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其传播过程受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传播反馈以及传播环境等环节因素的影响。其中,传播主体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传播的主导因素,传播客体是内在因素,传播内容是核心因素,传播方法是特殊因素,传播反馈是关键因素,传播环境是客观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传播目的,需要根据其传播因素的影响规律,坚持传播主体的优质化,提高传播队伍的战斗力;研究传播客体的心理需求,增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精心设计传播内容,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技巧,增强传播方法的艺术性;重视传播反馈环节,保障反馈渠道的畅通化;优化传播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
理论传播是校报新闻传播的首要任务,信息传播则与理论传播相辅相成而行;理论传播决定舆论导向,信息传播则以理论传播定方向;理论传播也有信息,而在整个信息传播中,理论信息的传播又居重要地位。强化理论传播还必须注意改进传播方法和提高传播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经历了原始传播、纸质传播、电报电话传播、广播电视传播、互联网传播和智能全媒体融合传播等的熔变嬗变进程,分割成层级分化层级分明的层级传播技术、层级传播内容、层级传播受众、层级传播关系、层级传播管理和层级传播产业,魔幻成层级化个体、层级化群体、层级化组织和层级化社会,组构为环环相扣层级交织互通款曲的层级传播生态。追溯层级传播发展的历史渊源,解锁层级传播相互联系交融串并的逻辑关系,解构层级传播技术与层级传播内容层级传播受众层级传播关系层级传播管理以及层级传播产业的内在深层联系,初创中国“标识性概念”的层级传播理论体系,不仅有助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文化精准传播精细传播层级优选,而且有助于在不同层级传播技术支撑下瞄准层级传播受众施行层级内容配送,在此基础上组建同心同德取长补短的层级传播社会关系,为弥补信息知沟、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有意义的实践求索和理论研探。  相似文献   

4.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区分,是传播学中以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作为分类标准的惯常尺度。换一种方式,从传播过程或者是活动的时间取向上可将传播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兹为一种新的传播向度。韧性传播具有语言交流的本土性、传播过程的连续性、传播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稳定性等特征。间歇传播含有语言沟通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间隔性、行为的非持续性、目标的相对灵活性等特点。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优长互补,具有通约性。韧性传播可厘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等途径。间歇传播可析出“以逸待劳”、“张弛有度”、“曲径通幽”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论北宋词曲的传播与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曲传播、词曲消费是北宋时代较为兴盛的两种词学活动。其传播类型有书信传播、书籍传播、宫廷应制传播、歌楼酒宴传播、送别赠答传播、郊外畅游传播等,其传播主体分别是词人、书商、歌妓等;其消费特点是全民性、娱乐性、二重性。传播-消费活动的兴盛,在于汴京具有优良的外部传播-消费条件,北宋词具有成熟的内部传播-消费机理,汴京词曲传播-消费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链。北宋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酝酿了粗浅的词曲传播-消费理论,其传播理论的核心———被传播的就是优秀的,其消费理论的核心———词曲消费是一种正常的、客观的、大众娱乐的精神活动和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6.
传播的节奏     
正营销传播界的老兵都知道,公关顾问公司也好,营销传播公司也罢,实际给客户提供的内容就是传播,或者是平面传播、或者是网络传播、或者是活动传播,等等。当然,为了传播的到位,还需要前面的活动执行,在此为了理解和阐述方便,我们就权且单纯定义为目标是传播吧。既然是传播,那我们看看传播因什么而起?传播目标是为了什么?怎么样做好传播?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人类的传播历程相同,依次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媒介依次叠加的过程。当今.四种传播形式并存,古典文学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观察和反思既有的政治传播实践,探讨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方法和传播结果,形成了意涵丰富的政治传播思想。基于政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逻辑自洽,政治传播思想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仍具深刻借鉴价值。在信息时代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传播思想,能够从宏观层面提供价值指引和理论指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生成多维驱动,从而不断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传播中,通常仅仅以传播的主体和媒介形态将传播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而换一种视角,从传播的行为取向和施力程度不同又可将文化传播分为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向度。强势传播则具有传播取向的扩张性、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传播意图的明指性等特征;柔性传播具有方法的含蓄性、内容的曲指性、行为的内敛性、目标的暗指性等特征。强势传播和柔性传播各有优长:强势传播可析出"有的放矢"、"反客为主"、"多管齐下"、"与时俱进"等途径;柔性传播可分为"抛砖引玉"、"他山之石"、"绵里藏针"、"求同存异"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海外汉语热已持续升温,势不可挡,但热中有忧,理应冷静面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应具有全球视野、开放创新理念和守土有责的意识,在传播理念方面,实现由"以我为主"向"主体间性"传播原则的转化;在传播内容方面,实现由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向中华现代文明传播的转化;在传播方式方面,实现汉语由语言教学向语言与文化教学结合的转变;在传播取向方面,实现由强势话语传播为主向柔性话语传播为主的转化;在传播路径方面,实现由单一平台传播向立体化传播的转化;在传播层次方面,实现由文化软资源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刘将孙的文集《养吾斋集》,对刘将孙的生平仕履进行了考辨,揭示了其中年出仕、晚年蹭蹬的仕宦经历;对刘将孙的文学思想及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总体的研究,认为刘将孙论诗主“性情”与“辞达”,有纠正江西流弊的意义;其散文风格畅达奇崛,诗歌风格多样,作品开“铁崖体”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影响趋于衰退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主张师法南宋 ,试图以姜夔、张炎的清醇雅正词风荡涤清初因学柳而盛行的冶艳风气  相似文献   

