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囚禁地之八:贵阳黔灵山麒麟洞 张学良将军被送入贵州中央医院治疗阑尾炎。这虽不是大病,但因延误了治疗时间而开始化脓,形成局部性腹膜炎,所以只能开刀将脓引出,两个月后又第二次开刀将阑尾切除。为了治疗方便和免除往来颠簸之苦,张学良提出留在贵阳的要求,得到蒋介石的批准,出院后就住在紧靠市区的黔灵山麒麟洞。  相似文献   

2.
(爿羊)柯国戕有(牛羊)、戕异体字。柯有(爿可)、(牛可)、(可弋)、(哥弋)、或异体字,以汉代人所写“(?)柯”为正。(?)柯为系船木桩。在今黔西南之河中,古代有两座小山,远望如系船木,故名(?)柯。并谓河为(?)柯江。即今黔桂界上的盘江,一名红水河。大约西周中叶,建成(?)柯国,辖境由今贵州南部推展至两广大部,为周代职方外之南方大国,与吴、越、巴、荆等国并著,曾听命于  相似文献   

3.
贵州之名,始于宋代,是时为一羁縻小州,其地在今贵阳。元置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州,控扼黔中、黔南及思、播、亦溪不薛(意即水西),地位日渐显著。明洪武中,更置贵州宣慰司,又立贵州都指挥使司,于是,“贵州”便成为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的名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列为全国十三布政司之一,贵州省名自此确立,相沿不改。  相似文献   

4.
贵州名山梵净山,是百姓心目中的灵山,故又名"梵净灵山"。佛教文化中,灵山本指释迦牟尼佛驻锡道场灵鹫山;佛教传入东土之后,灵山被古人赋予了自性灵山塔之义。梵净灵山周边的人们视它为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的道场,很早以来就形成了朝拜梵净灵山的民风习俗。梵净灵山朝拜,源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兴盛与教化。梵净灵山朝拜,本质是佛教徒对佛教心灵环保与生态和谐思想的最好实践与诠释。  相似文献   

5.
?贵阳     
?贵州贵阳550004,贵州贵阳550004,贵州贵阳550002手性柱;;对映体药物分离HPLC法是对映体药物的重要拆分方法之一,手性柱的选择是拆分成败的关键,对映体药物拆分中常用到的手性柱主要有高分子聚合物型手性柱(直链淀粉类、纤维素衍生物类、蛋白质类)、空穴型手性柱(环糊精类、冠醚类)以及其它非聚合物型手性柱(P irkle型、大环抗生素类、生物碱类等),它们应用于不同的对映体药物拆分均  相似文献   

6.
水东宋氏是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土司,从唐初到明末统治贵阳地区,而开阳则是其统治的中心.本文从田野调查发现的遗迹,并结合文献资料,简要考述宋阿重墓、黔蜀周道、宋万化墓、马头等水东宋氏土司遗迹.  相似文献   

7.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曾任贵州荔波县训导。子尹学有大成,以治经学、小学为主,兼及诗、古文辞、书画等。著述宏富,“褒然为西南巨儒”(《清史稿·儒林传》)。其治经学、小学成就,学术界评价极高:“每勘一疑,献一义,刊漏裁诬,卓然俟圣而不感,斯亦天下之神勇也”(黎庶昌《拙尊园丛稿》);诗“为有清一代冠冕”,“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远驾乎其上者”(胡先骕《读郑珍〈巢经巢诗〉》;文“纯白古健,变化曲折,不预设局度,任其机轴,操纵自如。比成,乃  相似文献   

8.
侗族,世代聚居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之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社会历史发展相适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的有: 一、分布地区稳定,“惟事农桑,不商不贾”今之侗族,是由秦初广泛活动于岭南一带的古越人并融合其他民族发展而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凿灵渠,征西瓯,讨骆越,“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其中一军进入湘西南,“驻镡城之岭。”这镡城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史记·南越尉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叶,黔西北、滇东北等地的苗族文化生活还很落后,人们几乎都是文盲。正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四月《贵州苗民概况》所述:“苗族识字甚少,犹保持上古结绳记事之遗风,遇事暗中以草记之,简单事件日久尚能忆及。如买卖田产,则取木片或木块,上刻单数、双数纹迹,从中剖之,买主卖主各持一片,即古时‘符节’之类。”1983年,基督教开始传入黔西北、滇东北苗族地区以后,英国传教士和汉族布道员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苗族没有知书识字的人,会讲汉语的人不多,给传教带来很大阻力。为改变这个状况,英国传教士和汉族布道员决定在苗族村寨开办教会学校。办教会学校的宗旨是:培养苗族传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06,(5):82-82
木渎是江南著名古镇,地处苏州城西,太湖之滨,四周群山环抱,峰联岭属,灵岩、天平、狮山、七子、尧峰等吴中名山环如障列,形成一座物皇民丰,人杰地灵的“天然聚宝盆”。  相似文献   

