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一个镇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个案考察 ,分析了乡镇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实现的由以往的选举操纵者到现在的选举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转换 ,探讨了乡镇政府实现角色转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已近二十年。作为村民自治重要内容的村委会选举开展现状如何?本文根据作者的实践和观察,对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作简单梳理,试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选民角度、基层政权体制角度和制度经济学角度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正确认识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在村委会选举中,可能出现因被提名候选人拒绝参选,或村民态度冷漠而不参加选举,以及候选人为3人以上且支持者势力相当等情形而导致村委会选举制度失灵的状况,针对这种失灵,通常可采取补充性措施来积极应对:第一,设立候选人登记制度作为提名候选人的后续程序;第二,增设基层人民政府直接任命村委会成员的制度作为选举方式的补充;第三,可采用相对多数规则作为绝对多数规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机关。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对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在目前一些村委会的选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影响正常选举的问题。本文指出影响村委会正常选举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福建省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加大普法力度,提高村民民主与法制意识;(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因谋取眼前利益而参选的行为;(3)健全和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法律法规,保障村委会选举有法可依;(4)加大对选举的监督力度,使选举更加透明化;(5)实行公开演讲制度,避免村民投票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6.
村委会选举工作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它同时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与法治的进程。通过对赤峰市三个旗、县、区的调查 ,可以看出村委会选举中普遍存在的许多问题 ,应寻求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干群关系与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正呈现多发之势。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是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的结果,凸显了干群矛盾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也表明以此为契机,构建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的紧迫性。密切干群关系,依法妥善处置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管理与教育,重塑政府形象,提高农民群众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水平和完善农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40个村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发现在选举中村干部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对选举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分析村干部对选举的心态入手,通过对他们在选举中的作用途径、方式的分析,揭示其角色与行为特征。此外,还分析了选举对村干部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指出尽管乡村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事实证明,村民直选对村干部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选举作为村干部的一种约束机制,它能促进村干部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9.
村委会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为农民开创幸福生活提供制度平台。文章在分析村委会选举形成的动力及现阶段村委会选举所面临的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村委会选举的4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总体而言,当前的村委会选举基本步入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一个自由、公平、规范的村委会选举制度正逐步成型。以浙中某村为样本的实证分析显示,村委会选举的提名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民主化趋势,尤为体现在初步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上,党支部或上级领导较少对选举提名指定;村委会选举逐步程序化和制度化,一系列规范的选举方法得到采用;村委会主任及村委会委员基本为差额选举,选举大多实行了公开计票,并在选举时设立了秘密写票处;村民参与选举活动的程度较高,其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体现;拉票现象普遍存在,且多采用给予物质利益的方式;村委会选举得到了选民的高度评价,村委会选举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村委会选举是农村法治的表现,农民工的选举权实现则是村委会合法选举的关键。作者通过对农民工缺失村委会选举的了解,阐述了农民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缺失村委会选举的措施,以期对农村选举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行为在内容上具有维权性,在行为方式上具有行使合法权利的属性,在价值上具有正义性。对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应当充分肯定。法治社会,对政治问题应尽量采取法律手段去解决。为此,要完善村委会选举的相关法律,保障村民村委会选举权的行使;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使诉愿能够顺畅的表达,克服思想上对村民群体行为妖魔化的倾向和立法上去游行示威的价值取向;面对村民群体行为应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应对,不应采取过火的行为去压制,或者采取拖延、躲避等消极的做法,造成新的不满情绪,导致矛盾激化。  相似文献   

13.
村委会选举是我国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村民对农村资源的关注、农村社会动员的扩大、内部差距的拉大和宗族以及黑社会势力的干扰。这些变化导致了村委会选举暴力事件的急剧增加,使之成为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威胁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经济和建立村民权利司法救济系统等,保障农村地区稳定,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村委会选举中,农村妇女由于自组织程度不高,在竞争派系的夹缝之中处于依附地位,往往成为派系竞争的牺牲品。农村妇女自组织资源匮乏的特殊原因:妇女长期处于原子状态,自组织的历史资源贫乏;非我族类,宗族文化维系力相对弱化;内倾式的交往形式,缺乏自组织的关系纽带;社会关系资源贫乏,自组织基础薄弱。培育妇女自组织资源,增加她们自组织的实力和能力,对于提高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村委会选举中,村民群体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应当适用现行立法加以处置,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法律程序所具有的正义性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利器,正因为如此,法律手段是法治社会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用法律手段处置群体行为的条件。因此,应当严格遵守与村委会选举有关的法律规定;对引起群体行为的违法行为,候选人贿选行为,基层机关、部门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以及群体行为中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以处置。  相似文献   

16.
政治庇护主义(political clientelism)是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和分析范式.在庇护主义盛行的社会结构中,作为被庇护人的选民在选举政治中由于受庇护关系的约束,往往缺乏自主投票的能力,出于对庇护关系的依赖和需要,他们在选举中必须服从其庇护人的意志,从而成为被“锁闭”在庇护关系网络中受人控制的选民.作为一种隐含着权利关系的纵向社会结构范式,庇护主义在改革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依然盛行.从这一视角出发考察村委会选举,或许有助于理解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理想的选举制度和民主程序进入到乡村社会之后会发生扭曲和变异.  相似文献   

17.
候选人的自荐提名模式具有提高候选人参选的主动性、简化选举程序、提升选民投票热情和选票质量等优点,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海选提名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浩源村的试点展现了自荐提名模式的优势,且该模式并未妨碍选民的直接提名权,有必要在更多的地区逐步推广。但在今后的实践中需注意:自荐人的资格只宜设置引导性条件.自荐人资料的公开要经本人同意,自荐人过多时应通过全体选民预选确定正式候选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依据村民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将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心理倾向归纳为四种模式,即动员式心理模式、依附式心理模式、自觉式心理模式和热衷式心理模式,并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每一种心理倾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村民行为的理性做了一定的剖析,结论认为村民心理倾向均是一定理性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总体而言,当前的村委会选举基本步入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一个自由、公平、规范的村委会选举制度正逐步成型。以浙中某村为样本的实证分析显示,村委会选举的提名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民主化趋势,尤为体现在初步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上,党支部或上级领导较少对选举提名指定;村委会选举逐步程序化和制度化,一系列规范的选举方法得到采用;村委会主任及村委会委员基本为差额选举,选举大多实行了公开计票,并在选举时设立了秘密写票处;村民参与选举活动的程度较高,其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体现;拉票现象普遍存在,且多采用给予物质利益的方式;村委会选举得到了选民的高度评价,村委会选举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贿选越来越普遍.候选人希望通过贿选,获得村民手中的选票,以便在选举中顺利当选.事实上,贿选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贿选有两种结果:一是贿选成功,获得村民手中的选票,最终顺利当选;二是贿选失败,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选票,反而失去了应得的选票,甚至面临法律的惩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