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兴盛、发展的重心。至南宋初年,伴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传统文化重心也最终转移至长江流域中下游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主要表现是:南方地区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具有明显的示范与表率作用;人口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才的数质量与分布密度等名列前茅;其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对其他地区持续地占有优势;代表了当时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且能受到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学者们的重视与推崇,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北人南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众多的劳动力。此说存在巨大缺憾。北方的衰颓与南方的兴起,根本原因在于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北人过度重农,古代农业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速度必然减缓;过度垦殖,又导致植被严重破坏,致使天灾肆虐,农业发展受阻;南人诸业并重,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终于夺得经济重心的桂冠。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民生 《殷都学刊》2004,1(1):47-58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从上世纪 30年代开始 ,学术界对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从而使经济史研究进一步立体化 ,拓展出新天地。但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如 :何时形成、何时南移、为何南移等众说纷纭。如何时完成南移 ,就有从魏晋到南宋差距千年的 9种观点。在许多概念、关键词、客观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误区和混乱。而且迄今还没有一部全程的、全面系统的专著予以总结。本文对此做了综述与分析 ,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明清东南海防体系发展看防务重心南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由于沿海客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明代统治者开始在东南沿海建立海防体系,沿海设水寨、卫所、城堡三重防线。这是海防史上首次在沿海布下责任、分工明确的长期防御线。这是防务重心南移的开始。在明代海防基础上,清代东南海防进一步加强。水师营制更为完备,防守汛地也更为明确。逐步完成了防务重心的南移。从明代东南沿海抗御西方殖民者、平息倭患,到清前期统一台湾、平定海盗,维护沿海社会稳定的效果看,明清时期构筑东南海防体系的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1978年以来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总量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应用重心研究方法计算出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了中国经济以及第一、二、三产业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然后进一步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作对比分析,在实证分析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来,中国经济重心表现为西南-东南-正东方向的移动轨迹,第二产业呈现西南-正南-东北移动趋势,第三产业显示出明显的东南方向移动轨迹,而第一产业重心的移动无规律性,但呈现了一种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6.
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虽然从静态上来看我国东西方向上的差距远远大于南北之间的差距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高纬度指向低纬度 ,表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上。其成因主要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发育和成熟程度等方面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北方。为了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区域政策 ,更主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 ,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化娱乐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城镇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文化娱乐活动的繁荣又有效地刺激了商贸市场的兴盛,对宋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对宋代文化娱乐与社会经济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宋代经济对田园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的繁荣给田园诗带来许多新的气象,作品中所描绘的原野景象更加丰富和壮观.由于商品经济对文学的浸润,宋人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桃花源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而是呈现出商品丰富、交易频繁的新经济形态.在封建租佃制的时代经济背景下,身处地主阶层的诗人必须下乡检校田庄,这也增加了他们接触农村的机会,客观上促进了田园诗的创作,同时他们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此类作品的闲适风格;佃农也开始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显示出宋诗有别晋唐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9.
宋代广东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宋代户口资料的分析 ,推算出广南东路人口规模 ,并就人口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提出宋代是古代广东人口的一个高增长时期 ,北宋是古代广东人口分布的历史性转折点等新见解  相似文献   

10.
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天津在环渤海区域内的影响力快速提升.近年来京津两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分工趋势愈发明显,GDP、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等指标具有明显向天津移动的趋势.实证模型的分析显示,在近期,制造业与投资两个因素仍然是主导京津冀城市群经济重心移动的核心因素.坚持高端制造业、大项目好项目的发展战略,完善并优化基础设施与产业升级投资,是天津滨海新区加快成为新增长极、天津加快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02,(2):143-152
福建是宋代少有的长久和平的地区。北方移民入闽与灌钢工具的应用,开发了福建的森林与沼泽;官营经济的引入促进福建采矿、制茶等手工业的发展,面对海洋的开放政策,使福建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区域。自宋初以来的儒学文化浪潮,使福建拥有国内最多的书院,最多的进士,印书最多的书坊。宋代福建产生许多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伟人,理学家中的杨时、罗从彦、李桐、失熹;文学家中的杨亿、柳永、张元斡、刘克庄;史学家中的郑樵、袁枢;书法家中的蔡襄;法医学开创者宋慈;道教中的白玉蟾,政治家中的章得象、李纲等人,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8,(10):82-91
运用重心理论,实证研究我国中部地区6省80个地级市1994—2015年间的财政收入重心、经济重心、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及其相关关系,分析中部地区财税收入时空变迁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财政收入重心与几何中心存在偏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中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变迁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呈现出不规则的弧形变动趋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的变迁相对较小,不过同样存在区域差距;中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变迁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人口规模的作用有限,且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消费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重心研究文献主要研究重心演变的轨迹和特征,而关于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鲜有涉及.通过分析1952年至2005年我国消费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与经济重心演变路径的互动特征,然后从重心均值和方差两个角度,考察我国消费重心演变路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消费重心呈现了"向西→向东偏北→向西偏南→向西北→向东南"方向的移动轨迹;我国消费重心移动受到了全国各省市消费的均值和方差的显著影响,均值增大,消费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方差增大,消费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4.
刘晓平  刘欣 《船山学刊》2007,63(1):88-90
宋代家训中的“俭”,在保留了以往家训中有关修身养性的道德说教同时,更增加了一些与日常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内容。这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之下人们价值观所做出的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5.
宋代牙人与乡村经济的市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乡村经济走向市场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广大农民从国家束缚下解脱出来,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出于逐利的目的,纷纷走向市场。而适应小农进入市场的需要,牙人这一职业群体在宋代迅速崛起,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7.
宋代工商业行会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坊市制度崩溃为特征的“宋代城市革命”,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的形成即是这一变化的产物。宋代的行会有行、市、团、作等称谓,形式也不拘一格。宋代行会的形成与发展对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而且对工商业的发展及工商业者自身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盟约被广泛运用于民族社会内部事务中.许多蕃族大首领在商讨和决定蕃人内部重大事务时,总要定规矩、立盟约,频繁的立盟约活动一定程度上调解了部族争端,加强了蕃族社会内部部落间的互助关系.与此同时,盟约还常用于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外交斡旋、条约缔结及其他社会事务中,承担着消弭矛盾、构建和平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唐宋之际的立国态势和经济格局已然发生重大转折,从唐宋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草原"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两宋之际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重心从中原地区移向长江流域的必然结果.而南宋时期东南地区依持自身特有的天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蚕桑、茶叶、竹木、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纺织、陶瓷、矿冶、造纸、印刷等手工业生产,大力拓展海外贸易,走出了一条通过商品经济来提高两浙、福建和江南东、西等路人口承载能力的崭新道路.南宋时期走向开放市场的诸种表现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20.
宋代社会的消费价值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紧贴时代步伐的宋词更是真实地反映出它的变迁特色,文章从文化消费的普及提高、精神消费的全民共享、娱乐消费的大众世俗等三个方面进行概述,这在我国古代的消费史上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