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朝法律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自然有它残暴的一面,但从《睡虎地秦简》来看,秦律并非像历来史家所描述的那样残忍苛暴,秦律中也有对弱势群体即老人、妇女、儿童的保护政策,这体现了秦律仁政爱民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对秦律的研究一直是中国法制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秦律虽然严酷但却包含人道精神。人道精神和人道主义理论是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的。秦律在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活动的管理、家庭关系的协调以及具体的司法活动等方面都体现了人道的精神。当然,对秦律中的人道精神应当给予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比较睡虎地“秦律十八种”中的“效律”、“为都官及县效律”及王家台秦简“效律”的竹简书写形态,认为只有“为都官及县效律”名义下集成的“效律”条文之区分是正确的,王家台“效律”为了明确区分法律条文而使用了特有的符号,睡虎地的“秦律十八种·效律”则无视条文的区分,后面的条文紧接着前面的条文书写。“秦律十八种”中常见的“●”符号,并不是表示前后条文之区分的符号。“●”符以下的内容是对律文所作的补充,或作为职务手册以备忘的形式附加到了“秦律十八种”上,“秦律十八种”所见“●”符的作用在于提示补充的部分。由此可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竹简上并列存在着书写目的不同的二种文书。  相似文献   

4.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编录的秦、汉案例文书是宝贵的法律文献,具体反映了秦汉法律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原则,经与云梦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的秦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汉律对照研究发现:秦律规定的“毋笞掠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的治狱思想和原则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与治狱实际存在差距;秦律严厉且缺乏弹性,禁止治狱官吏“释法”;秦在对执法官吏进行个人道德及法律教育的同时还重视对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治狱官吏进行表彰;汉初统治者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存在疑罪从重的倾向,疑罪从轻原则并非始于汉初;汉初严格执行“法时”原则,强调依犯罪时所施行的法律判罪。《奏谳书》直接架起了出土秦律与汉律二者之间关系的桥梁,反映了秦汉法律的继承与发展,为秦末汉初司法制度的演变提供了依据,在秦汉法律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能简单地以《礼记.曲礼上》所载:“三十曰壮”来理解睡虎地秦律“除佐必当壮以上”的年龄规定,睡虎地秦律记载本身、商鞅变法的相关政策、秦汉帝王成长的记载、居延汉简统计数据均可否定此说。此年龄规定的合理解释为20岁,这可在睡虎地秦律“壮”与“新傅”的关系中,史载“壮”与“婚”、“壮”与“冠”的演变关系中,墓主喜任职经历及张家山汉简《史律》中找到根据。  相似文献   

6.
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铭文、简牍和帛书中的法律史料所反映的刑法思想进行了研究。根据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法律史料探讨了体现“明德慎罚”思想的刑法诸原则,即所谓“中刑”的原则,区分初犯与再犯的原则、减免的原则和教育感化的原则等等。根据云梦秦简对儒法两家的刑法思想在秦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尤其注重考察了儒家的孝道及父子相隐思想与秦律中有关规定的关系。根据帛书《黄帝四经》考察了道家黄学派的刑法思想,指出其阴阳刑德论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自然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秦律的赀罚与二年律令的罚金虽然名称完全不同,但两者具有继承关系。秦律的赀二甲是对盗窃额未满110钱-22钱的处罚,赀一盾是对未满22钱-1钱的处罚。秦律的这些内容由二年律令继承。赀罚原来分为赀一盾、赀二盾、赀一甲、赀二甲等四个等级,后来赀二盾逐渐消失,形成赀一盾、赀一甲、赀二甲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的比例为1:2:4,与二年律令的罚金一两、二两、四两的比例关系相一致。赀一盾的罚额为672钱,与罚金一两的价额625钱相差不大。赀一盾的价额672钱与秦律规定的日均劳动价额8钱有关,以一日劳役为八钱计算,672钱相当于服役84天的价额。汉代的罚金制度与赎刑重复,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直至晋律,才将汉代的罚金精简为五个等级。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简,有很大部分是《秦律》条文和有关的资料,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秦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现就秦简所反映的秦的法制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从封建法典《秦律》看秦的立法在中国历史上,封建法律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的。夏、商、周时代,专制主义制度和劳动者没有人身权力,不可能有成文法典的产生,当时虽也有《刑书》的制定,只不过是用以威吓人民的刑名之典,在“临事制刑,不予设法”的统治阶级意志下,实际上不具有什么  相似文献   

9.
青川出土的<为田律>,其出土内容仅是这部秦律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南方稻作农业地区的具体情况所制定、并适于巴蜀地区水田的农田规划和稻作农耕的农时月令,在当时这部法律的实施对象主要限于秦的移民.  相似文献   

10.
儒家法律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但并未被当时统治者所接受。秦朝法律法家化明显,但秦律中仍然包含儒家法律思想成分。汉代中期废除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儒家法律思想遂成为长期影响中国法制进程的正统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秦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周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动力、产生的理论基础,寻求周秦养生思想与现代社会健身理念的挈合点:遵循良好生活规律,适可而止、适度及循序渐进的思想;养生、养心、养性、养情、养神协调平衡发展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思想等健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表明了党对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党内和谐的内涵及其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进党内和谐,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社会与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标指社会各类要素“配合得适当与匀称”,内含一般和谐与理想和谐双重目标层次。和谐社会,不仅包含矛盾与冲突,而且也不会天然地形成。依凭一定外在力量的约束,对特定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协调,是和谐社会生成的机理。政府脱胎于社会、消亡于社会的生存轨迹明证着:政府应以建构一般之和谐社会为现实目标,以构建理想之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和历史使命。因此,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政府在当下的主要职责——协调社会日益凸现的五类矛盾,而且为政府职能转变确立了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4.
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认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然而,通观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马克思反对将西欧历史模式作为普世规则套用于东方国家,认为中古世界是多途演进的,决非单线直进。马克思尖锐批评滥用“封建”,认为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以马克思论封建的逻辑推断,周秦以下中国社会形态不宜被称作“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不和谐因素的客观存在,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任何回避现实中不和谐因素的做法,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和纠正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理念体现在法治建设中就是和谐法治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法治的保障,和谐法治的实现也需要和谐社会作为基础。本文试从对和谐社会与和谐法治的理解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美学的终极追求。美学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审美关系质的规定性即和谐自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是美学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状态的审美判断,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质上是社会美审美理想指导下的审美创造,美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培养和谐的审美人格、树立和谐的审美理想并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践的使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审美活动,美学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和谐文化萌发于上古,形成于先秦.和谐是一个科学的理念,反映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谐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和谐文化为儒释道所尊崇、为各民族所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的构想和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矛盾深刻认识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方位和出发点。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把握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和服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还要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特点来处理和谐社会构建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