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企业的游说行为及其伦理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志龙  高海涛 《管理学报》2006,3(5):560-568,579
游说是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力求在政府政策和立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反映本企业的利益和要求。企业的游说行为在本质上不是邪恶的,而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行为。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一个企业游说行为的框架,然后通过与十多位企业高层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了我国企业游说的途径及其潜规则。针对访谈中发现的伦理问题,分析了我国企业游说行为的伦理,提出了解决我国企业游说行为伦理问题的可行步骤。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危机,市场持续萧条,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减少积压产品,提高企业绩效,企业裁员大规模盛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许多企业已经摆脱了经济萧条的负面影响,生产开始扩大,但企业组织内部为节约成本而进行的大规模裁员浪潮依然汹涌,市场上,组织破产现象十分频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虽然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但与企业组织规模调整同步进行的企业裁员活动仍显得格外活跃。发达国家的持续裁减员工浪潮,直接引发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裁员。但是对于"裁员的本质是什么","企业为什么要裁员","裁员能否真给企业带来好处","裁员过程应如何合理操作"等等问题,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还没有一个给出一个明确、系统和有力的答案,因而也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笔者围绕上述问题,从国内外企业推行裁员的现状着手,对于企业裁员的本质、目标体系构成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等,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视角新颖。对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我国企业的裁员行为和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括性地介绍了西方企业政治行为伦理问题的产生,主要的伦理理论,相关的伦理标准与伦理框架,以及对非道德企业政治行为的治理问题。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政治行为的合法性与伦理问题更值得研究和关注,而西方学者的这些相关研究将给我们带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办公环境所导致的组织群体心理和员工个体心理的潜在变化,使得职业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员工个人的压力必然会影响到组织运行的结果,因此也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员工帮助计划(EAP)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员工面对各种情境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员工的压力和恐慌,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尤其在一些特殊的企业行为中,如企业裁员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当前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实际,重点梳理了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优化管理工作的实践路径,为企业科学开展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相关内容参考。  相似文献   

6.
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是企业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国内的学术界对此议题的研究相对匮乏。该文献整理了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零散研究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借以加深学术界对这一组织行为学新兴的研究议题的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政治行为在西方早已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领域,并且政府颁布了很多有关政治行为的法律和规范。相比较而言,中国企业的政治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见不得光”的背景下发生的.而且政府也缺乏对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这导致了中国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性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企业步入激烈的动态竞争时代,企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产品和服务、分销渠道、供应链、价格等市场行为,也依赖于企业与政府、社会公众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非市场行为.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企业非市场、市场行为(或回应)及其竞争特点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其相关假设,然后以2004年至2006年我国钢铁、汽车、医药、日化、电力和电信等六个行业中的30家企业的非市场与市场行为为样本,通过结构内容分析方法对有关企业竞争行为新闻报道的编码数据进行处理和信效度检验,接着在对各种非市场与市场行为频数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回归方程模型进一步分别检验了非市场与市场行为及其竞争特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后,本文将研究结果与中国企业现实情况进行了相互对照,并提出了研究结论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9.
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于优化企业行为结构和提高企业行为质量。传统的针对企业行为特性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本文通过考察企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用转移矩阵的形式探讨企业对输入物流和信息流的处理过程,研究一般企业的行为特性,提出了企业行为特性的转移矩阵表述方式,举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并将其与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只要具有足够多的历史数据,转移矩阵就能够比较精确地描述企业的行为特性,避开了行为学方面复杂的研究,为企业行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的学科。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因此组织行为理论在我国企业发展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非常必要。本文以组织行为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阐述了组织行为理论对应用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与应用途径,最后介绍了海尔集团应用组织行为理论管理企业的案例,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用组织行为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员工越轨行为及其组织控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经济学的模型和理论分析,探讨了企业员工越轨行为问题的理论成因,提出了合乎经济学逻辑的控制方法,并在理论上给出了一个何时应予以控制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入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义利观对企业公民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为企业公民实践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企业行为的义利二重性,然后构建企业公民行为的义利模型,提出企业公民行为是企业内部义利选择和这种选择影响下内外利益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民主社会中,企业对政治的参与是合法的和合乎伦理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理论界对企业参与政治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一直被归入公司政治行为这一主题.尽管中国存在大量的公司政治活动,但对其的研究却很缺乏,对中国企业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制定进行简要的探讨,由于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企业参与政治的途径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正是由于企业参与途径和方式上存在问题导致了中国的权力腐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豪  陈芳芸 《管理科学》2002,15(3):63-66
首先指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行为和制度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及对策,即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实物期权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企业的学习(以研发费用为代表)和控制行为(以广告费用为代表),管理者的学习行为(以管理经验和社会网络关系为代表)对企业成长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的学习行为与企业成长价值显著正相关;在一定支出水平下,企业的学习行为和控制行为与企业成长价值正相关;学习行为相对于控制行为而言更为重要.部分行业存在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的临界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十五大提出国有资产重组问题以后,各地都加大了对中小国企的改制,干得轰轰烈烈。但改制障碍突出显现在改制成本支付上。 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的严酷现实已为企业资产重组提供了有力的理由支撑,也为许多企业及其职工所接受,问题是资产重组要有一定的企业资本作为前提,改制需要改制成本支付。就大多数企业而言,资产状况不好,产品在市场没有地位,重组没有吸引力,即使出售,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首先由西方研究者提出,而实际上它与中国文化非常吻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注重人情味,组织公民行为与助人为乐的传统教育是互相吻合的。这使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在中国企业中更具现实意义。本文在阐明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提高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如何提供组织公民行为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资金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困扰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风化工集团为依托,在分析其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内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完善南风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企业非市场行为在竞争中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将非市场行为分析纳入传统的竞争互动的框架中,探讨其与市场行为如何在竞争过程中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采用结构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典型房地产企业为例,研究企业市场与非市场竞争行为及其互动规律。文章的结论补充了传统竞争互动理论基于市场行为的单一性,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转型时期企业的竞争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例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当代西方制度创新理论,探讨了目前我国企业制度创的动力及困难和制约因素等问题,并指出政府在企业制度创新中具有双重角色,政府的行为关系着企业制度创新的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