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卡奇早期提出的“自然”概念指出: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的形式,内容、范围和它的客观性都受相应的社会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制约,人们对任何时期自然的考察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不能撇开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活动去讲座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卢卡奇的“自然”要领一方面贴近马克思的“历史的自然”思想,蕴涵着抵制自然主义历史观的态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某种客观主义倾向有清醒认识,包含着一定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又偏离了马克思的“自然的历史”思想,否定了自然的优先性,用历史观淹没了自然观,对自然辩证法的完全否定也失之片面,充满了许多发悖谬.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的“自然——历史”思想为尺度,正确理解卢卡奇的“自然”概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社会本质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马克思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要以“两个尺度”改造自然 ,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罗马俱乐部在考察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提出“人类困境”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 ,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社会发展观与自然观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三个递进关系的命题:“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历史作用的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说明劳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私有财产即是异化劳动物化的结果,异化劳动及其物化形态的私有财产的存在意味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然而,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蕴含着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秘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部分。因此,私有财产既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原因,同时是人的异化的类本质的扬弃手段、中介和桥梁,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即是人的劳动的解放,人本自然和人的类本质的复活,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自由协作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共同”的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贡献,“四个共同”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发展、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和“华夷共祖”民族思想及其实践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的内在逻辑,以“四个共同”为前提追溯中华各民族的动态关系,可以避免对中华民族进行简单“一体”的讨论,从而强调中华民族超越差异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历史观逻辑起点确立的世界观前提应当肯定,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时,虽然首先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劳动上,但并没有脱离历史的前提——人的存在,人的自然肉体存在,他始终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两种:一是以劳动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二是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本文着重讨论以单纯的劳动为历史观逻辑起点的片面性,以及坚持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完整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们经常讲的环境涉及两个范畴。一是社会环境,又叫非物质的环境,即人们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们常说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视。过去常讲的伦理道德,则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二是自然环境,又叫做物质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圈(即早于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由土地、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世界)和技术圈(即人类用劳动建立起来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8.
历史观,或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总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对种种历史现象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原因、动力及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国家政体、阶级矛盾、社会革命等等的立场与观点。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里,历史观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基督教的神学历史观。神学史观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都视为上帝的创造物,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上帝安排好的,他的意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却是无所作为的。但是,随着经验科学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们在自然观方面的变化逐渐导致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新认识。以“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历史和以自然的物质原因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性主义历史观已初见端倪。在英国,由于新生资产阶级还比较软弱,对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不可能彻底否定,而只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历史观的领域里,也明显地有这种神学的不彻底性。在莎翁的创作中,就清楚地交织着两种历史观的共处与转化。  相似文献   

9.
西欧中世纪(公元476年——1640年)是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统治的时期。尽管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但它毕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况且这一时期也有其光辉灿烂的时刻——“文艺复兴”;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观及其发展,对于我们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发展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观大致集中表现为理性宗教的社会历史观、异端的社会历史观和人文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应该提倡环境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们经常讲的环境涉及两个范畴。一是社会环境,又叫非物质的环境,即人们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们常说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视。过去常讲的伦理道德,则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二是自然环境,又叫做物质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圈(即早于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由土地、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世界)和技术图(即人类用劳动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世界,如城市建筑、交通设施、旅游场所等)。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  相似文献   

11.
谈人工自然与社会性规律的关系──从首钢、宝钢的生态绿化看社会人工效应苏成章(一)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对天然自然加以改造的产物,人类通过劳动“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诞生了人类生产实践与天然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工自然。因此人工自然既保留着深厚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2.
(一) “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发生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人和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美也被创造出来。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产品和“无机的身体”;而人在认识、观照、征服、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破除“三铁”的改革要求建立企业与职工的新型劳动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一劳动关系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反映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最先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及其劳动者之间所结成的劳动关系。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就要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形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劳动结合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人  相似文献   

15.
深入考察“内卷化”现象的本质、成因,为进一步实现劳动解放,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自觉劳动迈进提供了现实依据。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内卷化”成为异化劳动的起点;拜物教观念扩大了“内卷化”的异化性质;资本主义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无法摆脱“内卷化”的异化劳动本质,而社会主义具有扬弃“内卷化”异化劳动本质的社会基础,进而实现劳动的解放。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现科学劳动和有序竞争,必须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还原拜物教的本质,超越物化追求,树立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重视社会关系的构建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都确信历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本质、规律、过程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实然和必然的揭示,然而实际上它还包含了对人类历史的应然─—人类社会演变发展的理想状态的体认,并且以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价值判断为指导。因此,历史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价值观是历史观的灵魂所在,生命所系。当一种历史观为社会所接受并据以指导、组织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历史的应然也就在历史创造活动的展开过程中,成为必然并转化为实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把家庭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他们扬弃了摩尔根等人的家庭理论,深入批判唯心主义的家庭历史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新历史观。其主要内容有:在古代社会中,家庭与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家庭是亲属制度的基础,家庭是生产力,家族关系支配着社会制度、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挑战传统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研究及阐发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家庭新历史观再现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之中,修正其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倾向;指导家庭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建设;有助于对“和谐家庭”的认知与把握,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有助于通过“全面建成小康家庭”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仅通过劳动阐述了人和自然应然的合一关系.而且还揭示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和自然应然合一的丧失,通过分析异化劳动。提出在扬弃了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应然合一的复归。马克思的这一人和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 ,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 ;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者的本质统一 ,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 :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 ,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一切生死者.皆是一象征。”实为至理.君不见屈原的香草美人喻君子,郭沫若以“炉中煤”比自身的赤诚的爱,辛弃疾以“剩水残山无态度”讥讽皇帝,这生生不已的大自然与人联系何等紧密,对人的启示何等深广它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客体形象,是某种思想意识的象征。但是,人类所接触的自然早已不是那无知无党、无生命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人化自然.所谓人化自然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尺度,指整个社会达到一定阶段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李泽厚《当代美学研究》)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