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994年9月山东威海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主持会议的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又向大会奉献出他的新著《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这是作者继《甲午战争史》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要我写篇书评。返沪以后,怀着喜悦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该书,写下了以下几点想法,以之就教于作者并向广大读者推荐。 (一)该书于199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6万3千字,分成五章撰写。第一章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与挑起战端的外交策略,着重揭露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并一手挑起的过程。第二章清政府乞保和局与列强调停,着重叙述晚清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发扬光荣传统,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20日至25日在威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余名代表济济一堂于当年甲午重要战场,对甲午战争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 一、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问题。大家较一致地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转折点。其重大影响:从国内看,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空前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敲响中国民族觉醒的警钟。一切不愿亡国亡种的阶级、阶层和个人,无不从此惊醒,开始深思、探求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3.
刘玉明 《东岳论丛》2005,26(1):204-205
由中国史学会、山东省史学会、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承办的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9月17-20日在甲午战争纪念地威海隆重举行.到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70余篇.  相似文献   

4.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清朝在练兵、置船、备战和外交活动中得信息而弃之不用 ,导致了北洋水师军力转弱 ,备战未就绪 ,战机坐失 ,外交失误 ,从而在战场上不堪一击 ,迅即溃败。可见 ,漠视信息 ,得信息而弃之不用是清朝甲午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试论海军、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这一重要的战争特点,是由中日两国的濒海地理特点、以及双方都将海军视为侵略与反侵略的主要工具所决定的。在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三次交战成为战争爆发、转折和最终结局的突出标志,对于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的胜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中,北洋海军在战争初期的行动和丰岛海战受挫,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又埋下了中国在整个战争中失败的伏根;而1895年初的威海卫之战,则最后宣告了中国的战败结局。因此,深入探讨海军、海战在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发展海军和运用海军的战略意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海军是日中两国进行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主要工具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横流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海洋,决定了双方无  相似文献   

6.
<正>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将届九十周年了.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在这次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卫国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前仆后继,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在近代中国反帝斗争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不朽篇章.我们民族所蕴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誓死战斗,而且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甲午战争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的.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7.
<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建国后,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来,这一研究进展很快,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一些新的重要突破.值中日甲午战争九十周年之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就是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论丛》是戚其章同志长期研究甲午战争史的论文结集,共收文章二十九篇,有关于北洋舰队建立、发展、覆灭和甲午战争起因、进程、结局的考证和论述,也有关于人物的评传和史料辨析,还有关于甲午战争史研究概况的评述和理论的阐发等等.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观点鲜明,资料丰富,论说充分,叙述生动,史论结合,寓论于史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林辉锋  ;付婷婷 《理论界》2014,(10):116-123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经历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通过研读、比勘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学国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战败原因以及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叙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国民从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甲午战争"。之所以如此,既与民国时期时局变动有关,也与史学研究进展及教科书编写日渐成熟、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倭人肇衅,论者纷纷,忠愤之怀溢于词色.”时人所论,大致有速胜论和持久战两种主张.本文拟对甲午战争中的这两种主张略作评论,以求教于同行师友. 一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结,这是民族的耻辱.但中国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在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本有可能速胜. 就近代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来看,毫无疑问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忽略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但力量的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甲午战争既因朝鲜问题而  相似文献   

10.
金普森在《东南学术》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在甲午战争前 ,中国与日本基本上是同步走向近代化的。但是甲午战争后 ,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赔款 ,大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与基础教育事业 ,从而迅速挤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国除战争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 ,还承受了最为残忍、最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 ,超负荷地背上战争军费外债与战后赔款外债。甲午战争后 ,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为 2 315 0万两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费支出以及为解决军费困难 ,而举借汇丰银行、汇丰金款、怡和借款、瑞记外债等近 1亿两 ;对日赔款举借的俄法、英德续借款三笔…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可以平壤(9月15日)、黄海(9月17日)两战役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阶段。前期的五十五天是中日双方一意要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阶段。后期的七个月则一方面是日本的继续进攻,另一方面是清政府不断求和,英、美两国先后试图调停的险段。关于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有关历史著作多语焉不详,兹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撰写的《蒙古族通史(上、中、下)》三卷于1991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94万字.是我国目前对蒙古史叙述得最为系统而详尽的一部通史.《蒙古族通史》的上限自蒙古族族源始,下限至1916年止.是一部全面叙述蒙古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专著,它揭示了蒙古族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史料来源看,除充分利用汉文、外文史料外,还充分利用了蒙古文史料.书中还吸收了国外研究蒙古史的最新成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14.
梁爱民 《学术探索》2003,4(9):85-87
迟子建的小说在对"故土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在那里,自然是人和谐而富有诗意的家园,它和人构成了一个神圣的整体,乡民们也因为和自然的契合而有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敏锐的生命感觉,与都市文明相比,这是一幅充满了温情的人间烟火图,由此也构成迟子建的"故土故事"与"都市故事"的对比性叙述,这种叙述在同构的对应中所生成的审美张力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理性认知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9月17日至19日在威海市举行。这是继甲午战争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后,又一次在我省威海市召开的学术会议。会议本着"以文与会"的原则,诚邀国内外提供优质学术论文的专家学者及其他有关研究人员,如将军、警官、建筑师、工程师、企业家等共152人,提供论文113篇、140万字,并就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起因、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日本侵略台湾、台湾人民抗争、海战、陆战,中日战争的战略战术、东亚海权、战争胜败原因、经验教训、马关谈判、战争影响、战后120年来中、日两国、东亚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和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乞求各国列强尤其是俄、英调停———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因日本拒绝而失败;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继续乞求英、俄等列强干涉,仍未成功。后来,在美国的所谓“中介”下实现了中日两国的直接谈判①。显然,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争中,清政府所...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九十三年了。外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英国在甲午战争中“大体上都同情中国,对日本缺乏好感”,“它反对对中国的任何瓜分、或者把中国的任何大块领土置于外国的控制之下。”“它一直带头帮助中国”,英国是中国的“朋友”、“保护者”等等。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一、甲午战争前英国在远东的策略英国在甲午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同战前英国在远东的策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戚其章先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一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是继《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之后对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又一个总结。关于海陆战的研究,是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该书通过对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及成欢之战、金州保卫战的论述,辨析了史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同观点。关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究竟以  相似文献   

19.
这场发生在历史与文化背景长期相似且关系密切的两个近邻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震撼程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教训,远远超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日本统治集团蓄意挑起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震动了中国各个阶层。中国人感到困惑、震惊和愤慨。这场战争中国军队败得比以往都惨,而且是败在被中国人看不起眼的邻近小国日本手中,而日本所提出的条款又过于苛刻。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耻辱和深重的灾难.促使中国人民在屈辱、惊恐和悲愤中觉醒,并展开了救国图强的爱国运动,中国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正>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上层有没有分裂为帝后两党?翁同和与李鸿章是不是主战、主和两派?夏冬同志在《北方论丛》1984年第1期发表《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与翁同和》(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认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他们之间"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从而也否认了帝后两党的存在与战和之争的事实.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