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赵荣达 《晋阳学刊》2002,(4):99-100
于2001年4月18日出版的《社科书目报》在推荐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建平等人撰写的《孔氏家族全传》时,以《孔祥熙曾准备刺杀慈禧》为题,节录了书中一段: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孔祥熙与同学李进芳出于爱国义愤,曾谋刺慈禧未遂。也许办报人以为这是《孔氏家族全传》中最生动、最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他却没有想到,这段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凡略有近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义和团”被清王朝出卖后,慈禧丧权辱国的结果。而早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一年,孔祥熙谋刺的这位“老佛爷”就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逃…  相似文献   

2.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刘虹,刘在山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颇为丰富,其中爱国主义主题贯穿始终。《太炎谈教育》、《章太炎的白化文》二书,集中体现了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一、以“自国自心”为出发点的“国粹”教...  相似文献   

3.
夜读札记     
费密的《荒书》《荒书》是一本记述明季张献忠及其大西军转战四川的编年性史书,后期也记述了李自成余部西山十三家在川、鄂的抗清史实。著者费密,字此度,新繁人,曾做过南明广元伯杨展的幕僚,是农民军的敌对者。由于他“少丁离乱,祸患身经,年近六十,始成此书”,而且“亲历者多,或闻于同时亲友,间得之老兵余贼”,因此,他所辑的一些有关大西军史料,较他书为详。在康熙年间,已有要写张献忠传记“必取事《荒书》”之说。也许是怕得罪“新朝”吧?成书以后,费密始终未敢示人。一直到康熙十八年诏修《明史》,广征史书,说是“虽有忌讳之语,亦不罪之”,费密“乃裒旧稿,重为涂乙”,战战兢兢之状可以想见。这种涂改,大约主要是删去了若干有关南明诸王的记载,不存南明诸王的年号,甚至对大西军与南明政权的关系亦吞吞吐吐,讳莫如深。例如顾山贞《客滇述》载,献忠死前对养子孙可望云:“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卓有成就的学者,鲁迅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晚年从一个革命前驱倒退成为“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是有所论述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论者却根据鲁迅的论述,把章太炎颓唐倒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脱离人民群众和时代的革命斗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以后,时代前进了,革命深入了,他不仅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后退了,教训何等深刻。”又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是鲁迅总结章太炎后期之所以落伍的一个深刻教训。”(见周建人:《回忆鲁迅》第40、44页)还有一篇文章也说鲁迅认为章太炎倒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些都是很有影响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不是符合鲁迅的论述和看法呢?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对章太炎的倒退是有过两种论述的意见的。不过他的论述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来论述的。他把章太炎和高尔基作了对比来进行分析论  相似文献   

5.
读易三则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2,(3):137-138
释革命“革命”一词,始见于《易》。《易》之《彖下传·革》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尔后,数千年间,人们都很少用它,直到上世纪辛亥革命时期,它才又常常出现于人们的口头与笔端。章太炎写过一篇颇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说:“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在他看来,只有同一民族内部的政权替换和制度的改变,才能叫做革命。所以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的组织叫做光复会,而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章太炎对革命的解释,基…  相似文献   

6.
邬文玲 《中州学刊》2023,(5):139-145
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竹简《先令券书》1号简中的■字,以往释作“亥”“定”“仄”“昃”“今”“乞”诸字,皆未安。从字形、文例、文意来看,该字应释作“與”,读作“舆”,意指舆县。《先令券书》首句释文应改作“元始五年九月壬辰朔辛丑,與(舆)高都里朱夌,庐居新安里”。101号墓所在之地为汉代舆县都乡高都里,舆县城址当在附近不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在1915年被袁世凯幽禁北京钱粮胡同期间,曾书赠鲁迅字幅一条,此事在该年6月17日的《鲁迅日记》亦有所记载:“下午许季市(寿裳)来,并持来章师(太炎)书一幅,自所写与”。最早披露此条字幅内容的,大概是黄裳同志所著《锦帆集外》中的《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一文。摘录如下:“许(广平)先生又拿出两卷字画来。……最大的一张是中堂,厚纸,章太炎先生所书:‘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杜谷满谷,杜阬满阬。涂却守神,以物为量’。上属‘书赠豫才’,下题‘章炳麟’”。据笔者查阅郭庆藩编《庄子集释·天  相似文献   

8.
我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茅生荣一邓小平同志在四年前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同志的“本质论”之前,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没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传统的认识论,广松涉认为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假定为直接发生的感性经验其实都不是“单层”的所与,而是意义的所识共同构序完成的觉-识结果。这是被主-客二元结构遮蔽起来的认知二肢性关系存在。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显相的所与不是传统认识论中假定的主体认知对象的外部现象,它本身无法独立实存,意义的所识也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主观现象,当它们作为显相呈现,就已经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构成的二肢认知结构,不是一种牛顿力学中那样的实在框架,而本身就是发生于认知活动中的格式塔场境建构。  相似文献   

