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什么关系,它们的含义应该怎样表述,违反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有那些情况?我们觉得,这些问题有从思维实际出发加以总结、补充的必要。 一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条基本的逻辑规律。不矛盾律的含义是说,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对于同一个思考对象,不能做出两个歪曲实际的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不矛盾律就向人们指出:在这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也可能两个都是假的),因而,人们对于这个思考对象,不能不顾实际地  相似文献   

2.
“摸棱两可”与“摸棱两不可”是司空见惯的两个普通逻辑术语。很多普通逻辑论著,还有《逻辑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849页)用它们指称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这里隐蔽着一些混乱。许多著者似乎以为,违反排中律必致思想含糊,不确定,而“摸棱两可”与“摸棱两不可”都有不明确表示态度,思想暧昧、不确定的语义,因此,这两个词都能用来指称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可是,众所周知,违反矛盾律也导致思想含糊。广而言之,违反同一律和其他一些逻辑规则亦可造思想不确定之后果。可见,在思想含糊,不确定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逻辑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充足理由律有争议,本文不论及)被称为逻辑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在各种思维形式中普遍起作用,而这些规律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其内容究竟应该怎样表述?三个规律中哪个更根本?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一 按照目前较流行的说法,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有人称为“思想”,其实指的就是命题)不能同时是真的.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按照一些书上的说法,实际上还应加上“或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易子的《逻辑问题三题》一文中关于矛盾律与排中律公式的“修正”提出了修正。作者认为,易子的公式之所以不能成立,关键在于真值联结词的空缺。要完整地表示出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公式,必须增补两个用来表示命题间反对关系与下反对关系的真值联结词  相似文献   

5.
我国逻辑学界普遍认为同一律等四条规律是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中国人民大学《形式逻辑》指出:“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还研究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它们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原理》认为:“逻辑形式的规律有很多,其中有些规律……体现了正确的思维的基本要求……这一部分规律叫做思维的基本规律。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认为,从同一律等四条规律的实际看,认为它们是“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这一观点值得重新探讨。本文将从基本内容、逻辑要求以及违反逻辑要求的逻辑错误三个方面,论证四条规律中最基本的一条─—同一律不是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而是思维内容的规律。 一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通常被表述为:“在同一思维(即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维)过  相似文献   

6.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刊登了林颖同志的文章《浅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以下简称《林文》),拜读之后深得启发,也有不解之处。富于启迪意义的是:《林文》从哲学与逻辑学两个层面,对公孙龙的《白马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看法,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指出:“我们对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必须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批判,采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都不能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林文》)。不解的是:按照《林文》的论述,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就是“白马不是马”,是否定“白马是马”的,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与诡辩论。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下面结合《林文》,从三方面来论述“白马非马”,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林颖同志与逻辑界专家。  相似文献   

7.
矛盾是一个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是什么同时又不是什么的互相否定的属性;对立则是不论在变化时还是在不变时都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的两个相反事物。形而上学认为客观世界只存在对立而不存在矛盾,“是——是(同一律)、否——否(矛盾律)、非此即彼(排中律)”是其基本规律;辩证法认为对立与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否、否——是、亦此亦彼”是其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不是逻辑学规律,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形式逻辑学,也就没有什么辩证逻辑学了;有的只是一门逻辑学、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逻辑矛盾探微孙佃永逻辑矛盾是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不矛盾律是一条保持逻辑思维首尾一贯性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反映对象的同一方面的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必定有一个是假的。因而,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  相似文献   

9.
矛盾律和排中律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逻辑学家的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如亚里士多德把它们看成是世界的普遍规律,莱布尼兹把它们看成为思维的基本规律,而现代逻辑则认为它们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思维规律.并且,本文对目前所谓排中律和矛盾律在某些系统"失效"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差不多(几乎)全部”之类词语是否自相矛盾,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把这类词语当成病例讲。小学阶段,有些教师就出有此类词语的句子要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改错,到了初中,在学习《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①时,一些教师又把这类词语当成没有处理好全部与部分数量关系的语法错误讲,高中阶段,在学习。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②时,进而认为它们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年深月久,就使学生们造成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印象:凡是含有“差不多(几乎)全部”之类词语的句子统统都是病句,改错的方法要么是去掉“差不多(几乎)”,要么是去掉“全部”。为此,笔者曾在一个高中毕业班作过一次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类“改错”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经思索就断定其为病句。对于这个习以为常的问题,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觉得很有必要来一次“拨乱反正”,特撰拙文,以求教于同行方家。  相似文献   

