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夏民族音乐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音乐有民俗乐、宫廷乐,且形式多样,作用不同,乐器种类众多,充分反映出西夏音乐具有鲜明的党项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在西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具有重要地位。西夏音乐的发展、演变既受党项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音乐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经历了四个阶段,西夏音乐发展与西夏封建化历程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2.
西夏党项羌音乐文化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音乐文化因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孕育出兼具民族性与包容性的风格特质。西夏开国原主李元昊提出"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美学原则。这一美学原则体现了西夏民族音乐思想形成的内在依据,塑造了音乐审美活动呈现的外部表征。在与中原汉族音乐文化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西夏音乐文化进一步确证了自身,获得了延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西夏文学是西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以党项为主 ,兼有汉族、回鹘、吐蕃等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是西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更是中国文学园林中的一朵奇葩。从文学比较学的角度来看 ,西夏文学虽然深受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但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贯穿始终的民族精神 ,是西夏文学的灵魂 ,是西夏文学特色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西夏音乐文化发达,然而古代正史并不对西夏录记,西夏乐志亦不能见。所幸的是西夏文、汉文双语对译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及西夏流行汉文辞典《杂字》中记录有大量的乐器名称,为认识与研究西夏音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上典籍所载乐器名录中,均载"七星"一词。七星,在中原汉乐中亦极少见,然而在西夏却是较为常见且流行的乐器。据笔者通过大量文献与图像考证,西夏七星乐器为六孔按音,尺度较长,横吹,竹之所属的笛类乐器,在黑水城出土卷轴画中亦有所见。  相似文献   

5.
漫谈西夏     
西夏是我国西北过去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也是我国古代民族之一。从公元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夏主元昊称帝建国,存在了将近二百年。对共同创造祖国文化,促进民族本身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甘肃省的许多地方,曾经是西夏人生息活动的场所,有不少西夏文物遗存。在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时,国内许多同志注意了西夏的研究。本文仅就个人所知,作一些西夏情况的介绍,旨在“抛砖引玉”,学习不够,认识水平很低,错误之处,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夏党项文化传统及其与周边各族文化的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化是典型的“综合文化”,它有相当明显的党项文化传统,并富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它是在中原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此同时,西夏党项文化的外传,也对中原的宋文化,周边的吐蕃文化、回鹘文化、辽金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这一文化是由汉族和各兄弟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过去,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得很不够,尤其对鲜为人知的西夏文化更少问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史金波同志,从事西夏文史的研究二十余年,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继与白滨、黄振华同志合撰《<文海>研究》一书之后,又撰成力作《西夏文化》,填补丁民族文化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8.
西方音乐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产生、发展中多种文化的复合体,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西方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中关于文化的研究是一致的,都主张对文化解释.因此,不论从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对象来看,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学已经有了交融,已进入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9.
党项与西夏碑石刻主要由夏州拓跋部家族及其幕僚的墓碑、西夏时期的佛事碑、西夏陵残碑以及西夏遗民的碑石刻等部分组成,它是“中国藏西夏文献”的特色所在,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国名、纪年、语言文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凉州贤孝是主要流传于甘肃武威凉州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其演唱采用不同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组织形式.在中国音乐史上,将若干曲牌连缀起来形成联套结构以演唱长篇故事,是从宋、金时期产生的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开始的.西夏统治河西走廊,凉州府地位仅次于西夏首都,《刘知远诸宫调》在西夏黑水城的出土,说明西夏时期河西走廊流行诸宫调,加之西夏说唱贤孝之风盛行,因此,凉州贤孝曲牌联套音乐结构组织形式直接源于诸宫调.  相似文献   

11.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12.
汉语对西夏语的影响,无论语音、语法、词汇都极为深远。西夏人努力仿照汉语编著西夏语字书、词书和韵书。通过对《文海》、《五音切韵》两部西夏官修韵书与汉语韵书的比较分析,探讨西夏人主动学习汉文化,在充分吸收汉语元素的基础上,重构本民族文化典籍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礼乐表演性有"在场"的鉴赏性评述,指出其蕴涵的义理成分;子夏述孔,论证"古乐"与"今乐"表演上的差异,保存了孔门<诗>学的原始样态;思孟学派以"金声玉振"为道德、人性的音乐譬喻;<礼记·乐记>剖析礼乐之异同,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以政治、伦理、道德、人性等"他律"来阐释并约束艺术活动,是儒家乐论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绍兴平湖调的本体结构、平湖调与邻近曲种的关系、平湖调的源流及现状、平湖调研究中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做了论述,分析了平湖调艺术的生存现状和衰败的原因,进而对绍兴平湖调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中西音乐文化碰撞中,如何传承拓展,理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汉唐羁縻制度在蕃部地区的应用。宋初,西北地区就有蕃官出现,蕃官的分布呈现出随宋夏斗争区域的转移而变迁的时空分布特点。伴随着宋夏关系的发展,蕃官制度逐渐完善。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宋夏矛盾的产物,是北宋“以夷制夷”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北宋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物,北宋社会淡化处理蕃部民族特征的态度也是蕃官队伍不断扩大及蕃官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诗传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传统,其发展到宋代日趋成熟,宋夏战事诗正是宋人“诗史”观念的产物,它融铸着文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爱国情怀。宋夏战事诗具有鲜明的“诗史”性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发于危难,记录史实;2.有史有情,忠愤沉郁;3.律切精深,意在言外。通过对宋夏战事诗“诗史”性质的考察,可以帮助我进一步去深入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并从中积累民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7.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8.
李土司宗族作为明清以来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土族土司世家大族,其社会行为中体现出极其浓厚的宗法思想。考查《西夏李氏世谱》等关于李氏宗族墓、祠堂祭祀方面的记载,其中贯穿了封建宗法文化最基本的孝道思想。然而,作为与一般百姓家族不同的世家大族,其丧葬与祭祀又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王朝的镇压下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本文即探讨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