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劳动者生存、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表现方式.而充分就业则是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特有理解.我国由于历史、发展和时代原因,致使人口过剩性失业、大学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国企下岗职工的体制性失业、经济结构升级的结构性失业等多种失业将集中呈现在本世纪前30年,这对扩大就业在时间和岗位上提出了挑战.立足劳动就业国情,借鉴建国后特剐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扩大就业的有益做法和市场经济国家成熟理论,扩大就业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市场与政府调节相结合,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坚持经济、社会与就业协调发展.我国扩大就业的基本路径为提高劳动者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强化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
禹硕基 《日本研究》1991,(1):59-64,95
一、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妇女的社会地位,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今天,日本妇女由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扩大,自身文化素质和就业意识的提高,走向社会劳动的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对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承诺月薪的影响力分别为3.08%、10.4%、2.89%、12.38%,总影响力为7.19%;社会资本对以上四项的影响力分别为17.57%、3.54%、3.48%、1.82%,总影响力为4.69%。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双轮驱动力。就业质量差异扩大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本的影响是合理的,而社会资本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大学生要努力积累人力资本,高校应开展就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政府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以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韩忠伟 《社科纵横》2006,21(6):20-22
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利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途径。甘肃省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比健全人,残疾人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仍偏低。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甘肃省残疾人就业状况调研资料,对残疾人求职过程,残疾人就业与失业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取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2020年我国的就业工作在新增就业人数、调查失业率以及重点就业人群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工作方面的重点任务.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人群,以创新举措做好重庆高校就业工作既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幼平 《创新》2010,4(6):111-114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研究创业能够带动的就业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调查,分析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包括创业对就业率的正、负相关性和时滞关系,以及创业对岗位的创造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的负相关性。由此从政府、高校、社会三个方面就如何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扩大就业的根本性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接着,他分析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个部门的资本家裁减工人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扩大就业的新领域。这些领域是:(1)“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这表现为提供设备、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部门生产的增长;(2)社会生产部门越来越多样化,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3)奢侈品的生产在增长,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在增加,消费品向更精致、更高级、更复  相似文献   

8.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结构中始终发挥着“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影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宏观经济和行业特性三个方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对大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影响在动态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蓄势递增效应;在产品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对就业增长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行业规模、单位产值利润率和技术进步等行业内生因素是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主导因素.长期看,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进而巩固和扩大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扶持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发展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就业对女性利益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红芳 《浙江学刊》2006,(3):220-224
随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女性就业比男性受到更为普遍的影响和冲击。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化或者说女性的非正规就业化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规就业对就业不足和失业或下岗后难以返回正规劳动部门女性的生存具有战略的意义。但在政策缺失状态下,非正规就业女性的职业层次、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组织化程度不仅与正规就业女性存在差距,而且与非正规就业男性有明显区别,从而使业已存在的就业领域中的两性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因此,非正规就业女性权益的维护是一个十分严峻而又亟待研究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8):68-7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因身体或生理缺陷,在就业中饱受歧视。实现残疾人平等、稳定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的根本,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而解决残疾人就业困难、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是保障残疾人就业生存的根本。如何制定、执行、维护残疾人就业公共政策,是我国政府和政策研究面临的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失业率却不断递增.为此,应正确认识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时调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就业,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真正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中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新特色,为适应地方就业需求,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新型技能型综合人才,以满足社会的用人单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一是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救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率先在全国实施重度残疾人生活和医疗救助政策,26.5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生活和医疗救助待遇。二是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规范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认定,扶持福利企业发展,扩大残  相似文献   

14.
薛峰 《社会福利》2012,(6):58-58
一是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救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率先在全国实施重度残疾人生活和医疗救助政策,26.5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生活和医疗救助待遇。二是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规范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认定,扶持福利企业发展,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下放福利企业审批权,减少审批环节,为福利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就业,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扩大就业的充分条件,并要通过一定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体系出来。本文还对适度的失业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推动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内部动力、人才基础、就业转移"等作用,要通过扩大教育投资、转变教育观念、发展农业教育等方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作票证与自足项目(以下简称票证项目)是指获得社会保障残障保险(SSDI)或补充性保障收入(SSI)的残障受益人利用社会保障局发放的工作和自足票证,获得某个就业网络提供的就业服务、职业康复服务和其他支持性服务以达到就业的目的。该项目的目的在于,扩大服务提供者的范围,帮助有权获得社会保障残障保险或补充性保障收入的残障者获得寻找、进入及保持工作所需的服务,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减少对社会保障残障保险和补充性保障收入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周民良 《创新》2010,4(3):42-45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增长等重大政策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金融系统提供相关服务责无旁贷。只要控制好风险,可以实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扩大银行信贷业务的双赢。为此应促进政府落实信贷补偿措施、促进担保体系的发育、积极扶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加强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出《关于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组织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优惠政策,扩大了参保覆盖范围,特别是对男满45岁,女满40岁就业困难的也可参加城居医保等规定,在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担负着发展民族工业、创造财富、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保护环境、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国企改革中职工会遇到一些暂时性的困难,用和谐企业理念去引导职工,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的作用,推进改革进程,使其承担实现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