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拉斯普京的创作置于俄罗斯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知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宗教意识对拉斯普京创作的影响。拉氏小说主人公最后皈依上帝,旨在为俄罗斯人寻找精神回归之路,依托东正教的精神获得复活的力量,最终达到拯救俄罗斯灵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阿赫玛托娃整个创作生涯中,诗人都采用过《圣经》里的情节,像“祈祷、上帝”等宗教词语在其诗歌作品中比比皆是。俄罗斯民族具有深厚的宗教传统,正是有着宗教的支撑,俄罗斯人才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并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力,诗人将宗教题材引入诗歌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诗人所生活的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通过这种艺术方法,来扩大所描写事件的意义,加重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往是很困难的。据《圣经》记载,开天辟地,人类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但上帝看到人类是如此地聪明,充满智慧,害怕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大于上帝。于是,上帝使用魔法,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之交往起来要费一番周折。人类为了发展,改造世界,需要相互交流知识经验,首先就要克服语言障碍。于是,就有了外语这门基础学科,出现了专门学习、研究外语的人才。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外语,语言环境是极其重要的。96年7月我校95级外贸俄语班赴俄罗斯进行语言实践。我们有幸作为带队教师前往…  相似文献   

4.
孙雄 《学术论坛》2004,(5):38-42
上帝与理性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主题。近代以来,上帝与理性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现代,理性的确立迫使上帝逊位;后期现代,工具理性的张扬导致了上帝之死。但上帝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找回上帝成为西方精神领域的急迫任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试图在确立"后现代世界观"的基础上重新"复活"上帝。  相似文献   

5.
殷人和古犹太人不谋而合地创造了各自超自然的、虚幻的上帝并作为自己的最高信仰。但是,在历史的运行中,殷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上帝,犹太人的雅赫维却孕育了今日西方全知、全能的上帝。本文从4个方面——上帝的神格和属神、神迹观、上帝启示的方式、上帝与人王的关系分析了殷人和犹太人上帝观念的异同及其历史取向。  相似文献   

6.
上帝问题是莱维纳斯哲学中不可或缺的论题。莱维纳斯批判西方哲学传统的上帝观以本体论方式理解上帝 ,认为在存在的层面上上帝是缺席的 ,并从柏拉图的“善”和笛卡尔的“无限性”寻找到这一思想资源。同时他另辟蹊径 ,指出应从“踪迹”、从“他人”体会上帝 ,只有在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中才能走向上帝 ,从而使上帝问题在康德之后与伦理问题再次结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上帝权威论     
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立场上构建了宗教生存伦理学。其中,上帝居于决定性的地位,规定着人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克尔凯郭尔的上帝经历了一个从“创造的上帝”到“信仰的上帝”的转变过程,使外在的上帝逐渐变成了生存主体的主观真理。  相似文献   

8.
侯灵战 《广西社会科学》2005,(2):114-115,119
<约伯记>的基本主题是对神义论的怀疑和批判.约伯由于无辜受难,便怀疑上帝"赏善罚恶"的伦理目的性,其与友人的论辩是道德的上帝和荒谬的上帝两种观念的碰撞.<约伯记>打破了伦理上帝的形而上学根基,但荒谬的上帝却不能为人提供生存意义的保证,故约伯重新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9.
上帝是否存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求索的问题,但人是陀氏宗教视界的中心.陀氏不懈地探究上帝和人的本质及生存的关系,形成其独特的宗教人本思想.他认定,人对上帝的否定将会导致人的毁灭,使人类遁入虚无.依靠上帝是人走向未来的唯一道路,但上帝并不充当人类现实生活的救世主.上帝是人的内在神性的源泉,只有以信仰为纽带,人才能沐浴上帝之光,禀承上帝的神性,消除人自身的局限性,实现人的真正本质,获得精神的复活,建设新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  相似文献   

11.
孟乡 《快乐青春》2014,(2):35-36
最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我渴望力量,上帝却给我困难,让我锻炼;我渴望智慧,上帝却给我问题,让我解决;我渴望勇气,上帝却给我危险,让我克服;我渴望财富,上帝却给我体力和头脑,让我劳动;我渴望爱,上帝却给我一个遇到麻烦的人,让我去帮助……  相似文献   

