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哲学史工作者都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体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哲学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围绕着对某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的解释展开,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参阅陈俊民:《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这些看法给我们很大启发。我认为应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需要再补充的一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认为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从最简单、最普遍、最平常的完整的表象开始,法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如此。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每个法哲学家或每种法哲学理论都明确了自身的逻辑起点的。黑格尔是第一个在法哲学史上提出和运用逻辑方法构建法哲学理论体系的法哲学家,其法哲学的逻辑理论起点是占有。马克思的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有个发展过程,最终确定为物质利益。我国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应是行为,行为是法律世界最普遍、最简单、最抽象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正>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多次强调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思想,他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说,"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他在《逻辑学》中又说:"那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对经济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说国家调节是经济法的逻辑起点,理由在于,国家调节是经济法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起始范畴,它包含经济法研究对象一切矛盾萌芽的规定性,从国家调节可推演出经济法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其它范畴、命题,它是经济法历史起点的反映,符合经济法发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 一切辩证的理论都必须有一个辩证的逻辑起点。而每个逻辑起点都是在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贯穿着理性思维与知性思维、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等一系列矛盾。辩证理论逻辑起点的确立过程,就是认识主体不断在主观中和实践上能动地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逻辑起点的确立,标志着在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3):125-128
任何法律都必须是实践的。突出法学的实践性、强调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几乎成了法学界极力追求的、具有极大正当性的流行话语。然而,谁都想证明自己的取向是实践的法学实践课程,只是在说实践,还没有真正在"论"实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失思考实践科学本身的构造;二是对实践的认识是缺少对应范畴感的;三是陶醉于所谓实用知识、实用技能;四是人为地创造并分割一些"实践的"和"非实践的"东西。法学的实践观必须在"综合"、"整合"与"融合"的意识下,在对应范畴意义上生存。从多层视角探索法律实践科学中存在的相关对应范畴,是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现在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劳动,有的说是人,有的说是经济关系或生产方式,还有的说是实践,甚至有的说是物质。尽管这些说法分歧很大,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有一个起点,即逻辑起点。因此,他们所选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都是唯一的,具有绝对的排他性。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象其他一切科学体系一样,有两个起点,除了逻辑起点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研究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起点比逻辑起点更重要,因为它是逻辑起点的基础和前提。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弄出那么多的起点,彼此僵持不体,主要就是由子没有很好地分清这两个不同的起点的缘故。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刘永 《创新》2011,5(1):86-89
是否具有独特的范畴以及在此之上架构起来的范畴体系,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理论而言,整个范畴体系的转化是基石范畴、基本范畴和范畴之间辩证统一的转换过程。目前学界并没有意识到宪法学范畴体系间整体逻辑关联的重要性,仅热衷于研究具体、单一的宪法学范畴,这不利于宪法学范畴体系的整体构建。为促进中国宪法学科走向成熟,必须构建出中国宪法学自己独特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任何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逻辑起点,然而通过对近几年中国社会学建设的反思,却使我们看不到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来作中国社会学的支点,它们要么把哲学与社会学混为一谈;要么把二者割裂开来;要么把哲学作为学科建设的末端;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学在引进西方社会学时的无主体性;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时的按图所骥;学术自觉性和工作自觉性的失衡;研究方法上的片面定量化倾向;分支学科的分离趋势。凡此种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金太军 《阅江学刊》2012,4(4):12-18
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可以从文化层面找到根源:一是信仰体系缺失;二是传统文化被破坏、被解构;三是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对精神层面造成冲击。今后,应建立弹性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恢复主流意识形态,重塑适应21世纪的现代文明,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论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超越”一般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指超感觉的、无形的东西,与感觉、有形、个体相对;二是指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相对;三是指在先,这一点需详加说明。通常把“在先”分为逻辑上在先与时间上在先。逻辑上在先指作为逻辑基础的东西,即理由或根据,这种意义下的超越者是超时空的,但它是时空中现实具体物的逻辑基础。时间上在先指按时间顺序而言是在先的东西,它不是现实的东西的逻辑基础,仅仅从时间上说,它先在于后面的东西,它本身也在时间之中,而不是超时间的。试举几  相似文献   

12.
