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针对两种传统观点(1)波普尔首提"否证"的方法;(2)"实证"和"否证"相互对立,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1)迪尔凯姆才是"否证"方法的创始人;(2)虽然"实证"和"否证"在思想层面上相互对立,但在操作层面上趋向一致.为笔者的观点提供支持证据的是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在这项经典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中,迪尔凯姆非常巧妙地把实证和否证方法结合起来,否证了自杀的心理论和自然论,证实了自杀的社会论.  相似文献   

2.
论“可此可彼”!──再答复马佩教授(香港)黄展骥1.前言我曾发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人文杂志》1994,6。下注的期刊年代期数均指本刊),很高兴获得马佩教授的“回应”:《也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995,3)。及后...  相似文献   

3.
再论生产范畴陈卫新生产首先是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具有三个必要客观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自然。这是我在《论生产范畴》(见《东岳论丛》1990年第2期)一文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显然,这仅仅是分析了生产的客观因素,即物质内容和物质关系。如果承袭...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5.
朱熹理学真是客观唯心主义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嘉理学究属理气合本二元论,还是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论?学界众说不一(关于具体观点见文后附注)。我觉得,如果把朱熹的自然宇宙观与社会历史观分开考察,则更能反映朱熹的内在矛盾和层次分际,许多歧见或可得以消除。对朱熹理学体系之哲学性质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理"含义的理解。理,是朱熹理学的基本范畴,也是最高范畴。来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集》卷七十《读大纪》)这个无所不在且神通广大的"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近世学者多谓朱熹的…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大革命”前,我曾经提出美丑具有矛盾性的看法。那时我认为,“美对丑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是“美的本质论”中一条最根本的原理,还就社会生活中各种对立的人物和事物进行了论证。现在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故名之曰“再论”。 我在《论美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辩证原理》一文中曾经说过:美这个概念并不是事物矛盾的双方,而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此一方面是美的,而矛盾的彼一方面则就是丑的,美就是新  相似文献   

7.
吠檀多学派自吠檀多派的根本经典《梵经》出现之后,一直到商羯罗以南印度作为他的活动中心之时,吠檀多的传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这就是吠檀多哲学的佛教化.传说为商羯罗祖师的乔荼波陀所作的《圣教论》就出现在这一期间.乔荼波陀在他的《圣教论》中,为了宣说梵我同一的不二论观点,提出了“不生说”的哲学观点,这一观点与佛教的不生理论既有同一之处也有区别.本文通过对乔氏的“不生说”的批判分析,揭示了吠檀多哲学与佛教哲学的融合与对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真理即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等价的范畴(以下简称等同论)。但当我们仔细考虑一番,就会发现等同论存在着相当多的逻辑停论和理论混乱。各种观点、论据的说明、解释过程是自相矛盾、彼此否定的,难以自圆其说。一、等同论不符合历史事实关于客观真理问题.最初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哲学中的有些用语和概念与客观真理概念很类似、很接近,可以看成是客观真理思想的雏形。后来到了德国的黑格尔,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角度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了客…  相似文献   

9.
《自杀论》及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华 《兰州学刊》2004,(6):268-271
本文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为文本,分析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特征研究对象上的客体主义和研究方法上的实证主义。迪尔凯姆非常巧妙地把实证和否证方法结合起来,否证了自杀的心理论和自然论,证实了自杀的社会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学术上《自杀论》明显反映了实证主义、客体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主张,为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合法性的基础;在现实意义上,《自杀论》研究的主要结论,即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自杀分为利己、利他和失范三种类型,为分析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现车世界中,无论是个体或集合体还是类,其内部都存在着数不胜数的符合(易经》八大矛盾范畴之类集关系模式(参看①)的具体模型。如:门)任一磁体(个体)可分为南极S、北极N和中间部分。而地球的南极和地球的北极则是两个相反的组成部分,即:s(地球)。n(地球)。上面,S和N是用于描述个体X特征的谓词(函项词),故s(X)或N(X)是命题。在数理逻辑中通常用大写字母标示函项词,如F,G,从…。而S和n是被个体词S限定(S作定语)的主词(函数词),放X卜)或以工)作为一个词由之整体仍然是个体词。在数理逻辑中通常用小写…  相似文献   