13.
曹金华 《南都学坛》2008,28(1):24-26
在对光武帝刘秀的研究中,认为刘秀之母姓张、樊重是光武帝之舅、刘秀母卒于元始三年、刘秀父先为南顿县令、刘秀与族兄刘嘉为太学同学、刘敞是刘秀的族兄、刘秀屯田在建武四年、刘秀"省并西京十三国"为"八国"九国"十国"等说法,皆为对史料的误解。而对刘秀入太学读书在"天凤"何年的千古之谜,也做了具体的考证和破解。  相似文献   

14.
行文幽默是刘墉散文的独特品性之一,这有赖于他深得中国现代散文的传统,也有赖于他多元的文化内涵和人道的精神。自由的、宽容的、明智的态度,并通过对日常经验的个人感悟,使刘墉建立了睿智、宽厚而幽默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积极参与了“大跃进”运动的决策与推动 ,除了在当时发明“公社”这一用词外 ,他还曾大力提倡大炼钢铁与供给制。随着“大跃进”危害日益明显 ,从 196 1年开始 ,刘少奇对“大跃进”的错误有所纠正。与当时的大多数中共领导人一样 ,他对“大跃进”的错误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是“集体创作”还是刘安所作,在学术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史实表明,刘安不仅是《淮南子》一书的组织者,而且书的大部分内容出于他本人之手,其余也经过他细致地加工、润色,能够反映其思想,展现其文采。《淮南子》内容宏富,但绝非杂乱无章的拼凑,各篇既独立成文,又有内在联系,是自成体系的完整之作。肯定刘安的贡献对正确评价《淮南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航琛金融财团是指1930—1949年间由刘航琛所主导的,以川康殖业银行及后来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川盐银行资本为依托,广泛投资于各行业的金融财团。财团形成于1937年刘航琛接管川盐银行及川康平民商业银行之时,至1946年发展臻于鼎盛。该财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银行与投资企业间的互助与共生、个人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依存与互动,以及地域局限。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是唐代文化研究者的主要关注对象之一。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柳宗元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回顾梳理这些成果,认为柳宗元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的发展历程。依据对研究成果质、量的分析,考虑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因素,作者将柳宗元研究划分为了准备期、发展期、扭转期和鼎盛期等四个时间段,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与深化。  相似文献   

19.
易中天先生品说平民刘邦为“流氓、无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是对历史人物不负责任的臆测。应该认真追寻相关词语在原著中的位置,比对历代注说,进而深入探求司马迁记述“微时刘邦”的良苦用心,以期公正客观评价“平民刘邦”。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 ,刘少奇对抗日游击战争问题作过许多论述。他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 ,论述了抗日游击队的建设和有关战略战术原则 ,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问题。这些论述 ,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