吴淞豫 《社科纵横》2007,22(1):24-26
本文以行政诉讼法修改中更好体现理论成果,完善现有立法技术为初衷,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技术为研究对象,认为应当从两方面把握其内涵:宏观上在法律体系中何种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规定受案范围,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的规定区别、衔接以及逻辑起点的选择;微观上法律条文本身逻辑体系(以何为受案范围确立的基本范畴)、表述方式(肯定式还是否定式)的甄别使用。在比较和分析了域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技术的前提下,认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立法技术应当从两个方面完善:宏观上首先在宪法中明确司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权,明确司法是行政争议最终解决途径(最终裁决权),以确认和保障相对人诉权为逻辑前提,在不同效力层级之法律规范性文件中分别确立;微观上应以行政争议为基本范畴,在宪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法律中甄别使用肯定式和否定式。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4.
实践范畴与当代中国美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流变历程中,实践范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美学学者以自己所理解的实践范畴为逻辑原点,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提出美学观点,构造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费希特和黑格尔都在国家间的承认和个人阃的承认之间进行类比.在他们那个时代,西方国家的契约社会已经建立起来,个体之间不再需要"为承认而斗争";在国际事务中,国与国之间仍然处干"自然状态",仍需要"为承认而斗争".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前提,"承认"范畴已经不再是国际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生活的意义问题对于哲学来讲是一个基本的、综合的问题,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谈论生活的意义,所指的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应该的东西,不是人们怎样生活而是人们应该怎样生活。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具有自我确定和自觉选择生活道路的能力。那么,在这种选择中人们所遵循的是什么?人们应该遵循的又是什么? 哲学史上不同派别对生活意义的解释各不相同。宗教派别对生活的意义有以下三种说法:一、生活不具有意义,正如自然界不具有意义一样;二、生括的意义早已由上帝客观地规定好了,只需要理解它和信奉它;第三种说法认为生活的意义只在于人  相似文献   

17.
依据马克思总结和运用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 ,可以发现 ,邓小平理论的起点范畴是“人民需要” ,主体范畴是“发展生产力” ,终点范畴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就是以这三个主要范畴构成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全球化不仅带来经济安全问题 ,而且也带来文化安全问题。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强势文化和“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的威胁和挑战 ,必须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 :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文化产业战略 ;二、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实行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适度准入原则 ;三、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民营化战略 ,主动出击国际文化市场 ;四、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9.
范振杰 《学术交流》2006,(11):15-17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实质上是科学本身的发展观,它只是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的一种新的哲学态度。它是对何以作为科学事实或科学真理的一种哲学思考。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倡导:科学的客观真理只允许确认事实,要求科学必须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因此“形而上学”必须排除,既而哲学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从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者们都力图排除形而上学,使哲学科学化,但是他们最终无法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观,因而使理论自身陷入不可走出的困境。逻辑实证主义从经验证实原则出发来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科学虽然是人类理性的事业,但作为理性的承载者的人的价值和信仰也是不可排除出去的。科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等非理性因素,因而作为认识论的科学观必然要包含“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雷武锋 《唐都学刊》2010,26(3):120-123
维柯以"真理就是创造"为出发点,认为历史是一门比自然哲学更真实的科学,并试图把历史建立成一种永恒普遍的人类科学。在维柯看来,历史的起点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开端,它来源于人想象性的创造活动,充满了诗性,与理性认识的逻辑完全不同;历史的发展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中遵循的是想象的诗性逻辑;在此基础上,历史批判不能从抽象理念出发,而应当以诗性智慧为基础,运用哲学和语言学方法,使普遍和确定相结合,这样才能揭示"理想的永恒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