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象、豹子、骆驼一同进入沙漠寻找生存的空间。进入沙漠前,天使曾告诉它们:进入沙漠后,只要一直向北走,就能找到水和食物。 进入沙漠后,它们发现沙漠比想象的大多了,也很复杂。最要命的是:它们不久就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哪是北方。  相似文献   

2.
麋鹿的转变     
刘占龙 《快乐青春》2009,(11):32-32
从前,一只雄性麋鹿感到十分痛苦,因为它的模样很怪—一角像鹿,颈像骆驼,蹄像牛,尾像驴,所以被大家称为“四不像”,它在森林里经常遭到其他动物的嘲笑。它痛苦地想:“要是我长得完全像鹿,或者像骆驼,或者像牛,或者像驴,那些动物就会把我看作是同类。  相似文献   

3.
以郭沫若为代表,20世纪新诗以"天狗"的雄姿确立了自我主体,并开创出白话自由诗的形式,宣告新诗现代性的获得.中历"水牛"意象过渡,后来诗人转向颂扬"骆驼"精神,自我主体丧失,"我"让位于"我们",自由体转向于古诗体、民歌体,并产生失语症与大话癖等时代症,新诗从诗魂到诗艺都从现代性向古典复归.  相似文献   

4.
孙祥虎 《快乐青春》2011,(11):23-24
据说,唐伯虎曾在扇庄画扇,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一天,有个人来请唐伯虎画扇,但提了个条件,就是由自己来命题。如果唐伯虎画得出来,他愿意出三倍的银子购扇;如果画不出来,他就要白拿走三把上等的扇子。唐伯虎点头同意,那个人说:“我养过骆驼,就在扇子上画骆驼好了。”唐伯虎说:  相似文献   

5.
帕萨特 《快乐青春》2009,(10):66-71
沙尘肆虐的荒漠中,一头野母骆驼和一头小骆驼遭到了恶狼的猛烈攻击。为了保护孩子,母骆驼奋不顾身,迎着狼群冲上去,这一刻,黄沙漫天的戈壁上上演了震撼人心的一幕……  相似文献   

6.
一头体格壮实的骆驼,在无边无际的非洲荒原中走着,一不小心,脚被坚硬的小石头划破了,血顺着脚往下直流。 非洲的荒原有成群的野兽猛禽,还有把蚁巢筑得高高的红蚂蚁、黑蚂蚁,他们都在忙着寻找食物。当带着血腥的骆驼走进荒野时,鬣狗扑向了他,大鹫也飞下来啄食他的身体。不一会儿,骆驼就被咬得鲜血淋漓。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中的比喻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这个体系的比喻营构模式来看,如喻体的选择、比喻句式的选择、比喻类型的选择等方面对《骆驼祥子》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呈现出老舍熟练运用北方劳动人民语言的特点,即规范化、大众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研究如何科学评价银行竞争力问题,利用2014年十三家在沪市上市的银行年报,根据骆驼评级法,选取适当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较为科学的得出这十三家上市银行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民间·启蒙·文化批判--老舍《骆驼祥子》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纯理论的范围内来讨论民间与启蒙的问题往往难以说清,一个较为有效的策略便是从个案入手。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乡村民间文化形态的立场,依据祥子自在状态的生命欲求、行为方式和道德原则,在对其悲剧命运的书写中,构成了对当时的社会、都市民间文化以及祥子自身文化形态的深刻批判,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性别的角度解读《骆驼祥子》:这是一个在父权社会中女性被压抑扭曲甚至牺牲的文本,同样是一个在父权社会中一个传统的阳刚的男性被女性以及阴性的城市所压制的"西西弗思"式的悲剧。《骆驼祥子》中的女性形象们,都具有一些神话原型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和美国新闻处前总编华思上世纪40年代撰写的《读(骆驼祥子)》和《评(骆驼祥子)英译本》,是早期《骆驼祥子》接受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史料,但失收于老舍研究的任何资料中。这两篇文章不仅能避免接受者的盲目与自信,纠正以往接受研究的偏差与问题,更能打开接受者认同与重构、修正与跨越的新视阈,堪称《骆驼祥子》接受传播史上的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12.
播种与收获     
参息 《快乐青春》2009,(10):33-34
沙漠中有一片绿洲,一位老人跪在地上,拿着铁锹在挖沙土。 一位游客经过绿洲,停下来给骆驼饮水。他看到满头大汗的老人,便上前打招呼:“大爷,您好!”  相似文献   

