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炎 《科学咨询》2007,(21):64-64
本文主要探讨了梁启超于《中国历史研究法》中阐述的断代史观,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我对此问题的看法。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梁启超多因循郑樵对“断代为史”讥贬之义,但是亦有自己深邃的见解。同时我于文末阐明己见,即对于“断代为史”的史观,应该持折中的态度,既要肯定其所失,但亦明确其所得也。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总体性问题的根本、根据和基础,中国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探索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立足大历史观,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避免陷入“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陷阱。要重构史观,了解、学习、借鉴、批判和超越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思想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走向及趋势,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为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5000多年文明史以及100多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6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要重构文明,以“第二个结合”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与回归、守正与创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重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立比较完整、完善的关于中国道路阐释的自主知识体系,形成有关中国道路理论的特色方式、特色理论视域、特色学派,以揭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能够为中国未来...  相似文献   

3.
明代官窑是中国制瓷史上的巅峰,关于明代官窑的研究是中国陶瓷史的难点之一.随着近年来对江西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明代官窑形态的深入研究,揭示明代官窑形态的变化,探索明代官窑形态变化的原因,对推动明代官窑,以及中国古代官窑制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观测企业情境感知导致的战略逻辑差异,揭示转型经济背景下新兴场域企业创新选择的演化规律。对“滴滴出行”的案例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对转型经济情境的感知源自场域中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嵌入程度;第二,根据逻辑嵌入程度,企业的外部情境感知可细分为“技术嵌入”“市场嵌入”“制度嵌入”与“动态嵌入”四个阶段;第三,不同阶段的情境感知诱发战略逻辑“相位转变”,以寻求战略与情境的一致性;第四,战略逻辑“相位转变”驱动四个阶段的创新选择遵循“能力逻辑”“复杂逻辑”“游击队逻辑”与“混合逻辑”的演化路径。此外,本文还引入“后卢因式变革”概念解释创新选择路径的演化机理,并重点关注国家逻辑在上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其经济思维的完整逻辑结构,既是对经济改革目标诸规定性内在联系的反映,又是对经济改革进程探索和研究的结晶,是改革历程及其规律性的逻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维中概念、范畴的运演,反映了改革的现实和阶段性推进。这一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紧紧嵌套的螺旋式圆圈:在逻辑推演上由起点到终点的认识圆圈;在改革运作上由起步到推进至深化的实践圆圈。用历史的方法加以透视,  相似文献   

6.
吕炜  靳继东 《管理世界》2019,35(9):1-15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财政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财政实践的内容和财政理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这一历史逻辑,分析财政发展各阶段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演进的实质,总结创新性的财政制度设计对于特定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对各阶段中不同财政思想的内在联系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随着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执政思路。党的执政实践从总体上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站在理性高度,按照理论的内在逻辑对这一思路进行概括总结,是当前执政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对实践活动规律系统概括的理论,需要具备三个构成要素,即对实践活动所立足的客观实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是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实践活动所解决的中心课题有一个清晰的概括,这是理论的逻辑主题;对实践活动所围绕的中心课题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思路,这是理论的逻辑展开。当我们对人类具有一定规模的某项…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人们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都是基于商品主导逻辑的角度。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的变化,商品主导逻辑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的掌控,同时,随着对经济学的研究开始向另一个领域延伸,服务主导型逻辑也营运而生,并且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整理现有服务主导型逻辑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他们因为与法律的龃龉而深陷囹圄的悲剧,不仅注定为当代中国商业史留下令人扼腕的灰色段落,还将警醒更多的人避免在谋取财富、权力和声望的道路上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0.
