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学术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6人,教师平均年龄不足45岁。学术带头人为刘晓明教授。该学术团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研究,目前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点2个,中国古代文学是广州市A级重点学科。团队成员重点围绕古代戏剧学、古代诗学和古代小说学展开研究。(1)中国古代戏剧学。重点探讨戏剧及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侧重研究剧种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戏曲文本与民俗之关系、戏曲文本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戏曲题材的来源及其演变等。(2)中国古代诗学。侧重诗学发展史、唐…  相似文献   

2.
"异化"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基本内容之一.荒诞派戏剧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异化现象所作的反映,其广泛性和尖锐性都超过了其他现代戏剧流派.所谓广泛性,是指荒诞派戏剧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全面地表现了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本,戏剧文本兼有日常口语和书面语言的双重特点。通过对比《卖花女》林语堂译文和杨宪益译文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发现戏剧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英汉被动语态的句法、语义差异以及文本类型等因素有关。戏剧文本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选择影响着文本的流畅性与可读性,甚至影响戏剧的舞台化展现。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别,在戏剧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总是关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上的限制,纠缠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本文认为,历史剧除了内容上的限制外,还有历史文本作为"前结构"带来的形式上的限制,历史剧编剧则涉及对历史文本的二度创作或改编。本文在比较历史与戏剧文本写作异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历史剧创作中实现由"史"变"剧"的转换,旨在从编剧方法论出发为今后历史剧写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叙事性诗歌借鉴小说或戏剧等叙事文体的叙述技巧,在文本中设立一个叙述者,拉开诗人与世界的距离,从而获得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视角。采用陈述语句对细节、过程进行描述和展示,并融人了散文、随笔、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文本因素和形式特征,呈现出一种将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熔于一炉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本文通过对求是书院"中学教习"这一职务的担任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考述,展现中国近代教育在这一时期"兼课中西"、救亡图存的文化特色。求是书院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开设数学、物理、音乐等现代课程,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同时,以国文为必修科,于内院设中学正教习一人,"教授内院生经史、性理、政治、掌故之学,按时讲肄,每月除总办考试望课外,凡学生每日日记,每旬课作,均归评削,兼编辑内外院各种经史教科书"(《浙江求是书院章程》,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编号:ZD-2012-SX12-4-23)。在外院八名教习中,设中学教习四人,分授经书、史学、古文等内容。同时,规定书院总办有定时组织经史、策论考试的职责,对学生国学根基的重视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曹禺戏剧中有大量的叙述话语,这些叙述话语一方面为剧场演出进行必要的环境交待和角色阐释,另一方面却又以"不可靠的叙述"、"客观描写的主观意向"、"角色介绍的未完成性"等语言策略设置语义迷宫。要穿越这个语义迷宫,不仅需要读者的细致敏锐,还需要借助文本各部分之间,甚至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比参照。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利形象在无数学者的诠释下颇为分裂对立,而致力于做出统一解释的努力总显得理据不足。这都与解释者局限于马氏的政治著作文本有关。《曼陀罗》作为一个形式上直接处理现实生活的戏剧文本,倾向于表达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提供了一个避开文本分歧的可能性。借助于戏剧行动,马基雅维利充分阐发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审慎行事的见解。在政治与戏剧这种并行结构中,人们会发现马基雅维利学说的核心并不是共和主义,也不是爱国主义,而是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普遍性教诲。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古代伦理和现代道德的进路都有所不同。我们需要从这里出发,重新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及其与现代政治、现代伦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口述剧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剧本形式,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优戏。优戏以滑稽、戏谑、斗口为特征,早期演出没有剧本,仅靠演员临场发挥。"优语"经历了从口头文学至书面文学的转变过程,优人大多擅于言辞,具备较强的现场编演技能,优戏表演具有明显的即兴编创特征。唐宋优戏很可能产生了文字剧本,从戏剧套语的使用和戏剧题材的因袭等情况来分析,口述剧本传统并未中断。  相似文献   

10.
唐宋以降,弄孔侮圣优戏多有敷演,明清以后优戏弄孔则广涉多种重大社会问题.因其牵动诸多敏感神经,屡为官方挟制、禁绝.明清弄孔优戏的禁与演,是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一种缩影,反映出戏剧活动与时代文化对峙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应还其戏剧史生成活态基因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1.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中国最早以剧作形式出现、最早被比较完整地翻译成中文也是唯一一个在清末民初时期以三种文本形态出现的剧本。《威尼斯商人》剧情复杂,涉及多个社会问题,其中的女性问题因为契合当时中国的女权运动和文明戏观众中女性占多数的情况而被凸显出来,但中西两种戏剧诗学的差别以及折射者文化背景和文化态度的不同,导致三个折射文本呈现出不同的主旨与风格。《威尼斯商人》的三个折射文本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外国戏剧译介活动形态的丰富多样并不逊色于"第一度西潮"来袭时的"五四"。与"五四"相比,该时期更倾向于接纳和糅合外来文化系统,而不是全盘否定自身。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戏剧创作存在着不同的走向,这导致了对历史文本与戏剧创作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估,对史学与文艺学之间界限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戏剧文学分析主要集中于对修辞学、文体学、美学等印象式的分析,用语料统计和语言学方法进行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戏剧代表《雷雨》为文本,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框架对该剧重要人物的礼貌策略使用情况,以及礼貌策略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如何通过礼貌策略表现人物的身份、等级、性别、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周贻白的戏剧史观中所强调的"包举全体"和"场上搬演"的思想,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王国维、吴梅与周贻白在戏剧史观念上的差异,肯定了周贻白戏剧史观的划时代意义,即他揭示了戏剧作为剧场艺术的本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编有剧本和俚曲若干种,《聊斋志异》多方面涉及戏剧艺术。本文探讨古代戏剧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从一个侧面稽考蒲松龄的文学艺术渊源。作者认为:蒲松龄关注优人生活,深入了解戏剧作品和表演艺术,为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关系的安排、故事情节的构思都得益于古代戏剧,后人热心于把聊斋故事改编为剧作并大获成功,与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人,有一个叙述人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发挥作用,这是叙事作品的文类特征.传统上叙述人往往被等同于作者,建构论意义观确立之后,文学语言本身的建构或读者对文学对象的建构受到重视,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便分离开来.文本内的叙述人不等于文本外的历史作者,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德语叙事批评界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出现了"小说精神"、"叙述功能"等概念.本文旨在对德语叙事批评中的叙述人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7.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雀其戏剧中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两难"结构模式,而在中国元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基于叙事必要的文本体制安排,即高乃依戏剧所遵从的"三一律"和元代某些结构严谨、篇幅相对短小的戏剧的文本体制.此外,高乃依的戏剧虽多为悲剧,却有许多被安排成"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恰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本文从中法戏剧各自的受众成分及其审美心态方面对造成这种相似现象的原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十七届世界杯决赛阶段小组赛场上出现的"围拢"状况及裁判员当时处理方法的临场统计分析发现,场上"围拢"的对象主要是双方队员、个别为裁判员;围拢时均与犯规有关, 与裁判员对明显犯规动作可能造成的后果和鸣笛后可能出现情况的预见性等有着密切关系;围拢裁判员时同其处以"极刑"相关;出现"围拢"状况与比赛轮次、球队赛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皮蓝德娄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其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与象征主义戏剧理论主张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幻想"的创作思维模式、对"假面"理论的阐释和运用中。同时,其"形象→意念"的创作思路对象征主义戏剧处理"意义和形象"之间关系时的困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是阐释早期接受美学所遗存之"何为戏剧"与"戏剧何为"的不解之问,二是呈现公共观演空间中身心一体的戏剧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