11.
万峰林     
江荔 《社区》2014,(8):31-31
前不久,一直计划的贵州行终于如愿。早就听闻贵州“地无三分平”.位于黔西南的兴义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喀斯特地貌十分突出。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感慨为“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的万峰林便在兴义市郊。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湘人入黔频繁。入黔湘人在平息社会动乱、维护封建一统、强化社会治理、复兴文教、推动新政和方志编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入黔湘人以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在晚清的贵州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改变了贵州旧的思想观念,推动了贵州文化快速发展,对晚清贵州优秀文化品格诸如开放与兼容并蓄等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晚清湘人入黔,是省际人才流动的重要表现,对区域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3.
《楚辞·远游》:“召黔嬴而见之兮,为余先乎平路。” 王逸:黔嬴,“造化之神。” 洪兴祖引《大人赋》“左玄冥而右黔雷”注云:“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或曰水神。”又引《史记》作“含雷”。 嬴,或作羸。朱熹:“羸,从羊,伦为反。一从女,余轻反。未知孰是。然字《史记》作含雷,《汉书》作黔雷,则当为从羊之羸矣。”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麻江河坝一带的绕家人有5400多人,自称为“育”,史称“幺家”、“天家”或“绕家”(明郭子章《黔记》,清《贵州通志》、《都匀志》,民国《麻江县志》、《都匀县志稿》).从元至正十三(1353)年有“夭坝千贼首齐果反”看,绕家见诸史册至少已有700余年历史了.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中,绕家人尽管时与苗族、汉族、布依族等有所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中国画萌芽于明初,六百年来它在继承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汲取地域民族文化养分的基础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由一脉不为人知的地方绘画成长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独特的风韵开放在黔岭乌江。文章从宏观视野对贵州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画的衍变轨迹进行了初步梳理,并对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作了概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方志编修的鼎盛时期。据《中国地力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方志有8264种,11万余卷,约占我国古籍的百分之十。而这些志书中,清代就有5685种,其中不少是名志佳构。梁启超在《中国近二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列有清一代共计名志116种,其中通志15种,府志27种,州志9种,县志65种。在府志27种中,贵州为5种,其中之《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安顺府志》、《兴义府志》均为邹汉勋主纂或参纂于道光年间和咸丰元年。一人纂编四府府志不仅为当时所少见,且皆被列入“著作之林”更为当时所仅有。本文拟就邹汉勋其人、邹汉勋来黔事…  相似文献   

17.
资讯     
>综合新闻全国省市公关组织工作会议在黔召开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贵州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承办的“关注贵州经济发展暨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地方组织工作会议”于10月20-22日在贵阳的金阳新区隆重召开。我国知名外交家、贵州省有关领导、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领导以及来自全国20余家省市公关组织负责人、企业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金融投资家、公共关系品牌战略专家约300人共聚一堂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原中宣部部长朱厚泽、中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副书记张思学、天津市人大…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我们只看《黔苗图说》82种苗族的记载,便可知其端倪。在82种苗族中,居于安顺、遵义和贵阳等府者,以花苗为最多。为甚么叫做花苗?花者,因他们习穿刺绣而间色的衣裳而得名;苗者,是他们称己族为moau音而来,这便是他们族称解释的根据。这种花苗禀驯良的天性。具忍苦的精神,善用弓弩而长于打  相似文献   

19.
猫儿山云海     
吕小琳 《今日南国》2005,(24):33-33
华南之巅猫儿山,山越城岭山脉的主峰,海拔2141.5米。位于世界旅游文化名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距市区110公里,面积为17008公顷。盘山公路全长31公里,与桂林市所属的兴安、资源、龙胜三县交界,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分别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山之秀”为一身。  相似文献   

20.
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古地图、地名学等方法和GIS手段,以贵阳府和安顺府为重点复原清末贵州插花地,并探讨其分布特征及成因,认为:(1)清末贵州81%的县级政区存在插花地,其中以安顺、贵阳、镇远、思州、黎平等府亲辖地及其附郭县的插花地最为集中;(2)贵州插花地众多与其政区设置的方式有关,贵州府、县政区或在原卫所屯田之地,或在土司所辖领地,或在剿抚土著居民聚居区设置,由于这些地区原本互相穿插,穿插的部分导致了贵州插花地的产生;(3)府亲辖地多源自于原土司领地;(4)贵州插花地长期存在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reconstructs enclaves within Guiyang Prefecture and Anshun Prefec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ncient maps,toponymy and GIS software.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of other enclaves within Guizhou Province are also discussed.It concludes:1) 81% of county level administration regions of Guizhou have enclaves,mostly concentrating on the prefectures of Anshun,Guiyang,Zhenyuan,Sizhou and Liping.2) The reason for the wide spread of enclaves in Guizhou is that the prefe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