11.
《江汉论坛》编辑部:向你们报告,件令人气愤的事情。贵刊1993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论成功教育的基本方法》一文,是篇抄袭之作,抄自本人的论文《论成功教育的依据、可能及现实意义》(载《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3期)。为了便于你们核查,我寄上有关材料,凡划线部分均是全文抄袭,没有划线的不是归纳大意便是换了一个事例。成功教育是本人多年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公然的剽窃行为,希望贵刊能给予揭露并给以严肃的处理。敬礼!江苏如东电大周舟本刊编者按:经我们核查,周舟同志反映的情况属实。由于我们工作失误造成对周舟同志著作权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论(上)王富仁一我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①中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从鲁迅《狂人日记》开始至今的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实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它有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和特...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早年思想形成时期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是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引起争论最大的著作之一。其许多观点对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0年代卢卡奇在生命暮年写下了《审美特性》(1963年)和《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年)两部巨著,从独特的理论视角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和深化。一、从“自然是社会范畴”到“返回到存在去”正如卢卡奇的学生A·赫勒所说,如果不了解卢卡奇早年的哲学立场和观点,就很难理解他晚年的哲学。[1]卢卡奇写作《历史和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4.
刘春阳 《云梦学刊》2012,33(3):72-78
从《上帝之城》、《论创世纪驳摩尼教》及《论“山上宝训”》、《论三位一体》这几个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古斯丁对于情感的态度是存在着矛盾的:早期他认为情感是人性的一种不自愿的反应,因而情感本身并不导致罪的发生;而后来则认为情感是一种承担着意志的赞同的真实的情感。至于第一推动(primus motus),在奥古斯丁看来,它是灵魂的情感部分的反应.所以他把它们看作是最初的情感而不是情感发生的前件。  相似文献   

15.
<正> 拙著《美学问题论稿》出版了。出版社的同志希望我把该书的主要方法和观点作一简要介绍,于是草成了这篇短文。在这里我试图强调一下理论和实践,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我觉得我们研究美学问题,首先要象列宁所说的那样,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上来解决。我们研究美学,研究美和艺术,首先就要问什么是时代的美学,什么是时代的美,什么是时代的艺术,不能抽象地、一般地谈问题,而应历史地、具体地谈问题。抽象的、一般的美学是不存在的,抽象的一般的艺术也是不存在的。具体存在的,只有古代的美学、近代的美学和现代的美学,古代的美、近代的美(广  相似文献   

16.
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融合为一个新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为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不仅使用了融合这一概念,而且把它同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都视为辩证运动的实质。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现  相似文献   

17.
文艺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文艺学论纲》佴荣本胡有清的《文艺学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下称《论钢》)是一本有自己特色的文艺学专著。第一,《论纲》有一定的逻辑严谨性。作者在书中指出,“文学理论所研究的范畴大致包括:第一,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亦人亦猿"停论,并摘引杨熙龄《奇异的循环--逻辑停论探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有关矛盾和悻论的几个片段,来点评析,借此消解"亦人亦猿"悻论。本文有些地方过于简略。读者如感兴趣,参看文末的几篇拙著及几位论者对我文的批评,可有较详尽的解释。杨说(摘要):区别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包括逻辑修论)是个重大而困难的问题,大家还在讨论。波普尔喜欢用"白天鹅"例子来说明"矛盾必然假":所有天鹅是白的(甲)。有些天鹅不是白的(非甲)。甲、非甲是逻辑矛盾。波认为两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是必有一…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143-149
民法学界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是否存在民法问题已争论百年,期间形成了否定论与肯定论两大阵营。否定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平等、自由、权利等民法基本观念,缺乏民事基础理论支撑,中国的民法起源于清末变法。肯定论认为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刑律中的《户律》就是民法。两派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亦存在不足。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双方对民法的理解不同。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将民法界定为"调解私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则中国传统社会会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同样的逻辑,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东岳论丛》2006,27(4):32-37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观点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全面阐述了实践观思想的合理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和劳动二重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