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意识美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真正精神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近年来有别于意识美学的身体美学的出场,为我们体认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别于西方美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中国古典美学是心身兼修、身物一体的美学;这种与物一体的美学通过道家之"忘"、儒家之"养兴"与禅宗的"禅定"等方法,在道家之"妙"、儒家之"兴"、禅宗之"悟"中得以实现。从身体角度透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学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翻译教学中也有着一席之地。"美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原文的语言美。随着翻译美学的发展,美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成为一种必要。翻译教学中,对学生的"美学教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加强学生的"美学再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道、释美学都很重视心灵自由问题,都是从"存在"的意义上解释心的,其构成境域就是心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都强调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就儒家美学而言,无论是"孔颜乐处"还是"曾点气象",都表现出一种对自身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珍惜生命、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其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构成则都是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美学是人学     
在人文学科中,只有美学才对人及其生活作全方位、整体化、流动性的研究与把握,所以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美学是人学”不仅明确地标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意义,而且也意味着人及其生活的发展应当自觉地体现美的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对美学的自觉与进行美学课程的设计这两件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美学"这个汉语词汇虽在明清之际就由传教士高一志(Alfonse Vagoni)提出来了,但其含义有些类似于"良知",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之安确实使用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概念,但却被历史悬置,给人们对美学的学科自觉没能带来有效性.20多年后的1897年,美学一词虽由梁启超以一本日译书的书名提出,但真正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美学则是伴随着现代教育的需要被确认的.中国现代美学教育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经历两个阶段,即先是以"癸卯学制"中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为标志,在"建筑学门"中作为"补助课"被设置,但这种设计还不够科学和合理;二是以王国维的<奏定经学科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为标志,在中国现代大学的课程体系中给美学课程以独立的身份和较为科学合理的布局,但美学课程走出设计,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教学事件大概还是在这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的主流分析多集中在功利性、世俗性、诗性和主观直觉性,但对自由与审美的关系、生命价值审美观、审美的个体性等边缘美学理念之探讨总是处于遮蔽的位置。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通过对个体生命审美所蕴涵的意义特征及其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使近现代中国美学具有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人"为基点,"实践"为关键,"审美活动"为中心,"为什么把一个人或事物看成是美的"为问题线索,"哲学化研究和科学化证明的辩证综合"为方法论原则,"实施美育,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为研究鹄的总体研究理路。要在新的自然科学条件、社会历史语境、人文社会科学成就基础上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性发展进程,就要对其中的一系列"不自觉"的理论前提和思想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辨析,进而深化学理理解,实现当代美学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农耕经济模式决定了静的美学精神及其人生境界的追求;商品经济意识决定了动的美学精神及其人生境界追求。它们分别形成自己的相应体系及其展示方式。先进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美学精神的完善.动与静的珠联壁合不仅是中国美学精神自身的一次完善统一.也是中西美学从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理解中国美学的诸多面向,必须具备综合认知的思想方法与立场,只有这样,才能返本开新,真正对中国美学的传统形成综合的整体的观照。在现代中国美学的传统与创新认识中,我们发现,中国美学传统可以从生活传统、自然传统、艺术传统与思想传统四个面向进行认识。同时,根据康德的美学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量、质、关系与模态四个方面作更进一步的具体规定。这种综合探索意识,必将给现代中国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界自 5 0~ 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 80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作者首先提出并论述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理论资源 ,然后选取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两个典型代表——李泽厚和潘知常 ,以他们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情况 ,在历史和逻辑的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它们由于与世界性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相呼应尚习 ,且向上接续了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这一脉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 ,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的结论。最后 ,作者初步指出了建构当代人学美学学科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思想资源的深度发掘,实践美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语境:它以实践观念构建本体论基础,又在本体论基础上逻辑必然地确立起主体的价值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美学本质上就是人学美学,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突破",其实都是在实践美学所设定的独特哲学语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周韶华的抱一美学从意象神韵和情态结构两个向度来把握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即把中国绘画审美特征的变迁看成是由意与象相结合、不断上升为神韵境界的发展过程,而符号化的情感则成为艺术的内在结构要素。它对于中国绘画中的意境创造、结构要素与内在本质等美学本体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时代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氏启蒙新民的政治文化理想在美学思想领域的个性化体现,具体表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三大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时代涌现、新生的多元审美现象并未改写审美的非功利性、精神性品格。在大众文化时代,美学研究只有坚持审美的精神个性,并以一种充分自觉的学科意识乐于做艰苦、细致的实证、专题研究,美学才能以自身的独特方式助益于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封孝伦的生命美学在与实践美学长期的对话、交流中脱颖而出。他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研究方法,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三重生命"学说为理论支撑,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从而创建了一个科学、严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既是封孝伦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9.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并不"吃香",而事实上"香"却扮演着重要的审美角色。"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待遇"与它自身扮演的审美角色并不相称,因而考察、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涉及"香"的文论为考察中心,通过深入考察和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可归纳为:(1)作为客观物品的"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