13.
《中文信息》2007,(12):115-115
云南鹤庆城郊板北等村的白族在农历七月初一过“骆驼节”。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来到板北村的桥边,所骑的骆驼忽然止步不前。忽必烈无法,只好下骑步行。骆驼在转瞬间变成了石头,永远在留在了桥边,于是给这里的白族人留下了一个奇特的“骆驼节”。每到农历七月初一这一天,家家宰牛杀羊,白天看滇戏,晚上漂河灯。他们以剖开的南瓜做船,罩上灯纸或玻璃,做成鱼、龙、凤、莲花、花篮、鹤等形状,点上烛火,在河水是漂流。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六胡州仍保持着经商的传统,从事着远程长途贸易。石州因着地理交通的便利,经济腹地的支撑,吸引了大量六胡州粟特商队前来定居,形成聚落。从六胡州出发,经石州水陆转运,通往洛阳的商路十分畅通,无定河谷、汾河谷道中,农牧业、城镇、交通的汇集,为远程商贸的展开提供了便利,骆驼祆神形象就诞生在这条路上。  相似文献   

15.
徽骆驼这个词,小时候曾多次听到过。徽州并没有骆驼,上海更见不到骆驼,可我这个徽州人就是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听到徽骆驼这个词,也模糊地知道是指徽州商人,即早年的徽帮。为什么要把徽商称作徽骆驼呢?曾引起过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16.
1945年,伊万·金于纽约出版的《洋车夫》,是对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进行翻译及删改的产物,其后续译作也一再对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予以删改.伊万·金大幅删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却能够广受英语世界读者的追捧,可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融入英语世界过程中对外籍译者主体创作意识的妥协和包容.因其外籍身份而体现出的文化书写差异,体现了外籍译者与作家、外籍华裔译者和中国国内译者在分别试图构建东西方文化空间时的拉锯痕迹.以伊万·金为代表的20世纪上半叶的外籍译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内涵的重要书写者,他们以"接受—创造"模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缓解中国译者译本传播效率低、效果差的困境,为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某些可以借鉴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骆驼     
黑米 《快乐青春》2011,(6):76-76
他们常常让我们在沙漠里驮着他们行走,让我们受够了罪。他们把我们当成仆人使唤,一点儿也不客气。在沙漠中,我们的驼峰也在不断地变瘦。不过,他们让我们驮着他们,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减肥,而是想省一点车费。  相似文献   

19.
在生成与转向间——1936~1966年《骆驼祥子》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1966年《骆驼祥子》的接受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36~1948年为生成与展示期,开放的审美观念使《骆驼祥子》在语言艺术、人物形象、艺术价值、艺术切入点、域外接受心理与文本意义潜势等介入点上生成了有待实现的期待视野,为接受深化开启了通道.其中,出色的语言艺术为接受者所公认,成为《骆驼祥子》接受的既定视野.1949~1966年为转向与过滤期,一元化的审美观念使接受者注重对文本的理想主义色彩与思想倾向的强调与定向,使得这两个时代的接受视阈发生错位,相互间的接受视野无法对接、扩展、深化,而那些看似理性、导向性的接受视阈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淡出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叙事学行动元理论考察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苏童的《米》。在两个文本中,各自的主人公祥子和五龙都是主体接受者,他们对欲望的对象(客体)的追求,都体现在食与性上,同时他们也都处于反对者众多而辅助者缺席的孤立无援的生存困境中,由此见证了人性的毁灭,唱出了绝望与堕落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