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明科 《社会科学论坛》2005,11(15):138-14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部分作家极力反抗传统,但他们始终就在传统之中;另一部分作家试图建构现代文化,但他们或者急于建构而不得,或者发现现代性也是一种有着弊端与缺憾的悖论性存在,所以在追求现代时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回瞥中的怨恨体验.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就是在反抗、追求、回瞥等各种力量的综合张力甚至对立中实现的动态的创造性融合.  相似文献   

2.
王明科 《船山学刊》2006,(1):105-107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双面性,既表达了对传统的反抗又不断质疑着现代性,由此导致了反抗中的怨恨、建构中的怨恨、回瞥中的怨恨成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最主要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3.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6,26(1):142-147
在“新怨恨”理论视野下重新解读鲁迅思想,认为“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鲁迅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  相似文献   

4.
<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刊发王明科撰写的<再论现代性研究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十大问题>.这十大问题是:一、漠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多重难堪及其回瞥与怨恨的多重体验.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存在十大问题:(一)漠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多重难堪及其回瞥与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二)淡漠了边缘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三)无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极端态度。(四)缺乏对西方现代性之悖论性与自反性的理解。(五)缺少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六)对审美现代性作了狭义的曲解。(七)忽视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八)对民族化与世界化之关系做以化约化处理。(九)对反传统的极大误解。(十)急于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圆满的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思想文化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综合时代.思想价值的剧烈变动催生出了一代颇具叛逆色彩的"摩罗"型青年作家.他们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以北岛为代表的一代"愤青",更不同于80年代以王朔为代表的一代"顽主",在向旧的社会秩序发出"我不相信"之余,精神却并没有从旧秩序中脱身.比之于上述两代青年,他们身上更少有传统的精神羁绊.他们接续了鲁迅的精神之火,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要内容,以短小精悍的杂感为主要文体,从而在中国文坛刮起了一阵思想的旋风.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对于中国喜剧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全面深入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笑的传统,不仅在于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笑的巨匠,而且在于他那独特的用笑去摧毁旧世界的艺术开辟了中国现代喜剧创作的新的源流,推动了现代喜剧艺术的发展成熟,并在创作上影响了整整几代作家。即使到今天人们还继续从鲁迅小说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鲁迅小说那种以公心讽世的美学原则,强烈而深邃的憎爱感情,那种对旧社会无情的鞭挞和对国民灵魂剔肤见骨的解剖,那种从可笑中掘出可悲,于不动声色之中挑破虚伪的艺术手腕。那种深沉含蓄而又尖刻冷峻的笑声,无不给现代作家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祥明在1997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报》撰文认为,在4。何建构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化的讨论与争鸣中,学术界出现了三种文化视野,即前现代视野、现代视野、后现代视野。三种文化建设的视野有一卢、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关注文化的“现代性”,试图把当代文化建设建构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三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现代视野强调当代文化建设建构的基础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忽视或者否定了这个基础就会误入反文明、反文化、反人道的轨道;前现代视野却强调当代文化建构的基础不必然就是现代L业文明,它应该是包括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内的过去全…  相似文献   

9.
王雨海 《江汉论坛》2003,3(8):53-56
毛泽东与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伟人,他们的生存观极为相似.毛泽东的斗争哲学与鲁迅的反抗绝望伴随着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成功的核心和基石.他们反抗的生存观既为当代人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导引,又为我们目前进行的现代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与上海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1930年代京派作家与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巨大差异性。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或者因为对政治的失望而远离政治,或者因为对政治的恐惧而放逐政治,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体现出自由主义文化心态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尼采有三副面孔:反抗现代性的"超人"、批判旧传统的"偶像破坏者"、人生艺术化的诗哲。本文讨论第一个方面。首先概括中国知识人对尼采"超人"所作的个人主义理解,然后分析王国维和鲁迅的在诠释尼采中所提出的"非物质"、"重个人"的文化重建纲领,最后以"群众"观为核心简要评论鲁迅尼采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曹书文 《天府新论》2008,(6):132-137,160
中国现代作家以其对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的大胆否定显示出反封建的战斗锋芒,但由于来自封建旧家庭的经历,家族文化早已渗入其骨髓和血液,因而他们在感情上大都对传统的家族伦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同.这表明现代作家虽然在理性上彻底告别了旧的文化传统,但在现实生活中仍不得不与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尚未完全走出旧家庭的阴影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不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昭示出家族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它的某些合理性的内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得以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金鑫 《理论界》2012,(10):111-113
鲁迅、老舍、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高、影响力大,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不尽相同,但深入探究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从暴露国民劣根性到展示这个民族本质中美好伟大的一面,前后贯穿体现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民族品格重塑"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保守与最激进的两极性文化人物,其思想的两极性在二人对两性关系的审视上表现得尤为充分。结合辜鸿铭与鲁迅的个人婚恋生活,通过对辜鸿铭与鲁迅的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出“无我”和“妻性”这两个理解辜鸿铭和鲁迅两性文化心理的关键词,以期为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两性文化心理建构做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16.
路翎在继承鲁迅开创的“心灵写实”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同时,力求有所拓展和创新。他试图通过“原始强力”的描写,去发掘人民精神中的反抗因子,发现人民“自我”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因此,当他笔下的人物受挫、失利或失败时,就不再像“精神胜利法”那样倒回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以强悍的力量去反抗外部现实世界,充分显示人民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反抗旧秩序的潜在力量,从而体现人民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但是它多少有点脱离实际,并不像鲁迅概括出的“精神胜利法”那样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子处于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他们无力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只有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他们想出奔却陷入彷徨,想呐喊却声音黯哑.当他们把目光投向外国列强时,只有俄罗斯回望的眼神中有些许善意,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对中国的友好姿态,使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油然而生亲近感.而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一些俄罗斯作家本身的处境与经历,与前期创造社作家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本世纪的最初三、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革故鼎新的转折时代,那么,鲁迅便是这一转折时代造就的一个思想、文化的巨人和天才.再如果说发端于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是以“清理旧帐”,即批判和否定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文化为其前导和基础,那么,鲁迅则是当时致力于此的众多先驱者、奠基者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象征.可以说,鲁迅毕其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一生,很大一部分精力和心血就花费在对“旧帐”的清理上,其为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和民族新文化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及所立下的不朽功绩,同样也有很大一部分就表现于“扫荡废物”、廓清道路这一艰巨的劳作之中.而对于构成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明及其创始者孔子的批判,则不仅是鲁迅“清理旧帐”所最注重的工作和对象,而且是能够充分反映和体现鲁迅文化思想及特点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及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而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然挣扎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与“被吃”的社会系统之中,并且暂时还无力改变这个系统。这种特定的境遇使他们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分子,于是在他们身上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始终处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五四以还,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文化探索,文化激进主义者面向西方,主要引进西方文化,另一部分文化保守主义者向儒学回归,形成现代“新儒家”。一般说来,西方文化主要有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亦即希伯莱文化)两个传统,尽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包括现代作家)主要偏重于古希腊文化源流的“实利”、“科学”、“民主”、“法治”,但事实上基督教文化传统也被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作家所分析、强调和部分地吸收,它影响了作家的情感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