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老人自杀与结构转型、价值迷失有关,其诱因包括为子代着想、家庭矛盾、孤独无力、疾病困扰等。农村老人自杀的背后是农民价值系统的作用。农民价值可分为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主体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基础,社会性价值是重要补充,它们统一于伦理性的“过日子”实践中,共同受村庄文化网络规范。主体性价值是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丧失后的伴生物,与现代性进村密切相关。家庭生活伦理性的丧失、村庄生活规范性的弱化造成农村老人本体性价值的坍塌、社会性价值的丧失和主体性价值的被迫选择,使其价值安放出现混乱,自杀成为归宿。  相似文献   

2.
自杀,不仅流行率在不断提高,而且感染人群也在不断扩散。本文运用作品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中外作家(美国的海明威,日本的川端康成,中国台湾的三毛,中国大陆的海子)为对象,着重剖析了作家自杀的心理原因,包括童年的创伤和亲人的丧失,敏感、孤傲、抑郁等人格特质,爱的丧失,死亡情结,身体疾病以及创作枯竭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作家自杀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素以形式与技巧而获得文学史价值认同的《草莽集》 ,诗人朱湘于其中悲观地将人生意义归为“虚空” ,反常地张扬生命活力 ,密集地描述“老人”和“坟”等意象。作品充满悲剧意识和厚重的精神品格。《草莽集》的整体主题和内容是对“死亡”的书写 ,并由此可找寻出作者日后自杀的部分心理原因。这是以前评著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自杀”指的是因为丧失人生意义而选择不再生活,这种极端行为以突兀的方式凸显了价值论问题:价值、幸福、意义等等在“人”这种存在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本能或者功能,还是一定要有“意义”?意义的追求是否只是一种不佳的演化策略,而没有真正意义?在今天,自然主义的最新代表是以神经自然主义为首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它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强势进入人文领域,试图对这些古老问题提出独特的看法.这种新学必然依据某种价值观,我们认为其价值来源有三种可能:生存、快乐、真理.同时,新自然主义的“自我技术”也不容忽视.这些价值是否自洽,新技术将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都值得认真考察.  相似文献   

5.
人生意义的追寻是人生哲学的必然旨归。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以目的论为人生意义追问的逻辑起点,以觉解论为言说中介,以境界说为人生意义追问的终极界说。这表现了冯友兰对于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价值的终极关切。  相似文献   

6.
作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构成了“文革”期间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历史地看 ,自杀一是因“活不下去”而以非常方式获得生存痛苦的解脱 ,一是以“不活下去”为最后手段来维护自身神圣的精神价值观念。“文革”期间作家的自杀 ,一方面是由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将他们置于“活不下去”的境遇 ,另一方面也是他们为恪守人格理想而对传统精神的自觉回归。他们的自杀无疑是对丧失理性的社会的一种强烈抗议 ,但较之屈原的沉江自殉 ,却又少了几分壮烈而多了几分悲哀。然而 ,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 ,这种选择却构成了中国作家良知未泯的确证。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震惊”看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自杀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深层次的应是社会原因。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断裂引起了大学生安全感的缺失,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的堕距造成他们焦虑的增强,而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不一致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社会信任感的丧失。故而,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震惊是引起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案情简介】2007年9月10日,被告人谢某因长期工作无着落、情感失意等原因,丧失生存意志,欲自杀以寻求解脱,同时又希望自己的死亡能具有轰动的效果,故于当天上午在其居住的出租房写下逼迫该市某公司总经理吴某某帮其自杀的信件及一封绝笔信。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师范生手机依赖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考察人生意义的中介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手机依赖性量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和人生意义量表对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628名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师范生手机依赖可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挫折感,人生意义与自我管理能力可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挫折感;(2)师范生人生意义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挫折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师范生自我管理能力在人生意义与学业挫折感之间、手机依赖与学业挫折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论任务语言教学中形式与意义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任务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既强调有目的的交际和语意表达,也不忽视语言形式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两者的兼顾并不容易,往往是顾了意义而丢了形式。文章对任务语言教学中形式与意义平衡的必要性以及教学中如何做到形式与意义的平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针对我国青少年存在高自杀率的现状(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在学校乃至全社会推进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就生命教育的概念、意义、内涵作用和实施途径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全社会必须营造"生命教育"之氛围,学校教育应积极推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漠视生命现象时有发生,反思大学生中频繁出现的此类事件,从根本上看学生在具备清醒的自我生命认知、合理的生命意义判断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思考方面有很大欠缺。高校要着重从"生命认知"和"生命意义"角度,来教育大学生走出"生命困境",创造有价值人生。  相似文献   

14.
高自杀率的客观现实需要研究者正视并关怀我国的自杀问题。研究现状的不足主要是研究者缺乏对自杀现象的意义理解,以及缺乏对自杀现象的区域差异的解释。自杀研究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理论传统忽视自杀的社会因素,将自杀的社会当作高度同质性的实在来处理无法完成理解自杀现象的区域差异的使命。自杀研究的实证社会学理论传统无法逾越作为个体的自杀与作为整体的自杀率之间的鸿沟,过于倚重统计数字的研究方式使其容易落入"统计自杀"的窠臼,而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自杀"。从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出发,将自杀行动作为分析单位,建构自杀行动的理想类型,并借此理解自杀行动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自杀的区域差异当能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开辟新的自杀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面对死亡是痛苦的。近些年来,之所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青少年对生命的祛魅和异化,因此加强对生命意义的引导性探讨,促使人们加深对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是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危机浪潮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导致共同信念的淡薄和社会凝聚力的下降,同时也影响到当今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知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轻生倾向。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从心理学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耐挫力的培养,积极营造珍爱生命、积极向上和奋发图强的校园文化,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以及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将大学生培养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者。  相似文献   

17.
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面临的生存困境,可以揭示他如何实现选择的自由。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看,威利的自杀是其个人悲剧,但却给现代人以启示,具有普遍意义:尽管现代人面临生存困境,人仍有选择的自由,人依旧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命本身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具有高尚的意义。进化的结果使人类可通过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给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感。当我们的生活方式使脑内奖赏系统获得刺激,就会带来生命具有意义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生存的欲望是一切生物体最具特征的属性,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这种欲望。自杀主要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它并非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抗精神病治疗和适当的社会交往可以预防自杀。由于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大脑,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去适应各自大脑的特征。只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对他人造成过多的伤害,政府就应该允许和保护人们自由地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 ,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 ,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 ,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 ,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 ,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 ,超越了死亡 ,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20.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