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日本在1946—1952年间,经历了从国家统制价格到市场价格的改革。其间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6年到1949年,日本进行了3次官定价格的调整,其调整是按照日本当时国内经济条件与统治集团的要求,在一定的计量根据下实施的;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2年,日本经历了从统制价格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经济顺利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纵观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可以这么说,不懈地用新技术改造企业设备,是经济得以始终保持较顺利地发展并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冲击”的关键。 1949年12月当日本经济从统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时,就设立了“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所谓“产业合理化”,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曾试图废除战时的经济统制,并曾经一度取消了鲜活食品的公定价格.但是由于物资生产供应的严重不足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又转而继续实行经济统制,即实行物资统制、物价统制、资金统制和贸易统制。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是客观的必然对外经济贸易领域中关系全局的权力主要体现在,计划、政策和对外经济活动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就是我国执行对外贸易国家统制必须坚持的“三统一”原则,即:“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起来统一对外”。统一计划和统一政策是统一对外的基础,统一对外是实现统一计划和统一政策的保证。这“三统一”是对外贸易国家统制的核心。为了贯彻执行对外贸易国家统制的政策,我国设立了专门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对外经济贸易部,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控制市场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白成琦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接控制是比较成功的,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在40年代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首先是实现了政府职能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的转变。此后...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基础的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是经济基础的一次深刻转型。在劳动交换关系上是从国家统制的半自然经济转向市场配置的现代商品经济,在劳动占有关系上是从单一的、国家垄断的公有制转向以分散、独立的公有制为主的多元占有制。经济基础的转型决定了我国的道德观念形态必须重建。作者指出,我国原有道德观念形态的核心实质上是国家统制观念,主要倾向是对个人自主性的排斥和对服从国家统制的强调。其所造成的负面后果是社会成员中出现的依附人格和双重人格。文章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群体、社会和国家等不同社会利益的高度整合和集体精神的基础是契约性机制,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对道德传统的继承和道德理想的坚持,都必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生活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李淑娟 《学术交流》2008,(2):103-106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影响,以及日本在东北实行的殖民主义掠夺政策,致使东北以大豆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济急剧地衰退.日本为垄断东北贸易,对以特产大豆为首的农产品的掠夺成为伪满经济统制的重要一翼.为统制大豆,藉伪满政府之手,用最低的价格,把农民的粮食尽数收买,以致沿铁路线大豆堆如山积,大豆价格一落千丈.伪满时期以大豆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价格衰落,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及殖民政策所造成的恶果,严重地破坏了东北的农业生产,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8.
尚侠 《日本学刊》2005,(5):109-122
战时文化统制和“大政翼赞”、统制经济三位一体,是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而有机的构成。就国民意识整合的本质而言,它是膨胀的、扩大化了的国家主义。文化统制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一种文化强制力量,割断了日本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导致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某种惯性模式与病态现实。  相似文献   

9.
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郭素美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既是关乎资源掠夺的经济问题,又是涉及法四斯统治的政治问题”①。这项政策随着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建立和强化而被不断调整,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大、战争资源掠夺...  相似文献   

10.
电力事业在近代日本社会的推进及其所带来的电力使用普及,被视为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能源革命。与同时期展开的产业革命一样,电力事业是在中央政府指导和监督下推进的,同时受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影响和限制。国家对电力事业的参与乃至介入,不仅出现在“战时统制经济”时期,而是贯穿于整个电力事业发展的始终。通过对电力开发和电力市场形成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日本电力事业发展的“自由竞争时代”,中央政府虽未对民营电力和电力消费展开全面管制,但由于“强兵政策”与对外扩张政策的实施,仍然对电力事业的展开方式、电力消费市场的形成和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在“电力统制”的构想下,政府不断强化电力行政,这也为此后战时“总体战体制”下的电力统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出现过物价明显上涨的现象。各阶段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时间以及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不尽相同,日本政府的对策也非一成不变。本文着重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各阶段物价上涨现象的经济政策背景和日本政府的物价政策,以及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年)的物价上涨 这一阶段的物价上涨是在日本经济从统制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发生的,其根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式经济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虽然自明治维新后建立起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但在对外侵略战争期间全面实行了经济统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统制经济体制。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军司令部的指令下,日本虽然进行了“三大民主改革”,但战时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还延续了下来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日本式的经济体制。针对传统的日本式的经济体制,目前,日本正在进行新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经济计划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 ,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 ,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它从 1 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 1 3个经济计划 ,其主要控制目标 (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 )一般都基本上 (或超额 )实现了。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 ,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 ,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  相似文献   

14.
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别。"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者对进入中国东北做工的华北劳工采取限制的政策,并颁布了《外国劳动者取缔规则》。"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积极招募华北劳工来东北做工,并加强了对劳动的统制,颁布了《劳动统制法》。德苏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决定实行"全民皆劳"的劳动政策,为此颁布了《劳务新体制确立要纲》,修改了《劳动统制法》。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为日本侵略者肆意掠夺劳动力资源、奴役中国人民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日本粮食流通管理的经验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倪心一在近半个多世纪里,日本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经历了由自由买卖到政府直接统制再到政府间接统制的演变过程。以粮食管理法为依据,以全量管理、直接统制为基本特征的粮食管理制度,形成于40年代初粮情紧迫、实...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经济体制是不同的社会在其生产、消费和分配这三大领域内作出的经济决策,主要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劳动结构三大主体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用来约束现实经济运行的制度。50年代初期,当日本结束了统制经济后,也没有采取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结合日本...  相似文献   

17.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业问题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赶超”国家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战后日本由于成功地实现了低失业率的高经济增长而备受世界各国的称道与瞩目。日本1956一1973年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而完全失业率平均仅为1.14%,其中失业率最低的年份仅为0.8%。①由于中日两国存有诸多方面的可比性,尤其当时日本曾经历了由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由不发达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故研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就业问题,当前对我国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与迫于强敌军事压力亟于用将的客观形势相适应,"举将帅"在南宋趋向于制度化,中央侍从、两省、台谏以上的文臣与三衙管军等武臣,地方路、州两级的长官与总领所的总领、都统司的都统制,都有定期和不定期向朝廷举荐"将帅"的权力和义务。文武高官"举将帅"的主要对象,是三衙和江上、四川诸军都统司现任或曾任的统制、统领官。三衙管军等南宋高级武将在制度上还可以"举自代"。"举将帅"是南宋选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受制于君主和相权。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作为过程而展开的,是由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时代构成的。而作为一个时代,它的存在、变迁和发展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其时代特征是该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由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努力方向、主要目标和推动人们向上的精神力量所决定的。由于分析视角不同,运用的方法各异,人们对一个时代的特征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分析,有人认为中国1949年前为时近百年的时期是致力于救亡图存的时期,即求存的时代;1949~1976年是努力实现氏族的独立自…  相似文献   

20.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所说的北京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北京在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