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9武汉蛇山     
蛇山又称黄鹄山,即黄鹤山。在武汉市武昌城内。绵亘婉蜓,形似伏蛇,头临大江,尾插东城,与汉阳龟山对岸相峙,为古代军事要塞。而著名的道教丛林长春观就位于山尾。  相似文献   

2.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有对好朋友,一个叫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伯牙弹得一手好琴,他能把心里所想的事物,用琴声完美地表达出来。而钟子期则是个懂音乐的行家,无论伯牙用琴声表达什么内容,他都能听出来。  相似文献   

3.
当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接受清廷委任的饮差大臣节制所有赴援水陆各军的职务,离开彰德视师孝感之时,冯国璋的北洋军已攻占汉阳,据有龟山之险,武昌和汉口均在北军大炮射程之内,如果渡江强攻,乘胜逼进,南方革命军能否守住武昌就很难说了。但此时此刻  相似文献   

4.
在以祈祝内容为主的东汉镜铭中,多见"黄帝"和"白牙(即伯牙)的字样.本文结合这一类镜铭和相关传世文献,对"黄帝"和"伯牙"出现在镜铭中的文化含义作一些探讨分析."黄帝"与"伯牙"同时出现在镜铭中,是当时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社会思潮及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广陵散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  相似文献   

6.
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曾讲到:提起中国的近代工业,不可能不想到张之洞①。无疑,这给我们研究评价张之洞所办的洋务企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一张之洞办洋务企业是着眼于国防的需要、从军事工业开始的。他在任两广总督时,看到"广东地方,边防海防至关重要,枪炮一项最为急需"②,便着手建立枪弹厂,筹建枪炮厂,委托驻英公使刘瑞芬等人向英、德等国购买机器设备。1889年底调任湖广总督后,便将原拟在广东建立的枪炮厂改建于汉阳龟山北麓,1904年,又易名为湖北兵工厂。湖北枪炮厂在当时中国十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设备最新。…  相似文献   

7.
审美移情,是美感体验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世界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审美移情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音乐家——伯牙。 根据汉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在《琴操》上记载的故事,我们可以对“移情”这种特有的心理现象,做一个有趣的分析。 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间,有一位音乐  相似文献   

8.
伯牙姓氏考     
数百年来,余伯牙被误为姓“俞”。笔者现从《余氏宗谱》中摘抄有关伯牙姓氏、家族、世系的段落,以勘谬误。《余氏宗谱·杂记》载:“伯牙善琴,尝鼓于汉水舟中。楚樵夫钟子期踞岸听之。初,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鼓琴乎!峨峨乎若高山’。既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鼓琴乎!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叹曰:‘夫夫也是真知音者’!与之友善。后子期死,伯牙痛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者也。“按伯牙名瑞,太忠公二十四世孙,其为余姓人,姓氏谱亦记载昭昭,而他书每注姓俞,以讹传讹也。”《余氏历代总图》又载:“第一世。太忠,字叔虞,居徽州婺源县乐安乡,四图鹳嘴村家焉。”宋代欧阳修在《余氏宗谱序》中说:“修遍观尽识,则知(余氏)系出黄帝脉启,叔虞授封食邑于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与宝鸡看似不搭界,仔细探究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密切联系。宝鸡与《西游记》相关的景观、遗迹和传说有法云寺、灵山、凉经寺、凉经台、龟山、通天河、柿沟、黄风洞、"三藏石"、"石猴观海"、"仙女潭"、黑风洞等。宝鸡周邻地区还有彬县的花果山和泾川的王母宫。"上方太乙金仙"孙悟空的道场应该就在宝鸡境内的太白山。今本《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最后定稿人很可能与龙门洞密切相关。宝鸡应该建设集果业生产、宗教、旅游、文化、休闲诸功能于一体的《西游记》旅游文化园。  相似文献   

10.
杜勇 《殷都学刊》2010,31(3):1-5
甲骨文中的"巴方",其国名虽有多种隶定,但似以释巴为胜。从文献所载商末周初古巴国活动于汉水上游一带,以及宝山文化为早期巴文化等情况看,将巴方等同于古巴国或与事实相近。周初封巴于南土,不过承认其诸侯国地位而已,并未导致巴国王族由此改姓而成为汉阳诸姬之一。  相似文献   

11.
红色音乐文化具有艺术性和美学性,应从提高师生音乐文化素质入手推动红色音乐文化进音乐课堂,以强有力的合力推动红色音乐文化走向深入,突破传统思维,站在保护和发展国家文化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红色音乐文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音乐文化的变迁与中华音乐文化之根发生严重错位,失去了中华民族音乐中的文化传承和音乐的文化主体地位.面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重构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尤显必要.重构之策是:把音乐放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和研究,同时,在音乐中对社会和文化进行再认识,并强调“中华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方略.  相似文献   

13.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集多元人类文化为一身。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和文化意识密不可分,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对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学科向度中。本文借鉴社会科学的学科理念,提出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更要强调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综合运用音乐地理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拓展音乐研究多维视角是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构建中的重要内容。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校音乐教育在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学中树立以民间传统音乐教育为本的教学主流思想,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改革,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向着世界整体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转型期。宋代音乐的转型以民间俗乐的繁荣发展为显著特征,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由宫廷乐舞占主流向市民俗乐为大宗的转变。宋代音乐文化的这一转型以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革为动因;以音乐性质和形式的世俗化转换为内在质态,以音乐表现功能、活动场所与参与对象等的变化为外在表征。宋代市民音乐的典型形态———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变化,是宋代音乐文化转型中最直观、最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这一区域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所得。通过对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度关注、发掘与传扬,充分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音乐创作与科研实践,推动区域音乐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高等音乐教育资源与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对接,实现两者的功能转换,进一步促进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波 《天府新论》2009,(5):13-17
以道士邓牧<伯牙琴>为代表的中国道教理想主义,是宗教对人间社会的一种政治秩序的设计.<伯牙琴>提出了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废有司,去县令",是道教理想主义对时代发出呐喊的最强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思想遗产,道教理想主义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传统音乐是每个国家都具备的文化元素之一,透过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可以有效继承和发展自身的本土文化;然而传统音乐在学校课程中面对多方困难和挑战,亚洲各国多以西方音乐作为学校音乐课程的主导,传统音乐则被边缘化。本文先审视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环境中面临的困境,再介绍一个全面了解音乐传统的理论架构,从而了解不同的音乐传统的独特性和价值,提出音乐文化并无高低之分,并寄语有关当局重新审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齐鲁两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中心丛利文,李兆森探索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必须溯源于先秦;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两国,既是先秦音乐文化的一处发祥地,又是先秦音乐文化的集大成处,长期享有音乐文化中心的崇高地位。一、齐鲁音乐文化中心的形成齐鲁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特征,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丰富了文化育人的思想内涵,因此传承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丰富教学内容,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