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精神与思想灵魂,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以及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着重谈述四个方面提升课堂教学魅力: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情怀与品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往往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理论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感熏陶法、多媒体教学法.我们要在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探索,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树立大德育观念,整合全校教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其实效性的增强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从任课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评模式的更新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每个任课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实际参与了这门课的讲授,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解决好七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组织与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收集资料--研究分析--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注意:运用研究性学习并不完全排斥传统教学方式;定位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工合作;处理好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沉闷、乏味的现状,加大其实践教学力度是必要的。教师要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并结合原理课程的不同内容进行生活探讨式、视频讨论式、学生自主授课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搭建原理课程的实践交流平台。此外,还应建立在学生的期末测评中加入原理课程实践表现优异的分数奖励机制、学生自主命题的评价机制,从而增强学生对原理课程的参与感,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和理解原理课程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7.
教学课程由教材形式转变成教学形式的载体就是专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学重点突出,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及比较鲜明的问题意识。专题式教学的专题设计是以把握教材精神和课本目标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贯彻十八大精神是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转变观念、充实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并具体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的重要意义,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方式和途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即其得以存在和说明的根本理论。"原理"课实践教学应在马克思实践哲学指导下进行,它的教学旨趣、主体性原则及价值取向都要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加以说明,因而马克思实践哲学构成"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文章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和实践价值论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本科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如何上好这门新课,使它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并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解决这个重要课题的突破口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整体性、逻辑性教学方法则是讲授这门新课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和实践活动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派性,彻底的实践和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时代诉求,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向行为,不能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终目标。为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统一、文本研究与宣传普及的统一、武装群众与指导实践的统一和理论信仰与文化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当前推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会通与融合,须悬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争论,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对话与沟通。学理上共同的论域、共同的现实基础,全球化的语境使二者具备会通与融合的可能。而双方的研究成果对于彼此而言所具有的互补性使会通与融合更显得必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研究重点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需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研究起来是很难的,因此必须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弄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进入更加自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阶段,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这种自觉探索的理论结晶的广泛认同。在新时期突出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强烈的自觉意识,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关注,同时这种表述也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归纳。  相似文献   

16.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基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决定性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的理解和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对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一种特定的沟通方式。对话机制强调大众的平等性与参与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在特殊国际国内环境下,需要依托对话机制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对话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程度的客观要求。以对话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以实践作为对话平台,以通俗化作为对话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对话内容而展开。同时需要处理好对话与灌输、对话与学习两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 80年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坚持 ,马克思主义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 ,就坚持不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本本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 ,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实事求是精髓论 ,从对马克思主义迷信和崇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从错误和对立面中学习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数字化既是与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协调发展的外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而已经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正在兴起的数字化产业和近年来中央加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的力度,为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相关部门应该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启动和建设这一工程,在中国逐步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庞大、最全面的网上马克思主义数字信息资源库系统,并通过宽带网向全球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使它成为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宣传普及和文献保存的信息基地和中枢,以提高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影响力。这既是一项惠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工程,又是一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