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 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 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 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 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2.
《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作为名噪一时的布鲁姆斯伯里文人艺术家群体中的最具开拓精神的先锋作家,伍尔夫在创作时,不仅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征,更展现了女性作家的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笔特征。《到灯塔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饱满,尤其是拉姆齐太太这位"大地之母"般的中心人物,一直是评论家分析的焦点。然而,小说中的一直如影随形的配角莉丽·布里斯科,作为拉姆齐夫人的画家,也是拉姆齐一家在度假时的客人,一直未能引起评论界的重视。作家笔下的这位女画家,不仅见证了拉姆齐太太一家的兴衰,而且与拉姆齐太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折射出了作家对时代的思考。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莉丽的形象定位;塑造莉丽形象的方法以及莉丽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流派是西方20世纪现代派文学流派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英国著名作家雏吉尼亚@伍尔芙凭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和意识流小说文本,成为了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具体分析了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其意识流小说,即不同于其它意识流小说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简&#183;奥斯汀和弗吉尼亚&#183;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183;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7.
伍尔芙在创作中致力于讲述生活,推崇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并创立了情景再现的模式。她在讲故事的必要性和限制性之间探索小说的张力,试图探索思维的轨迹。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对于主题、生活和美学意识的定位,使其结尾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伍尔芙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结构方式来构筑其小说世界,意识流是伍尔芙小说中常用的手法。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伍尔芙的作品意识流创作特点,并从叙事学角度,阐述了作者是如何把线性时间变为共时性时间,如何处理作品中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及作者是如何从行动转向意识,如何通过塑造有限的个人来创造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芙既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又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者. 她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以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为文本,探讨伍尔芙如何力图把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和其女性创作理论相糅合,为现代女性创作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0.
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充分地体现了伍尔芙的文学理论——主观真实论。其小说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描写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感和危机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揭露批判社会现实的效果。伍尔芙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精神是与她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一文的深入剖析,探讨了<波浪>在内容、结构、心理分析、语言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阐释了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对后来小说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费达拉形象,不仅体现了白人作家的种族偏见,而且符合西方作品中东方人的"滞定型"模式,是种族主义与东方主义双重作用的结果.费达拉这一东方"他者"形象的出现,不是作家梅尔维尔个人的偏见,而是在一个充满偏见的文化语境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二十年代与新时期十年的小说创作中,曾经循环出现过一种特殊现象:把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层中愁肠百结的生存烦恼作为审美对象,给以尽情披露和渲染。“零余者”与“边缘人”形象的分别突现,就是这一特殊视角下观照的产物。如果不是单纯的就形象论形象,而是把蒸腾盘绕在这两类形象身上的那种难以化解的生之烦恼,放在赖  相似文献   

14.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以意识流的形式和非理性主义思想观点深刻批判了统治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揭露了理性下的残酷现实。面对扭曲的灵魂,为了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温情的精神境界,她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文章将从伍尔芙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入手,分析她是如何通过小说人物进行“非理性”精神抗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简短地叙述了我国女性形象的发展后,从郁达夫切身感到的"性"压抑、"生"的压抑角度入手,分析了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阐述了当时这一普遍的主题在女性身上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郁达夫小说女性形象给我们的意义.从而说明,这类女子形象具有永恒的美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早期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伍尔芙摆脱了传统小说如情节、人物的活动以及冲突 ,通过由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引发一系列自由联想 ,再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标志着伍尔芙突破传统小说的框架进入了新的纪元  相似文献   

17.
革命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本文以革命小说中"革命加恋爱"这一叙事主题为出发点,在探究人物形象嬗变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革命小说中流浪汉形象、骑士形象以及革命者形象。伴随着浪漫主义等感性因素的不断削弱,创作主体的理性观念渐趋强化,革命小说的叙事理念最终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18.
形象学(Imagologie)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这一新兴学科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我国比较文化研究者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的异域表述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选取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1878———1957)、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Albert Eh-renstein,1886-1950)、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著名中国小说为例,借助形象学的理论,进行"中国人"形象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在废名的小说中,有很多对儿童与童年的书写与表现。本文以废名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塑造作为切入点,借以分析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童年回忆主题、儿童视角的运用,从而探讨作家儿童观的诗意表达。通过分析废名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探究废名小说与散文中的互文现象,及诸多小说篇目中引人关注的"十年"意象。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中仅在小说开头与结尾出现的孩子形象实际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与老人桑提亚哥"硬汉"形象及小说"不言败"主旨的表现密切相关,也体现了生存本质、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及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