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两者宏观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大业之中.就相互关系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依法治国价值定位的精神本原和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始终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现实保障,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一套价值观念,集中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的有机统一.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把握,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要求加快统战工作领域的法治建设,研究发现,法治理念与统战理念的差异化特征不影响两者的融合,事实上,法治理念与统战理念之所以能融合与实践,是基于两者的差异性能互相包容及促进,两者的相似性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基于此,提出了要以构建法治理念与统战理念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为内动力,以构建促进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相融合的大统战工作体系为保障力,以在服务依法治国战略中体现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的融合度为实践点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法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法治理念、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对大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促成和丰富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理念。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大学理念为大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朱晓云 《金陵瞭望》2007,(24):39-4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核心在党,关键在人,重点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决定和影响着地区发展的前进方向、推进速度和质量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德治与法治内涵的基础上 ,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容、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我国文化传统四个方面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关于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和完整性、客观性、规律性、可验证性。作为统领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又具有很强的价值性:它对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法制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应当以依法治国作为理论基石重新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法理念,而程序正义应当成为这种理念中的核心,其价值蕴涵公正性、正确性、效率性、效益性。同时,为达到这一理念的理想化状态,以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须完善现行民事诉讼法这一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政治生活实践当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之间常常被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新的机制来解决这三者结合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法与道德相互取长补短.法治与德治思想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两者在改善党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及历史渊源。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选择:依法治国,有其发展的必然根据.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的报告首次提到生态文明。这一提法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提供了生态化的思路。本文旨在从本体论、实践论、历史论和价值论的生态哲学维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重新梳理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法律和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最主要的手段,法律是外在强制性的约束机制,道德是内在自律性的约束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必须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注意防止和纠正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辨证关系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8.
"德刑并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德治的紧密结合.道德建设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社会成员,在治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德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实施"以德治国"不会影响"依法治国",也不会导向"人治".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一个执政党的创新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当今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是多元矛盾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谐与不和谐因素的矛盾,推动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