11.
哲思逻辑——一个形而上学内容的公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典命题逻辑的系统内,增加一个一元算子*,通过定义引入两个一元算子2和△,可以建立一个经典命题逻辑的扩充系统——哲思逻辑系统。在该扩充系统内,有遵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经典否定算子,有遵守矛盾律而不遵守排中律的构造性否定算子,有不遵守矛盾律而遵守排中律的弗协调否定算子,还有既不遵守矛盾律又不遵守排中律的辩证否定算子。通过引入关于*的一个形式语义,可以证明哲思逻辑系统具有可靠性和完全性。在哲思逻辑中,A和A之间是矛盾关系,A和2A之间是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下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差等关系。所以,哲思逻辑又可以称为对当关系逻辑。  相似文献   

12.
段若非同志在《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中的一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段文”),对哲学界一向认为的列宁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段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详细考察了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着重研究并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列宁在辩证法核心问题上没有什么发展,如认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贡献,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的“混乱”思想,因而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卢卡锡维茨?_3系统中的排中律与(不)矛盾律都不成立,对此有许多不同解释。按照STRF理论的简化、等值与增力的“三合一”极致原则,在完全接受?_3句法和维持其已有语义的前提下,更深层次上“第三真值”这个逻辑常量其实是一个严格等价隐变量,也即“1/2”真其实是“真与并非真”的一种组合,但同一组合有不同排列,甚至同一个真值度存在不同的真值分布。显然由此可计算出?_3中的排中律与(不)矛盾律仍然都是定理,?_3当然是完全的,不过就是没被彻底认识的经典命题逻辑系统CP。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普通逻辑原理》一书中一些包含逻辑矛盾的论述、对矛盾律和排中律有欠准确的表述和公然否定三段论规则的两个"逻辑分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如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对人类(主要是儿童)的认识发生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肯定认识的选择性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有的同志据此主张要用认识的选择性代替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属性不是反映,而是选择”。(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认识定义新探》一文。以下简称《新探》)有的同志在反驳这种观点时,认为反映论与认识的选择性均有合理性与片面性,主张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选择性并非与其相对立,相平行而是包含在能动的反映论之中,它不能取代或否定能动的反映论。我们的任务不是要用认识的选择性替代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通过对认识选择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相似文献   

16.
有没有绝对真理?如何把握绝对真理?这是认识论和真理观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认为人们通过实践,对一个个具体事物、对具体事物不同层次的认识,可以认识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这个论断,正是对人们把握真理过程的概括,是对真理发展过程的科学表述。赵宝云等同志在《“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说质疑》一文中认为“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这个“我国哲学界的传统观点”“不科学”,它“违反形式逻辑”,“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有机联系”,“否认了绝对真理的客观存在”,“实际上宣告了绝对真理是不可认识的”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摘要)。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顾骧先生在《随笔》2007年第5期指谬,他说:“等额选举”是一个复合词,由“等额”与“选举”两个概念、两个词组成。“选举”又可析为“选”与“举”种属关系复合词,古代所谓“选贤举(任)能”是也。形式逻辑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对同一关系而言),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A”和“非A”  相似文献   

18.
一、写作时间辨 鲁彦的《听潮》写于何年,现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一九三一年夏天,作者同他的妻子去厦门鼓浪屿时所写。”①;另一种则认为“是鲁彦在一九二九年写的。”②。那么,究竟那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呢?我们认为后一说才是可信的。因为这是鲁彦夫人覃英同志回忆所讲,并且曾前后两次加以肯定③。 二《听潮》侧重在听吗? 有些赏析的文章,认为《听潮》一文神韵全在“听”字上,甚至说作者描绘海潮,“不是观察入微,而是听潮入神”。其实,作者的写大海,是既有“观察入微”,又有  相似文献   

19.
还长孙皇后于历史──与王盛恩同志商榷蔡业伟洛阳师专学报一九九二年第一期刊载的王盛恩同志《应重新评价长孙皇后》一文(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重评》),文章认为:“长孙皇后是一个不值得肯定和歌颂的历史人物”。笔者细览史著,对《重评》的观点不敢苟同,特提出以...  相似文献   

20.
段若非同志在《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中的一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段文”),对哲学界一向认为的列宁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段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详细考察了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着重研究并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列宁在辩证法核心问题上没有什么发展,如认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贡献,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