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 ,本文重拾旧题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翻译是主导 ,是趋势 ,是潮流 :( 1)异化翻译是文化交流 ;( 2 )异化翻译可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化 ;( 3)异化翻译可把我国优秀的文化财富介绍出去 ;( 4 )异化翻译是对原文、原文作者、译文读者高度负责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世界的发展已呈现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现代化的特征,在文化领域更是呈现出融会贯通的趋势。文化融合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异化现象和最近翻译界出现的异化翻译趋向表明,异化策略应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翻译的基本策略。而这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同时,异化译法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并借助归化法。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误读否定了单一的翻译评价标准,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在价值学视阈中,这种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误读兼顾着原文价值多元化、译者既成价值观和读者接受范式的影响,是达到文化传通的翻译策略之一。通过归化和异化手段,创造性误读加速了文化趋同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论报刊新词汉英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理论根据说明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报刊新词反映了历史文化,科教发展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因此,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以期真实地再现原文面貌。在翻译中,进行异化处理时应适当选择音译、直译,归化处理时应注意意译法、代换法、解释法、近似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曹庸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对比归化、异化和移植三种翻译策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归化策略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但不利于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异化策略可使译文保持原文的异域色彩,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移植策略能够同时兼顾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和读者阅读译文的便利.作者还对部分译例进行了重译尝试.  相似文献   

6.
文化转向为归化与异化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据,基于这一理论,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获得不同译作,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从而存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达成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同时,归化、异化的使用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原文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模因是与基因相似的现象,通过模仿而传播。翻译本身也是一种模因,是对原文的模仿从而使之得以在异域传播。从模因论的理论入手,分析了模因得以传播的两种重要方式:复制与变异,并由此推导出"异化"是对源语的复制。对译语的变异,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化"翻译,不仅有利于源语语言或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译语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文本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是不可忽视的。文中探讨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即异化与归化,以及文化语境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翻译界一般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通过对比研究分别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可以揭示译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主要倾向于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及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否最终会占上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归化/异化的对比研究角度,论证了翻译策略中异化趋势的必然性。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递原文中的"异质文化",这是由翻译目的、读者的文化需求、世界文化融合潮流、发展本国语言等因素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忠实性的要求,也是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实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论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都必须结合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从而尽可能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翻译中的异化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处理,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设法保留和传达原文特有的形象,避免以译文形象替换原文形象,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效果。从翻译趋势入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习语翻译中进行异化处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差异看“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通过语码转换,进行文化沟通、传递文化信息并促进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异化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异化翻译在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丰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以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化正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新趋势,而且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笔者通过对隐喻的本质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隐喻翻译中"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可以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而隐喻的对等性翻译策略既反映了原文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是一种理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吴小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55-57,127
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意象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前者只考虑源文化和作者因素,而后者只考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因素,都有其片面性,不利于当前国际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以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和谐性"为切入点,论述了翻译应该既有助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化意象的理解;提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融合策略",该策略主张译文应尽可能再现源语文化意象及其内涵,真正实现翻译的和谐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18.
"异化"是攻,是积极的",归化"是守,是消极的。"异化"是翻译的目的,也是我们每个译者都应着力追求的,而"归化"是对目的语语言的妥协,或者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的消化而不得不采取的变通,是译者"异化"的方式、手段。文化是可译的。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对于文化进行异化翻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论翻译中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 ,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是保存原文韵味 ,引进异域文化的有效途径。异化翻译对汉语的革新和发展具有影响和促进作用。从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的角度而言 ,适度的异化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文化变革需要引进和借鉴“畀于我”的东西,而译文读者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也要求在译文中再现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揭示采用该策略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运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不仅包括要保留原文作者运用“陌生化”手法所创造的相对于原语读者的“陌生”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包括要保留那些为原语读者所熟知、而对于译语读者“陌生”的形式和内容。二者都能产生“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