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韦部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流向是室韦史乃至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侧重探讨北朝至唐末五代文献记载的室韦部落的构成和发展演变。 北朝时的室韦部落 北朝的室韦部落首先以乌洛侯一名见载于史籍。据载,公元443年,乌洛侯派使者与北魏王朝建立联系①,入贡北魏的乌洛侯使者“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同年,北魏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乌洛侯居地内的祖先“石室”进行祭祀,“刊祝文于室之壁  相似文献   

2.
北朝至唐末五代时期室韦的物质民俗及其经济类型的转变张久和本文试图叙述北朝至唐末五代室韦人的物质民俗(包括居住、生产、饮食、服饰、交通等习俗)及其变化过程,并从中阐明室韦的经济类型及其转变。这对理解蒙古高原各部统一前后室韦──达旦人的经济状况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五、甘宁地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和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居主导的地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渐增多,男子逐渐在经济、社会上取得了支配权。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权制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出现,发展起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  父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年左右,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甘宁地区大量发现,有的已经科学发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相似文献   

4.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的部落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部落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农村大地正酝酿一次深刻的变化,即由家庭企业化逐渐向村级经济联合体转变.这一变化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如何认识这个变化,怎样引导其转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想就此谈些个人的浅见.一、对农村家庭企业化的简要评价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家家搞生产,户户搞经营,这些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面貌出现的生产组织,可称为农村家庭微型企业.农村家庭企业既有专业性的家庭农业企业,也有兼业的家庭农业企业;既包括种植业企业,也包括家庭饲养业、手工业、渔业等各类企业.各种类型的农村家庭企业构成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就是农村家庭企业化.农村家庭企业化的出现,同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相适应的.首先,它适应农村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依靠手工和畜力,手工劳动占很大比重,只有少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其次,它适应农业生产分  相似文献   

6.
清朝政府鼓励赫哲族从事农业生产,曾给予各种优惠条件来发展农业种植,但是早年的赫哲族农业经济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仍旧固守"夏捕鱼为粮,冬捕貂为仓"这种传统的渔猎业。终究原因可见:早年的赫哲族社会农业经济具有诸多包括主观和客观在内的因素制约着该民族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日”是我国上古时期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集团,该集团与以动物为图腾、环渤海湾居住的诸部落联姻,共同从事原始的农耕生产。以“十日”为核心的农耕部落联盟与以羿为首的渔猎部落因各自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对自然界开发的不同理解,直至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羿射十日”的真正史因。这场史前部落战争留给后世的教训异常深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促进自身发展,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保护生态环境应是人类社会永恒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 周秦汉时期,山东是一个纺织业极为发达的地区,这种发达不是偶然的,它是建立在齐鲁立国之前东夷人的原始纺织业基础上的。本文即就东夷史前纺织业作一简论。(一) 东夷人的原始纺织手工业当从原始人长期穿树叶、树皮、兽皮的漫长实践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发明产生的。原始的纺织业最早当从最原始的编织业逐步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云南现实生产力发展可以概括为下列五种情况:(1)进入传统产业革命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方式,个别领域采用了某些尖端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2)正在从传统手工农业生产技术方式向传统产业革命生产技术方式过渡;(3)基本上处于传统手工农业、手工业发展过程之中;(4)刚刚跨进传统手工农业生产技术方式不久,还存在着明显的采集、渔猎生产技术方式的遗留;(5)受到某种外部条件的强烈影响和激发,生产技术方式发生了某种跨越式发展。作者还分析了云南生产力不平衡状况的原因,提出了在云南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对怒族中残存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和血族部落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怒族在十五世纪中期处于母权制的繁荣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怒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怒族社会中的氏族部落组织残余却保留下来。怒族的部落组织是按氏族特征组成的,处于血族部落阶段。随着晚近犁耕农业的出现、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怒族社会的氏族组织联系日益松弛,血族部落组织使呈现出向地域部落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和唐初长江下游的农业长江流域的经济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过还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待于以后的继续努力。隋唐时期的人们就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新的成就。“隋书地理志”在论述各地的风俗时,也曾提到当地的生产情形。它在对于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各地农业的叙述中,曾指出:“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  相似文献   

13.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  相似文献   

14.
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是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二是破坏了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盐业和制香业等,三是阻碍了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此外,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也很大。总之,“迁海”是清政府的弊政.推迟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官私奴婢的役使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唐代官私奴婢的役使及其社会意义,在唐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唐代官私奴婢在当时社会上是主要用来担任农业和手工业某些部门的生产呢,还是主要用来从事家内杂役或供人玩狎、充当装饰品,即从事非生产性的劳动呢,论者不一。由于对官私奴婢在当时社会生产中所担当的任务及其比重的看法不同,因而对役使奴婢的社会意义的估价也异。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略陈浅见,并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16.
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恩格斯说:“人类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的确定则正是以谁占据这两种生产的主导地位来划分的。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征服能力都极其低下,男人们主要负责渔猎,而妇女则从事着采集野果和简单耕种等。由于人们的生活范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渔猎往往使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则能弥补和保障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溃乏。特别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被动的地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转向了主动地向大自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族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匈奴的原始共产制经济和按照血缘编制的氏族部落组织,迅速瓦解。奴隶劳动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在生产上。以头曼为首的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尖锐对立的新形势。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的国家过渡。前209年,头曼子冒顿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废除部落联盟选举制,自立为单于,建立了奴隶制的匈奴国家。此后他就以“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  相似文献   

18.
唐末五代以来,广西少战乱,社会较为安定。入宋以后,统治者又废罢苛政,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坑冶业、商业都比前代有了较大发展。由于自然环境、世风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农业进步有限,而手工业、商业相对繁荣。这一经济发展特点为广西在宋代展开对外贸易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低起点与高速度问题本世纪50年代初期,基诺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当时的基诺经济还是一种以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为主、采集和渔猎为辅,没有独立的畜牧业和手工业,商品交换很少,且以以物易物为主的原始经济。但在1954年至1995年的41年间,在人口净增约一倍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67.5公斤增加到570公斤,增长了1.I3倍。大牲畜人均占有量从0.13头增加到0.心头,净增2.54倍。生猪占有量从0.39头增加到0‘叽头,净增133倍。橡胶、砂仁从无到有,1995年人均拥有砂仁1.62亩,橡胶2.38亩,橡…  相似文献   

20.
(一) 在商代,“众”是一种专有名词,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阶层,不是单纯的数量词。“众人”,是表示社会的基本群众,他们担负着农业、手工业、畜牧、渔猎等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还担负着战争和守土的职责。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