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杭生 《学术研究》2007,1(11):5-10
本文简要地考察了"传统和现代"与社会学的不解之缘,回顾了"传统和现代"与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的不同关系,着重论证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发明"这一对"传统和现代"的新认识,这一认识对理解当代国内外一些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梳理共和国现有传统系谱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社会主义模型.与甘阳的"三统论"不同,本文的"新三统论"包括:古典性传统、现代性传统、共和国传统,文章依次描述了各传统的观念系谱、基本精神和硬核并对新三统关系做了辨析.提出了建设德(性)法(权)美(雅)社会主义的构想,其主要任务有古典道德传统的现代转换、现代理法传统的当代新生、共和国传统的充实与开新.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的"个人"是现代性过程催生的重大历史产物之一,这一过程赋予了"个人"独特的现代性意涵.也造就了"个人"所背负的沉重问题:背弃自然、背对历史、社会共同性的迷误,这些问题表现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严重扭曲.在社会互构论看来,个人的现代性意涵对于破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和深刻危机有着根本性意义.故须开辟现代性的新走向,以彻底变革人与自然的现有关系;拓展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视野,以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真实意义;阐析现代社会的共同性意涵,以重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来自吉登斯的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古典时期社会学家的一个主要论题,但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检讨与审视西方的现代性学说还是相当有必要的.现代西方现代性理论中以吉登斯的观点最有代表性,本文从现代性的特征、后果,以及现代性与全球化、传统、后现代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与和谐现代性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现代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的文化在现时代的根本规定。其中现代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和冲突构成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的基调。这种矛盾逻辑具体表现为三种理论范式:两种文化理论、两种主义思潮以及两种现代性理论。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的发展意味着构建一种和谐的现代性已成为现时代不可回避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蒋浩伟 《东南学术》2021,(3):211-217
梁启超、王国维的诗学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两个主要源头,分别体现了所谓的政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对历史的追认,另一部分却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明",是从中国"启蒙与救亡"的当代社会语境中建构出的话语体系,而并非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准确描述.这种文论话语不仅遮蔽了梁启超与王国维诗学的多重内涵,也忽略了二者诗学所承袭的中国诗学传统和面临的复杂历史语境.在审美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之外,借由王斑、王德威关于中国研究中所表现的抒情与政治的多方涵涉的思路,可以进一步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丰富内涵进行审思,将二者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政治,继而加深对二者诗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儒学复兴"为背景的标志性作品。该小说对儒家化宗法文化的弘扬,恰是在"文化复兴的现代中国"的新民族国家叙事下的一种"传统的发明"。然而,无论暧昧的两性奇观,还是浓重的历史虚无主义,都使得"传统的发明"在复杂的文化语境内遭遇了"再造传统"的现代性焦虑,从而使小说的叙事逻辑和价值取向充满悖论。这也暴露了后发现代中国在重塑现代民族国家叙事时的内在危机。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现代性建设没有完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就缺乏合理性.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主要为后殖民主义和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认为中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是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产物,国学思潮认为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弥补甚至取代现代文明,它们都具有反现代性的倾向.为了建设现代文化和现代学术,必须批判这两种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20世纪儒学所走过的弯路主要源于未能正确处理两种关系,即儒学与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关系;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些错误导致儒学原有话语系统的人为中断和儒家固有的意义世界被葬送,具体表现为儒学被消融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从进德修业之学变成了知识之学.根据儒学自身的特点,作者提出,未来中国儒学复兴的基本任务有三:一是通过正确定位儒学与现代学科及现代性的关系,回归原有的话语系统;二是重新确立未来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从夷夏之辨出发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从王霸之辨出发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即行业的自治与理性化问题),从社群主义出发理解未来中华文明的形态;三是通过回归经学和复活修身传统来重建现代儒学传统.本文认为,儒学的复兴主要不是建构体系或方案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悖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民族国家、工人运动、官僚管理、科技、代议制民主、家庭、社会关系、功能差异性以及个人主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质疑。为了在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构建起一种平衡,解决现代性所产生的问题,应走参与型公有制社会的道路,它既不以市场也不以国家为中心,而是以市民社会和参与运动为中心的独特的“新公有制社会”。新公有制社会的文化基础包括:涉及参与型社会力量的代理团体,涉及交流技术领域的互联网发展以及涉及社会规范的后传统再检验。在韩国,这些社会文化基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以来借用新的"现代性反思"理论资源"重写文学史"事实上出现了三种研究向度,其中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崛起特别引人注目。新左派以"现代性反思"的名义将1942至1976年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指认为"反现代的现代"文学,并高度肯定这种文学及其主导性地位的合理性。本文分析了新左派文学史观萌发的语境并指出新左派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对"反现代的现代性"这一概念毫无反思,对这一概念的内在纠结与困境毫无觉察,因此在概念的使用上陷入了一种典型的"大概念迷信"。  相似文献   

12.