Yin的"复制逻辑"和Eisenhardt的"复制与扩展逻辑"是目前管理学顶级期刊中被使用最多的管理案例研究方法论,它们完全可以被看作古典归纳逻辑理论中契合差异法则的一个不严格的表述。增加考察的场合以及在理论抽样中尽量选择那些因素差异较大的场合可以增加归纳推理的广度,配合使用演绎逻辑可以增加归纳推理的深度。本文在以上归纳逻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管理案例研究的七项基本原则,并使用上述原则对2005-2009年AMJ年度最佳论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家族企业涉及家族和企业2个系统,前者以情感为维系逻辑,后者以能力效率为运营逻辑,二者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存在冲突。家族逻辑和企业逻辑之间能否平衡决定着家族企业成功的概率。S公司案例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孝悌"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影响着创业者的家族地位和家族社会资本的汇集,进而影响家族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社会责任。只有在制度理性的约束下,伦理文化才有利于企业运行效率的提升,因此,家族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机制在于"家族伦理—企业伦理-制度理性"三者之间的有效制衡与共振。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09,(9):149-150
《中国皇帝》 白钢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如此取名,但却不是按照历史学的规范为历代皇帝作评传,而是从政治学研究的角度观察皇帝现象。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从各个侧面,来探索中国皇帝的形态,对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0,(1):149-150
《中国经济学60年》 本书全面总结了新中国60年来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讨和创新,创建性提出了经济学60年的六大进展。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经济学说史。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制度变迁史,也是一本当代中国改革思想史。作者以史带论、以论释实的方法,讲述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5.
在响应<出路与展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主旨,高度认同"实践导向"在中国管理学术转型中的意义的同时,遵循"质疑、争鸣"的学术传统,批评了该文在"事实"和"逻辑"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呼吁致力于"创建中国管理学"的学者要珍惜学术表达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因明与逻辑     
关于因明与逻辑的研究以生动的思想史材料证明了人类思维客观逻辑的一致性,但因明和逻辑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根源,其差异性是不言而喻。本文重点从因明和逻辑的差异和同一性阐述因明和逻辑的关系,试探的解决因明是否可以转化为逻辑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医史文献是晋升中医境界的入门学问,其研究范畴主要是古籍。医史侧重于从时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纵向传承演变脉络与规律,文献则注重从空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横向时代价值。欲求古籍内容的科学诠释,应当从医史与文献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医史文献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的载道作用;从研习中医的角度而言,医史文献学也始终具有登堂入室的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落脚点。文章将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嵌入城市工业用地改革场域,从国家、科层、市场、生态及社会逻辑竞合视角出发,厘清不同主体的发展逻辑,在充分发挥要素配置的市场逻辑下,更加重视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和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本文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从学理层面重点分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以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机理;同时从实践层面指明政府运用产业政策调节资源配置的约束条件以及政府在推动改革中顶层设计与地方试验的边界。通过理论推演与现实解析,揭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大历史—大逻辑—大跨越"宏观视域框架下,对新世纪之交数十年间中国学者在管理学领域就学科定位、合法性、本土化及中国实践适应性等相关讨论文献做了一个整合性评论。本文认为问题的实质是,近五百年来人类文明发展、中西文化合流并发生碰撞的"大历史"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按照自然科学"大逻辑"探寻自身"学科合法化"运动,在时间相对滞后、横向空间多重落差的聚焦反射或映照而已。基于此认知框架,我们进一步延伸出关于中国管理学研究3个基本问题并做了聚焦深入讨论:一是作为数百年来西方"社会科学化运动"的历史延伸,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乃至人文学科一起,遭遇到的"科学化求真"精神操守问题;二是作为半个世纪前西方管理学"学科合法化运动"的逻辑延伸,遭遇到与心理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周边学科边界不明、对象不清和研究视角错乱问题;三是作为一百多年来蹒跚进入但只是在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中才真正引入的"西洋舶来品",长期伴随着内忧外患、落后挨打和学习赶超过程中关于"中体西用"之争,遭遇到"理论普适科学化"与"本土实践针对性"的矛盾、冲突及困惑。基于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大总体对策思路,并认定:在开放心智、交互学习、融入主流、中西合流的认识论及方法论"思维变革"基础上,在体制上建立起"多元范式、制衡竞争"的相对独立学术共同体运作机制,是中国管理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世界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