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在其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完善.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日渐独立和自我崛起,既是英国女权运动的激励,也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的时代必然性.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劳伦斯表达了他对时代女性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劳伦斯对其小说中对主要人物刻画出了不同的自我,他那探索“自我为何”的行为,正如希腊人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在主要小说《虹》中,劳伦斯采用分析式或内省式的自我表现方式,对其典型人物厄秀拉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人物刻画体现了劳伦斯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作家所处时代与社会的风貌。本文试图剖析她的“内心戏剧”,反映出劳伦斯笔下人物的自我形态的转变,也对文学史上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识这个重要领域从新的角度作有趣而博恰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劳伦斯为拯救英国社会提出回归大自然、改善男女性关系、领袖救世、建立"拉纳尼姆",但这些对解决英国的社会问题却是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的鼎盛时期。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现代文明的重重危机。试从劳伦斯诗作中对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战争的描述来论述劳伦斯的科技伦理观念,以期对劳伦斯的作品和思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伦斯撰写的第一本诗集《爱情诗及其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著,由后人遍选的《更多的三色堇》和《最后的诗篇》两部诗集,死亡一直是劳伦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然而,越是读到最后人们越会发现劳伦斯笔下的死亡从无限哀怨的怅惘,逐渐转变成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坚定,以至于到最后期待死亡带来生命的重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劳伦斯不同时期的死亡诗歌,从而把握其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新生活,因而她的小说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女性小说”。本文以《觉醒》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在此期间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爱德娜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最后写作生涯中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  相似文献   

7.
凯特·肖邦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新生活,因而她的小说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女性小说".本文以《觉醒》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在此期间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爱德娜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最后写作生涯中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  相似文献   

8.
追求生命的活力是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小说生命节奏的思想引擎。劳伦斯强调直觉,着力开掘人的心理深处。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这种诗性节奏,不仅可以彰显作品的独特形式美,而且也可以凸显人性之美。在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心灵契合中,这种生命节奏是对机械世界的反动和充满生命世界的张扬。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从人性异化角度剖析劳伦斯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劳伦斯既客观反映机器对人的压迫,劳动对人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又通过细致的心理描绘,以奇崛、荒诞的形式表现人在机械文明压抑下的多种病症,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的整体异化。  相似文献   

10.
刘文 《学术界》2007,1(4):140-144
身体与自我是不可分割的;身体在自我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社会、个体自我不仅与身体直接相关,与身体疾病以及两性关系也有着重要关系.身体上的疾病其病根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和调控,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外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菊花的幽香》是劳伦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合了劳伦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他在书中将人定义为两个自我,分别为“社会自我”“身躯自我”,并在书中赋予“死亡”内涵,对死亡意识进行关注,展示着死亡背后的自我觉醒。《菊花的幽香》以瓦尔特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夫妻关系为基础,探讨了人类的现代化死亡意识,渗透了和谐两性关系建立理念,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需要对新人进行设计。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梁启超对新自我的设计,即新自我与社会、自我特性的设定、自我开展的限制、自我开展的方法。指出自我设计必须与社会设计相统一,否则新自我难以进入新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研究生内在拥有两种自我概念:独立性自我和依存性自我。分析两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有助于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提升研究生自我和谐,为塑造研究生心理健康开辟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女性悲剧性格成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常磊 《东岳论丛》2006,27(5):117-119
福克纳作品中的南方女性大多以自我毁灭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们的毁灭不仅是因为她们寻找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希望破灭,更重要的是她们自我生存意识的必然选择,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生存,她们都是为了寻求南方社会对女性作为人在社会中拥有与男人同样的基本生存权和正常的生理需求,期望在男人参与的南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中发挥自己天赋中的自然本性。福克纳通过自己作品中南方女性悲剧性格成因,告诫南方人要彻底消除历史沉积在南方妇女身上的重负和偏见,使她们在回归自我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三者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自我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自我发展是自我的各种因素在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协调一致方面所取得进步的活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是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通过"性爱"这一有争议的主题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辛辣地批评了现代工业社会,热情地讴歌了人的生命力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种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在卡夫卡身上一直延续并在其作品中呈现。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移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  相似文献   

19.
叶泽雄 《江汉论坛》2006,42(12):39-41
人的“价值”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的“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就其表现样态而言,对“个体”表现为内在价值,对“社会”表现为外在价值。同时,在传统理解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上,与其说人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映现或体现,不如说是社会价值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或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孟芳 《兰州学刊》2013,(5):14-18
自我问题既是哲学探究的永恒之谜,又是现代性语境之中最为根本的显题之一。马克思将自我置于"社会—个人"的二维关系框架中予以探讨,在他看来,个体自我始终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自我与生俱来地栖居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之中。真实的生活世界为自我建构并确证其自身提供了可能性场域,而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则成为自我实现其本真性理想的现实途径。马克思对个体自我的解读与构建,为其破除近代以来"实体化自我"提供了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