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回顾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工伤保障的公约,以及中国工伤保障法律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从工伤保障基本原则、工伤保障覆盖范围、工伤认定和工伤补偿四方面分析了中国工伤保障制度与国际劳工组织工伤保障标准之间的差异,认为应当加强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从社会保障法角度扩大对劳动关系的解释,进一步细化工伤认定标准,适当提高待遇支付标准,并完善待遇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工作中受伤,要求教委给予“工伤”待遇,教委未许,于是多次以民事、行政案件提起诉讼,但法院都裁定不予受理,遂提起申诉。在寻求各种救济途径的过程中,引发了赔偿请求人的身份与权利关系的法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工作中受伤,要求教委给予"工伤"待遇,教委未许,于是多次以民事、行政案件提起诉讼,但法院都裁定不予受理,遂提起申诉.在寻求各种救济途径的过程中,引发了赔偿请求人的身份与权利关系的法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待遇关涉享受工伤待遇权利主体的切身利益。论述了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主体地位,工伤认定的有关问题,和工伤赔偿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船员人身伤亡之诉的诉因有工伤、违约和侵权。违约与侵权制度各有利弊,诉因选择对船员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案件适用的法律进而影响责任基础、举证责任、赔偿范围等方面的确定。我国有关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包括工伤赔偿、雇主赔偿和民事赔偿)相关规定不明确,存在理论和认识分歧,建议法律赋予船员选择诉因的权利,充分保障船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刑法关于民事赔偿责任规定的缺陷、民事赔偿能力的认定、民事赔偿责任的实现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一起事业单位工伤赔偿案例的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事业单位工伤赔偿中存在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即法律规则与法律理念冲突,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不明确;工伤赔偿请求权竞合时法律适用不明确;当事人依法解决争议的意识淡薄;工伤认定难,赔偿程序复杂.结合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改革的前景,提出了统一工伤赔偿法律制度,明确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明确工伤赔偿请求权竞合的法律适用,提高当事人依法解决争议的意识,简化工伤申请认定条件和程序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工伤认定是工伤待遇给付的前置程序,而我国把工伤认定界定为行政确认行为,因而对其实行行政救济,这样导致工伤认定程序繁琐、漫长,同时,也造成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冲突,不利于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而必须对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进行改革。完善和改进工伤认定程序的前提是对工伤认定性质的界定。从社会法的理念出发,不应该把工伤认定界定为行政确认行为,其只是社会保险机构为给付工伤保险待遇而为一种行为,为此,就要进行工伤认定机构改革,实现工伤认定机构的社会化;取消工伤认定前置程序,简化工伤认定程序;赋予法院和仲裁机构的工伤认定审查权。  相似文献   

9.
工伤认定案件所引发的循环行政诉讼,是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研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同一案件适用的审查标准不同,导致工伤认定在不同程序中呈现的结果不同;行政和司法不同的程序设计带来了工伤认定举证责任的事实转移,令认定结果出现偏差;行政诉讼中,司法对行政的尊让和司法权力本身的有限性,使得工伤认定案件中撤销并重做判决的拘束力不足.适当调整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适用方式、考虑判决中的变更权,有助于在利用现有体制资源的范围内,以行政和司法的良性互动机制,实质性解决循环诉讼问题,而体制框架性变革所涉及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定劳动关系是解决劳动法问题的逻辑起点,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规则也应当遵从劳动法的立法目的。然而,我国现行劳动关系的认定规则却呈现出封闭、复杂的特征,其中退休返聘人员在工伤损害救济中所遭遇的劳动关系认定瓶颈是这一特征的重要例证。劳动关系认定规则的缺陷直接造成劳动关系认定的困难,进而影响劳动纠纷的解决。因此,根据劳动法的立法目的重新厘清劳动关系的含义,推进劳动关系的理性扩张,是对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因劳动关系认定困难而引发的各种争议的有效制度回应。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删去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规定,但同时公布的理由不能构成删除该规定的根本性理由。工伤认定应以劳动者权益为重,应将上下班途中受到的意外伤害事故认定为工伤。同时,应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在劳动合同或补充协议中对上下班路线和时间作出明确约定,并通过立法处理好人身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是受工伤职工能够获得工伤保险待遇补偿的前提,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合法权益.而工伤认定行为是典型的依申请行政行为,申请人在申请时限内提出申请,行政机关才能受理.申请时限是申请时效制度的内容之一,它与申请行为、法律后果共同构成了时效制度.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制度仍然存在问题,比如时限的起算点问题、耽误制度不完善等,在实践中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法律规定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起步晚,简单适用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没有考虑到农民工自身特点,导致出现多数农民工无法成为工伤保险主体,工伤保险待遇不能有效保障农民工等问题。因此,应当淡化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分,简化工伤认定程序,采用工伤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和民事损害赔偿相结合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种荷 《百姓生活》2014,(12):24-24
2014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职工在上下班途中认定工伤的4种情形。根据《规定》,职工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的,亦可认定为工伤。例如,下班途中到菜市场买菜,而且是顺路,也应该算工伤。近年来,工伤赔偿一直是劳资双方发生纠纷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5.
工伤认定是工伤处理中的最重要阶段,是否认定为工伤,对劳动者的利益影响重大。工伤认定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得工伤认定不偏离立法的本意。应该坚持雇主无过错责任原则、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和工伤认定法定原则。从维护劳动者利益出发,增加“与工作有关”的法定核心标准,工伤认定权法定化,对正确理解和认定工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伤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的法律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事故产生后,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形态是多样的。论题通过对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的两种不同情形进行法律分析,主张因用人单位侵权产生的竞合应采用取代模式,因第三人侵权产生的竞合应采用兼得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是做出工伤认定的依据。但是在具体工伤认定案件中,因为《条例》对"工作场所"、"途中工伤"和"因工外出"的含义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所以劳动保障机关、劳动者和企业负责人容易产生争议。事实上,对该问题的解决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应该以基本权保护主义为视角,以职工权益优先保护原则作为出发点,凡是与劳动者的工作存在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因素所造成的伤害都可界定为"工伤"。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权益"将成为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8,(22):36-37
上海一位读者咨询:我于2007年因公驾驶单位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经交通管理机关认定,我承担这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由于这次交通事故,导致我下肢骨折,经医学鉴定为9级伤残,单位为此与我解除了劳动合同。由于单住没有给我上工伤保险,我要求单位对我进行赔偿,但单位说我负担全责,不属于工伤,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请问,像我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工伤?单位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9.
司法对人权保障需要几个环节,即接近司法的机制、程序保障机制、司法环境“净化”机制。民事审判与人权保障是紧密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程序权利、实体权利内在一致,人权的存在是民事审判的前提,民事审判为人权保障提供发展空间。当前民事审判中人权保障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如法院内外不适当的引导,司法权威和法官胆略不足,制度障碍造成人权保障失衡,观念错位导致民事权益保障不力等等。因此,需从推动民事审判改革、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交通事故引发工伤案件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有法律规定的分析,交通事故引发工伤案件中,交通事故赔偿和工伤保险待遇赔偿应分开单独进行;单位除了要协助职工解决好工伤待遇赔偿的问题外,要承担处理职工工伤其他善后事宜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