10.
佛教相宗一派名相繁多,分析细密,规制宏大,逻辑谨严,自古号称中国佛教难治之学。船山作《相宗络索》一书,将相宗内容提纲挈领分门别类加以论述,对后学了解和摄持相宗提供了巨大方便,成为人生性命之学的法宝。在《相宗络索》一书基础上,以佛教相宗文学代表作《西游记》为例,对其心要——首章“八识”和尾章“八识转成四智”做具象阐述,更有助于宏扬《相宗络索》一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总括集成,创出新意──简评《南明史》常可南炳文先生撰著的《南明史》一书1993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以现代史观全面评述南明历史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显示出十分鲜明的特色。第一,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公元1644年,北京的明朝政权被李自成起...  相似文献   

12.
老友龚维英君继《原始崇拜纲要》之后.又发表了《女神的失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这是一本精彩而有趣的书。初读之下,不禁顿兴纯学术繁荣有望之想,神话学振兴有日之感。首先,我觉得学术最重要的品质是创新。维英兄坚持的就是这“唯陈言之务去”。打开他的书,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往往不忍释手。据说国外有一种阅读科学论文的电脑,能够把新作跟旧贮的信息进行比照,发现创新之处立即自动纪录在案;如果全篇都是空话、套话、老话,那就生气似地“啪”一声打到废纸篓里去。维英的书决没有被弃之虞。例如他认为母系氏族在父系之先…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不是象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从来如此的,它有个发展过程。这自1861年德国人巴霍芬的《母权论》一书出版,特别是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来之后,已经是确实无疑的了。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除了荒古时代的杂乱性交之外,基本上是循着四种形态发展过来的,即:一、血缘婚制;二、蒙昧时代的群婚制;三、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四、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各民族的五花八门的婚姻上的“奇风异俗”,基本上都是从这四种形态的婚姻制度中变异出来的。婚姻制度在一时代中也决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学术大家,章太炎的特出之处在于,不满足于对具体学者、著述或思潮的考辨,而是“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汇贯通,透视三千年中国学术流变,并试图为现代中国学术建立牢靠的根基。而1910年刊出的《国故论衡》,最能代表章太炎的学术风貌。这是一本精心“结构”的“著作”,实虚结合,充分体现了章氏治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蓟汉”解     
李昱 《晋阳学刊》2008,(1):123-124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又名炳麟,别号太炎(按:顾炎武初名绛)。他还曾用过几个笔名,“蓟汉阁主”是其中之一。1899年章太炎在《清议报》上首次以“蓟汉阁主”为笔名发表《儒冠》一文,同年又以此为笔名在《亚东时报》上发表《游西京记》和《今古文辨义》等文。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东城钱粮胡同时,将其寓所名为“蓟汉章寓”。章太炎还以“蓟汉”名其著作,有《蓟汉微言》(1916)、《蓟汉昌言》(1935)、《蓟汉闲话》(1936)等。看来,章太炎对“蓟汉”二字是有所偏爱的。也正因为他对“蓟汉”的偏爱,他晚年的弟子们称其为“蓟汉大师”。那么“蓟汉”二字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6.
刘大概与方苞、姚鼐并称为“桐城三祖”。对于方、姚的散文,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而对于刘大批的散文,则历来争议颇多。褒之者认为其文章“卓然为国朝古义之冠”贬之者则认为其义“干理实有未足”,“意不克尤近”,清代邵辰在评价方、刘、姚三家散文成就I村说,“刘居其间,如蜂腰鹤膝”,章太炎更是毫不客气地称“刘大概是不足取”②平心而论,刘大棚的散文既不是“毫不足取”,也没有好到“国测古义之冠”。人们不同评价,原因很多,其小之一是原于对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持不同看法。如吴法络在《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脉认为:“大义…  相似文献   

17.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汉,号左(今酉皿),江苏仪征人。他生活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二十岁(1903年),他与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结识,卷入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至1908年,他的政治思想几经变化,向西方学习,他写成《中国民约精义》一书,有“东亚卢骚”之称;继而又与邓实等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与章太炎并称“二叔”,却成了国粹学派“巨子”;1907年和1908年,先后创办《天义报》、《衡报》,倡“废除人治”,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千多年来,这座丰碑一直光耀遐迩,为人共仰。但是,这座丰碑也决不是凭空冒起的。追根溯源,不难看出,屈原就是这座丰碑的奠基者。屈赋和李诗,可谓是“蓝哺于青,而青胜于蓝。”探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舍屈原和李白就无从谈起。尽管研究屈原的大作和探讨李白的佳篇瞩目皆是,而究其二者之关系却凤毛麟趾。本文拟就李诗对屈赋的继承发展问题提出管见陋识,希望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这首诗,鲁迅曾两次题赠,款识分别如下:“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先生携兰东归以此送之”;“送日本小原君携兰东归之作”。《鲁迅日记》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二日记载:“日本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买兰将东归,为赋一绝句,书以赠之。”书赠小原的是以“京华堂”起句落款的那一幅。诗题上的0.E.即小原英译名Obara Ejlro的缩写。京华堂开设在日本东京,经营中国文玩、兰草。此诗近取远譬,托言咏兰,喻指“九畹贞风”的革命者。关于这首诗的以花取兴、引类设喻,历来注家都曾注意到这一特点,但是在解释上颇有同异。这里,我想参以己意,试作句释,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法律思想初探王玉华在传统中国的法律思想中,存在着儒家自然法与法家法律实证主义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章太炎由于特别推崇法家的学术①,所以,他的法律思想便也带有浓厚的实证主义色彩。章太炎虽然不是一个伟大的法学家,但在晚清新律改定活动中,章氏通过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