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渊明与鸟关系是随着20世纪诗歌意象研究的“出口转内销”而逐步受到重视的。尽管远在唐代,颜真卿就曾称道渊明“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咏陶渊明》),捕捉到了一点蛛丝马迹,不过自兹而……  相似文献   

2.
鸟在历代文人笔下皆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一是追求宏大的理想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意象;一是选择退隐避世的自由空间,是疏离主流群体的自由回归悠然自得的意象。两种鸟的原型意象,在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他从入仕为官到退隐田园之思想转变,可以用他诗中鸟意象的变化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生逢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他的人生和文学观念都与魏晋玄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性其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为主要内容的王弼玄学更是陶渊明立身为文观念的中心。正确认识陶渊明与“贵无”玄学的关系,实为我们顺利解读陶渊明的最基本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是晚唐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开一代风气,被誉为"花间鼻祖"。温词以错彩镂金、秾艳绮丽而别具一格。在其现存的近七十首词作中,写到鸟意象的达四十七首之多,涉及的鸟意象种类繁多,如凤凰、鸳鸯、鹧鸪、鸂鶒、黄莺、大雁、燕子、杜鹃等,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鸟类画卷。在此试图深入分析鸟意象在温词中所承载的功能作用,并进而探究产生如此丰富鸟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隐居有深刻批判社会的意义。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是从官场回到丰富的生活中来。陶渊明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陶渊明辞官归隐 ,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 ,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  相似文献   

7.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人格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 :一、他主张顺应自然 ,反对伪饰 ,力保人的本性不受异化、扭曲。二、他是一个人生的积极实践者 ,立足现实 ,直面生活 ,不唱高调 ,将“谋道”与“谋食”、“忧道”与“忧贫”和谐地统一起来。三 ,他既有达观者的胸襟 ,又有仁爱者的情怀 ,是真正热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9.
樊颖 《兰州学刊》2011,(1):219-221
文章对中国西汉贾谊的《[服鳥]鸟赋》与中世纪英国匿名诗人的中古英语代表性辩论诗《猫头鹰与夜莺》中的“猫头鹰”意象作了深入比较,对诗赋中的“猫头鹰”意象的文化原型与象征意蕴、文化耦合与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播与中西对话进行了跨文化解读,批判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如阿评价陶渊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开展过热烈讨论。经过一年多的争论,意见趋于一致,绝大多数同志认为陶渊明是应该肯定的作家。可是,后来由于“四人帮”鼓吹的“儒法斗争”喧嚣一时,把人们的思想又搅乱了,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重新泛滥起来,陶渊明又被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11.
卓玛 《青海社会科学》2006,(4):87-90,98
本文从藏族著名青年诗人班果诸多诗作中的“鸟”意象入手,在藏汉双重文化语境下探究了他诗集中“鸟”意象的置换变形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鲁克兵 《晋阳学刊》2006,(4):116-119
鲁迅赞赏陶渊明以追求自由的方式安顿人生;受佛道文化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陶渊明一样具有解构性,但更倾向于解构之后的建立;鲁迅认为陶渊明是“悠然”与“金刚怒目”的辩证统一,又强调后者,这是其社会关怀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这些评价中透视鲁迅对陶渊明归隐乃至对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陶渊明可谓身兼多种角色:有人尊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人奉他为“放人”、“逸民”、“第一达磨”,还有人将他推作圣贤之人”、“有志天下者”、“卧龙豪”,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仅仅反映了陶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是,若对渊明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咏史诗进行一番清理和分析,便会发现,诗论家们主要是从各自的品评标准出发,或多或少地通过咏史诗这一特定题材,选择了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本文拟对陶渊明的咏史诗进行初步研究,同时探讨批评史上这一文学现象的由来,并对陶诗的总体特征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赵治中先生的专著《陶渊明论丛》,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 1999年 11月正式出版,这是陶学研究领域里获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书名冠“论丛”,顾名思义,是各立主题,单独成篇,集结成书的;但仔细解读,则又是自成单元的:先从政治、道德、感情等倾向上评论陶渊明,再探讨陶渊明与自然的关系,又对陶渊明人生境界作系列的剖析,最后是对其艺术特色与个别作品的研讨。这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是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并非东一锤西一棒。作者的研究从一个领域拓展到另一领域,由作家的外部逐渐深入到作家的灵魂、作品的内蕴,不断…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二个室名“归来堂”、“静治堂”一个自号“易安居士”都出自于陶渊明的作品;李清照爱喝酒,喜赏菊也与陶渊明如出一辙。在李清照的生活和作品中常常可见陶渊明的痕迹与影响。本文从室名自号与作品两个方面论述李清照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诗文创作中受到了阮籍、嵇康思想和创作意象乃至词语的影响,显示出陶诗和嵇诗、阮诗从形式到内容存在有直接联系。除圣哲之外,相比之下,只有嵇、阮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王慧刚 《船山学刊》2011,(2):129-132
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但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世说新语》却只字未提陶渊明,这不禁让人感到诸多遗憾。事实上,只要我们分析一下魏晋风流的具体表现。加以比照。就会发现,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是有所背离的。他之所以没有被选入《世说新语》当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总体上.他不符合《世说新语》的选入标准。当然,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身上难免会有一些魏晋风流的影子,而且,陶渊明所追求的“真”与“自然”对魏晋风流“佯狂”的表现缺陷有所补充.其三教融合的思想也纠正了魏晋名士玄学人生观的不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张虎昇 《江汉论坛》2006,(6):118-120
两晋“玄言诗”大开诗歌说理之法门,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对诗歌“言理”功能的认识与实践。陶渊明阐释玄理的“玄言诗”,与众多“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是“玄言诗”升华出的精品,标志着我国哲理诗的成熟,其创作影响,衣溉百代。陶渊明作为我国哲理诗成熟代表诗人的地位,以及他的哲理诗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