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我国各地区间的差距,除了在人文地理、开放先后、投资效益、乡镇企业及私人个体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等因素外,内核源于当前区域之间存在的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因此,通过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不同地区、不同主导产业的区域分工,改以前的地区倾斜政策,为以产业联系为纽带的地区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加快各地区产业结构向高一级转换的产业升级政策,这样就可以在共同发展中逐步缩小差距。所以,重点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工业内部以及地区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保证。认为,共同富裕关系到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关系到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为了走向共同富裕,民族地区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并建议国家把新疆作为全国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试验区等。  相似文献   

2.
<正> 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已经率先富裕。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越拉越大的  相似文献   

3.
<正>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52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扶持下,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部分地方已经开始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少数地方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的人民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据统计,全省目前尚有30个贫困县,其中16个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花垣、保靖、永顺、桑植、城步5县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贫困县。民族乡亦大都属贫困乡。全省有150万人未解决温饱,也主要集中在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将“统筹城乡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并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七项任务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城乡发展不平衡。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凉山各县1990-200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了凉山州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差异、交通网络、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及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基于<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凉山州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现措施.  相似文献   

6.
协调发展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拓展。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实现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纲领郝时远“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贯彻始终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由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所决定的,是根据“非均衡发展” 理论,结合民族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一项经济战略。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符合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应采取“反梯度推进” 战略,并发挥“中心辐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开发”战略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制定完善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及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法律与道德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取德法并治的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相似文献   

11.
杨丹 《西藏研究》2022,(2):11-1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西藏这样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共同富裕价值理念,并对共同富裕实践路径接续探索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进程中坚持共同富裕价值理念,推动了共同富裕进程,并将这一理念与进程实践于西藏,使西藏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建成了小康社会。未来,西藏将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图书建设和图书资料工作者必须面对图书馆与资料室并存的现实问题.大学图书馆与资料室本是"同根生",与公共图书馆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图书馆与资料室应重在协调、并存发展,才会有"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旅游经济不断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在分析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2年西藏交通运输在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其支撑与推动作用明显增强,虽然两者协调度目前整体水平较低,但呈波动上升趋势,遵循了旅游供求动态均衡变化规律。为了更有效地发展西藏旅游业,应加大西藏交通投资力度,提高运输效率,增强其与旅游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却蕴藏着大量的旅游资源。由于青海地区的开发主要以生态建设为支柱 ,因此 ,发展旅游业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它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远远大于它的内部经济性。以青海生态建设为依托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的先导产业 ,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冯占军 《西藏研究》2005,(3):116-120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为保险产业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对加快其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西藏保险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不仅制约了保险产业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加快西藏保险产业的发展,可采用的措施有:加强保险产业的发展规划;开展保险宣传教育活动;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增加市场经营主体;加大中央的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东西部差距拉大的问题罗庶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民族地区为主体的西部地区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很快。可是,东西部的差距却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引起了西部的震惊。1995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许多代表尖锐地提出:“东...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党的民族工作作出的英明抉择和重大部署,二者共同蕴含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共同体现中国共产党共建共享理念、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且同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坚持与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之魂,二者共同形塑了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互构逻辑,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然而现实中因为保护意识薄弱、经费短缺、宣传不足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通过多种措施,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使文物资源得到持久的保护和传承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公正的社会,它不仅指物质生活和社会分配上的公平公正,还包括精神生活和政治权利上的公平公正,因此也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协调稳定的社会,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社会活而不乱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把发展重点转向沿海地区,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地区基础好的优势和潜力,带动内地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增强全国经济实力有明显作用。这一战略是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相适应的。但是,这种战略在重视非均衡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区际关系的协调,忽视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使地区经济倾斜同产业结构倾斜很好地衔接起来,对提高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