直接领导左翼文学运动,但探讨革命英雄理念却绕不过他的英雄观.其实早在20年代革命英雄理念已提出来,到了左翼文学思潮勃兴时,它便具有完整的理念形态;不过把革命英雄理念与个体英雄或个人主义英雄对立起来,将主观想像的英雄强加给现实中的英雄,却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相悖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英雄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中介性存在,“中国文化英雄”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形成和社会政治运作方面,始终起着导向性、支配性作用。但由于它缺乏一种明确的独立的社会存在形式,所以,不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它的重要性都长期被人忽略。本文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把中国文化英雄作为核心概念,指出文化英雄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的价值承载者;论述了作为文化概念的英雄形象与文化价值、文化结构的关系问题,为学术界、思想界提供一种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新思路和新角度。  相似文献   

14.
靖康之变激起了宋人沉睡已久的英雄主义情怀,诗人们呼唤英雄、赞美英雄,其中对东晋谢安的赞美与比拟最多。不仅如此,诗人们自身也用诗篇表现出几分英雄主义豪情,主要体现在对战事的乐观心态、尚武精神的稍稍恢复和参与意识的加强三个方面。随着南宋小朝廷投降路线的实行,南渡诗歌的英雄主义诗歌暂时落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5.
陈秀敏 《理论界》2004,(4):159-160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大师,他那一篇篇闪耀着艺术光辉的珍贵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塑了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充满了大无畏的硬汉气质,并集中地体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强烈个性.  相似文献   

16.
论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中,有着哈萨克古时从氏族到部族、后来形成民族所经历的大动荡、大变迁艰难曲折历史情景的真实画面。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在着力于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同时,在使史诗的真实性不因加入幻想成分而产生迷乱的前提下,为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大都涂上了浓厚的神奇色彩。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在篇章结构上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在铺叙陈述部分很讲究诗句的韵律,大都采用阿肯常用的普通韵。  相似文献   

17.
李宗刚 《河北学刊》2005,25(6):80-83
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  相似文献   

18.
奶人是莫里森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 ,他身上兼有英雄和反英堆的色彩。按照美国黑人  的传统 ,人都具有双重性 :好与环、善与恶。解读奶人的形象和黑人民间飞人神话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美国黑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荷马史诗》中留下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奥德赛、赫克托耳等等。他们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们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摈弃平庸的生活,渴望战斗和冒险,同时又难以摆脱命运的魔咒;他们追求个人的荣誉,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荣誉比生命还要宝贵。  相似文献   

20.
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