12.
人和上帝的关系是《圣经》中的一条红线,表征为人的堕落和上帝对人不懈的拯救,其间人对上帝的认识经历了从“自我为中心”到“实在为中心”的实质性的转变,从而人和上帝的关系也由疏远变为亲近。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哲学把上帝看做最高的总体,它通过类比和分有的方法来完成上通下达.在本体论方面,基督教哲学主张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的产物,一切事物因为分有了上帝的存有才得以存在.在认识论方面,它主张认识从知物开始,再到知人,最后到知天,最终获得关于上帝的最高知识.在伦理学方面,它主张上帝是最高的善,人因为分有了上帝的善而善,具体表现为智、义、勇、节四种德性.在历史观方面,它主张人类历史是一个堕落的过程,人类的真正希望在于世界的末日,人类世界的末日就是人类通达上帝之时.  相似文献   

14.
"上帝死了"是尼采向世人吹响的振聋发聩的进军号角,但长期以来并不为世人所理解,至今人们心头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隐痛.笔者试图通过对上帝生死历史的考察,揭示出"上帝死亡"所隐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对世人的警示功能,并力图梳理出一条脱离上帝羁绊的人类独立的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王正 《殷都学刊》2012,33(4):25-30
中国哲学的开端可追溯到殷商中后期,因为人文德性已经产生,并逐渐解构着上帝宗教的思维.在《尚书·高宗肜日》篇祖己对祖庚的训诫中,人文德性的价值标准被赋予给了上帝,上帝由肆意妄为的神变成了以义与德为标准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神.而根据《尚书》中《西伯戡黎》和《微子》的记载,殷人更在商朝后期,对上帝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纣王认为在授命后就对人间不再过问,所以人可以不顾占卜的结果而肆无忌惮,这是由人自身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新上帝观.而以微子为代表的一批人,则认识到上帝不是血缘民族性的,而是公共的、道德的,由此,上帝宗教的解构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6.
品德是金     
有个人想成为大富翁,便到上帝那儿乞求。上帝一时心热,便给了他一篮子品德。那个人苦恼地说:上帝呀,我要的是金钱呀!上帝说:没错呀!我给你的是品德,因为品德能使你换来金钱呀!那人不解地回到人间,广泛散布上帝给他的东西。几年后,他果然成为一位大富翁。 一家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家具,在发给广州的一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神学将上帝作为一个最大最高的存在者,这是一种对上帝的主题化,它取消了上帝真正的超越与意义。列维纳斯把"上帝"这个概念从认识论和本体论这种整体暴力中解救出来,保持其绝对的超越和意义。要想使得上帝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阐释上,必须求助于伦理的密谋;没有从伦理中抽取出的意义,神学的概念将只是空洞的和形式上的框架。这是一条将天国的智慧引向人间的智慧的"解神话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道德性上帝"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概念,将此概念与儒家本原概念<易传>之"太极"与<中庸>之"中"相比较,可以看出,康德之"上帝"与儒家之"太极"、"中"都是其所谓生发万物的本体. "上帝"的"自由"与"太极"、"中"之"性"有相通之处;"敬"于"上帝"与"诚"于"中"有相通处."上帝"与"太极"、"中"又有不同之处:"上帝"在理论上不可知,而"太极"、"中"内在于人性,且能最终达到"大人合一".另一方面,儒家"太极"、"中"在人性返归本体上有较"道德性上帝"和"灵魂不朽"更清楚的运动步骤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合作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带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6,(4)
奥古斯丁在其传世著作《上帝之城》中提出了"两城"的概念,即"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按照奥古斯丁的理解,"上帝之城"是由上帝为王,由天使和圣徒所组成的天上之城。奥古斯丁认为,基督徒只是暂时寄居在"世俗之城"中,只有"上帝之城"才是他们永恒的居所。奥古斯丁的"两城"观念在基督教神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有关基督徒身份认同这一方面,给予后人很大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