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的反贫困走过了"输血"救济和"造血"开发阶段,但都未取得成功.本文指出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2.
新疆贫困状况分析及扶贫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灭贫困、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 ,贫困现象在新疆仍未根除。本文分析了新疆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及贫困类型 ,并对几种扶贫开发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具体地分析 ,重点阐述了“分司 +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的扶贫攻坚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
4.
持久性贫困与暂时性贫困对应着不同的反贫困政策.基于2000~2009年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暂时性贫困在当前农村贫困中已占绝对主体地位,且这种特征具有全局性,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特定类型的农户群组中.不同特征农户群组中持久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相对比重存在明显的差异,暂时性贫困的比重与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呈倒U型关系,与户主受教育程度、农户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持久性贫困则完全相反.因此,在对少数持久性贫困农户继续实施以提高其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要手段的反贫困措施的同时,应结合当前农村贫困的动态结构特点对未来扶贫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实施以应对收入波动为主要手段的反贫困措施,从而提高扶贫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如若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则意味着后扶贫时代到来。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的提出有助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义,坚持共同富裕的特色道路走向,维护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权威性,发扬党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助推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进程。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应重点关注贫困新标准的认定,脱贫对象重返贫困,城乡扶贫一体化,扶贫区域协作,激发贫困对象内生动力,多元主体合作互动扶贫及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等其他政策衔接。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需要党和国家全方位统筹,直面根本矛盾,敢于碰硬和突破,确立以收入水平为基础的多维贫困认定标准,构建预防脱贫对象返贫保障机制,制定城乡一体化扶贫政策,推动扶贫区域协作向纵深发展,着眼于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政社扶贫利益共同体建设,实现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等其他政策的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甘肃,则是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甘肃农村贫困的原因和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贫困在全省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即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甘肃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两州两市”地区.因此,基于空间贫困的视角,构建新型扶贫模式,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河北省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当前仍然存在着许多妇女贫困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其脱贫工作的快速推进。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贫困地区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基于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甄选出了导致妇女贫困的主要因素即教育、就业和健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河北贫困地区妇女贫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扶贫协作体现了中国贫困治理的制度优越性。上海市在东西扶贫协作中探索出"三链联动"产业扶贫、职教联盟扶贫、平台驱动消费扶贫、组团式帮扶公共服务扶贫等模式,以及资源整合型社会动员机制。上海东西扶贫协作模式注重增强内生动力与发挥上海优势相结合,共性需求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上海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从最初的单项援助逐步迈向双向合作共赢的道路。2020年后上海市将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数据、人才要素优势,给产业扶贫注入新力量;消费扶贫从公益平台向综合价值平台转变;利用大数据和平台优势,促进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能力贫困与农村财政扶贫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的本质及度量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经济收入的贫困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来解决 ,但这是一个长期与缓慢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给予有差别的报酬 ,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社会公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现代社会 ,政府都有职责帮助贫困人口缓贫、脱困。因为如果贫困差距过大 ,温饱问题得不到长期解决 ,一部分人过着富足、体面的生活 ,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 ,而另一部分人却挣扎在生存线上 ,缺衣少食、受歧视、目不识丁而处于社会的边缘 ,那么社会就会存在着信…  相似文献   

10.
论发展性贫困及破解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扶贫成就与矛盾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的扶贫存在着对象过窄、指向模糊、层次过低、脱贫不稳和依赖过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在区分生存贫困与发展性贫困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的提升、市场机制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等方面措施的实施,才能破解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贫困是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典型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的基本调查,探寻该连片特困区经济贫困与增长乏力的原因,针对政府的扶贫效果对扶贫政策进行了反思,根据武陵山片区特点深入思考了该区反贫困的思路,认为武陵山片区“亲贫式”增长的产业选择关键在于有效利用片区内与特色农业、旅游产业相关的优势资源,并促进第一产业中特色农业与第三产业中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该区域走出低碳生态、全民共同脱贫致富的自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13.
大学校园学生贫富差距现象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受高等教育收费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大学校园里贫富差距现象日益突出,由此产生的大学生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学生组织中贫困学生的相对缺失,心理问题在一些贫困生身上蔓延等问题令人忧虑,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组织的构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扶助贫困大学生,是积极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论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城市化扶贫的条件和动力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西部地区的贫困是生态性贫困 ,西部地区应走城市化扶贫之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扶贫的条件作了探讨 ;提出西部地区城市化扶贫的动力结构由政府推动力、经济推动力、素质推动力和环境推动力构成  相似文献   

15.
杨帆 《天府新论》2016,(4):159-160
2016年5月29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天府新论》编辑部、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我国扶贫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就精准扶贫的选择、创新与挑战,精准扶贫中的政府作用与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还邀请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及四川省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同志出席,他们介绍了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希望学界关注扶贫宏观上公平与效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标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中观上“三位一体”扶贫的发展方向、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关系、贫困村户的精准识别等问题。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因为当前阶段的农村贫困已具备显著的结构性内涵和特征。贫困人口具有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四方面的结构性贫困特征,这些结构性贫困要素构成了钳制和制约贫困户跨越贫困陷阱的主要障碍,结构性贫困的出现也使得代际间的脱贫行动异常艰难。按照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观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需要破解结构性贫困,要从社会、政治、教育和经济等层面革新或建构出亲贫的结构,以使贫困人口摆脱不利的结构性位置和处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财政扶贫资金设立以来,经历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历史变迁,走出了一条"精准"取向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推动我国扶贫治理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式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财政扶贫资金"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开发"的双重功能均得到了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投入和使用的基础日趋坚实。但基于精准性对财政扶贫资金效益和效率的评估结果表明,在现有资金投入规模下财政扶贫资金的减贫效率尚未达到最优。在脱贫攻坚收官的历史性阶段,需要进一步推动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使用及监管的理论和机制创新,为未来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精准发力做好准备,推动我国贫困治理现代化早日实现,为世界贡献贫困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尽管非洲减贫任重道远,但作为新世纪新非洲的典型,坦桑尼亚卓有成效的减贫工作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首先剖析了导致坦桑尼亚极端贫困的根本症结,进而全面审视了它所采取的建设性减贫策略,并针对我国新时期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所呈现的新特征,系统而战略地探讨了坦桑尼亚减贫经验对我国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参与性贫困评估和扶贫战略的调整:来自贫困者的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和宁夏五省区50多个村进行参与性贫困评估,从贫困者自身的角度,对什么是贫困、谁是贫困者、什么时候最贫困、导致贫困的原因以及如何使其尽快摆脱贫困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的扶贫政策和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贫困研究多为静态分析范式。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贫困研究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暂时贫困、长期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是动态贫困的三种主要形态。在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冲击下,暂时贫困会演变为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就是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贫困。最极端的长期贫困是将贫困带入坟墓并传递给子代,致使其子代从人生之初即陷入贫困。长期贫困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个:持续时间长、代际传递、脆弱性。长期贫困的定量分析是制定有效反贫困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