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际伦理作为对社会纵向关系中代与代的伦理关系的反映以及一种常被忽视的伦理形态 ,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严格说来 ,代际伦理完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代际伦理之所以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是由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现代性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本文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代际伦理何以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后传统社会:传统与现代性对话之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传统”一直在遭受着现代性的侵蚀乃至颠覆,但是,传统并没有消亡,相反,一种追求多种传统协同发展的后传统社会正在形成。在后传统社会中,传统与现代性进行着激烈的对话,两者既冲突,又相互合作。传统与现代性的这种对话关系集中体现在传统守护者和现代专家身上,两者在争夺文化解释权的同时,又都发挥着解放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靳凤林 《河北学刊》2005,25(1):106-111
所谓现代性,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类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秩序转型。它以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理性作用的张扬和肉身美丽的凸显为主要标志。致使这一现象得以生成的精神动因是人类生死观由前现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而这种生死观的转型与变异又与现代人超拔"现在",贬抑"过去"与"将来"的断裂性时间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将儒学阐释为能够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甚至可以救治现代社会的负面效应,从而超越启蒙,超越现代性。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精神是解构主义,它要解构的现代主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从修正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出发,推至对现代性的激进否定。新儒学对现代性的僭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国内产生影响是当下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两者都脱离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语境,对于中国尚处在生成中的现代性具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运动将50至70年代的乡土叙事归入前现代的农民文化;90年代以来新左派文学史观以"现代性反思"的名义重新将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乡土叙事理想化、合理化,并将其"再解读"为"反现代的现代文学"。通过对"反现代的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及内在症候的剖析,新左派文学史观先驱唐小兵、李杨等制造的现代性迷思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存在十大问题:(一)漠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多重难堪及其回瞥与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二)淡漠了边缘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三)无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极端态度。(四)缺乏对西方现代性之悖论性与自反性的理解。(五)缺少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六)对审美现代性作了狭义的曲解。(七)忽视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八)对民族化与世界化之关系做以化约化处理。(九)对反传统的极大误解。(十)急于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圆满的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同一时期西方哲学家实现的哲学上的转型是整个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变更中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各有其特殊背景,但在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后现代主义有各种不同形态,但在批判现代性上大体一致。广义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实际上没有多大区别,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指20世纪下半期以来法美等国出现的思潮。他们继承了早期现代西方哲学的传统并使之彻底化,但又进一步走向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相对应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有的保留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有所发扬,从而大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但有的受到西方思潮的强烈影响,往往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而倒向了西方思潮。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应当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给其定性。既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对待后现代主义,又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对待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对它们作出求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现代"的概念包涵很多语义星丛——"现代化"、"前现代化"、"后现代化"以及"现代性"等等,但是后来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现代性"这个词开始成为思想家描述处境的核心词。目前理论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重写、现代主义的反思修正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重建等。相对于前两个流派,学术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具有辩证思维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视野下,毛泽东所从事和领导的事业就是一项将现代性融入到实践过程中的光辉典范,尤其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中表现更为突出,他在文化思想方面所提倡文化的人民性、科学性以及民族性等就是现代性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之后,出现了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思潮。这股思潮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它的现实背景是中国现代化出现的负面效果,即所谓的现代性危机,这在政治社会领域表现为道德的沉沦、文化的庸俗化,以及一种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为了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负面效果的覆辙,政治哲学提出了一种思路,即在中国正在生成的现代性中融入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替代中国现代化中源自西方文化的那部分内容,从而达到以传统文化救治现代性病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