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规避国家制定法而偏好"私了"并不一定是一种不懂法的表现,而是对"私了"进行博弈逻辑分析后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逻辑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原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私了"现象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思想的基础上,以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法社会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成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间纠纷的解决上,大多数当事人都更愿意选择"私了"的方式。作为一种纠纷的解决方式,"私了"现象有快捷、节约资源以及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等积极意义,对于其积极意义,我们要充分肯定,积极地推进其与我国现代法治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结局是整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者思想的凝聚,是探索作家创作意图和衡量作家艺术功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结局。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主人公常常依赖偶然的因素获得悲喜逆转的大团圆结局,鲁迅和张恨水对于小说结局的处理抛弃了这种大团圆模式,热衷于以悲剧收场。他们认为,作品应该扎根于真实的土壤之中,结局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逻辑,大团圆结局并不是真实的人生体验。而悲剧因为更能调动情绪所以更易震撼人心。虽然二人都摒弃了大团圆结局,但背后的思考却有殊异:鲁迅在对结局的思考中纳入了对于"瞒与骗"、喜好大团圆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个人"走"的生命哲学,而张恨水则更多的是从现实人生和读者的猎奇心理入手,从精妙的艺术情节的构思中对结局进行布局。无论如何,二人的艺术构思及对结局的处理都在无形中对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思想的基础上,以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法社会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成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请不请律师都一样"及"刑辩难"现象进行了评析,在指出传统诉讼文化及观念的影响是根本(深层)原因,控强辩弱的控辩式诉讼模式是直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诉讼观念,修正法律并真正实现控辩平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片"事件引发了各种争议,我国理论界关于公益诉讼的探讨愈演愈烈.以此事件为出发点,简单分析了我国我国近几年发生的比较典型的公益诉讼案件,并介绍了公益诉讼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当代各国的公益诉讼模式.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做以回顾和总结,分析我国理论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的成果,并提出关于公益诉讼内涵界定的要点.对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所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及建立该制度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做和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诉讼现代化:从"以事实为根据"原则转向"证据裁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案件的最终处理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因其固有的封闭性特征而成为我国诉讼现代化的障碍.要解决应当以什么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问题,我们只能求助于在"客观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案件事实"之间真正能发挥"根据"作用的某种介质--证据."证据裁判"原则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其本身的开放性特征也正符合我国诉讼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放弃"以事实为根据"原则,转而采取"证据裁判"原则,以实现我国的诉讼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平等权"是公民重要的宪法权利,对于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当平等权受到侵犯时,目前的司法救济途径只有行政诉讼.但由于行政诉讼本身的缺陷,平等权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修改行政诉讼法是完善平等权保障的重要途径.建立宪法诉讼则是平等权得到保障的必由之路也是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讲故事的方式、情感的类型、人性的表现三个角度将张爱玲《小团圆》中的"小团圆"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大团圆"作一比较,指出《小团圆》是个体意识的零碎记录,由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而成,不像"大团圆"的情节起承转合一应俱全;《小团圆》的核心内容是私人的残缺的情感——不完整的母爱与父爱、稍纵即逝的爱情,而在"大团圆"的故事中,母慈父严,夫妻举案齐眉,天长地久,这些个人的情感只占小小的比例,多被功成名就、定国安邦的豪情冲淡;《小团圆》着重表现人性中"小"的一面——纵情、重利、贪生,作者对这些不做彻底的道德评判,而"大团圆"有着明确的道德判断,讴歌大公无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等人性中较伟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私了”是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是人们基于“礼”与“情理”的理性选择。以闫老汉死亡纠纷事件为例,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私了”的乡土性。“私了”既能辨是非、分清皂白以解决纠纷,通过“私了”更能获得在乡土社会安身立命的“礼”与“情理”上的支持,〖JP2〗这即是“私了”的乡土性。“私了”的乡土性启示我们,解决纠纷既要立足当下实际,促使当前矛盾合理解决,更要瞄向未来,把解决好当前纠纷当成重修当事人双方关系和重启社会秩序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诉讼观念而言,"厌恶诉讼"的观点曲解了人们对于诉讼的真实态度.回避诉讼并不意味着厌恶诉讼.在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起诉或是弃诉都只是个人对诉讼活动进行利益权衡之后做出的正当的理性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厌诉"情结,其实只是一个法学虚构.  相似文献   

13.
元代是多种文化并存的时期。根据元代不同文化的特征,可将《潇湘雨》剧中人物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中原传统儒家文化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异质文化下产生的畸形文人形象。这三类人物的言与行受其所属文化的制约,在相同时空下,他们相互间的文化冲突形成了《潇湘雨》必然性的大团圆结局。对《潇湘雨》大团圆结局所体现的反抗思想的认识和有悖于中国古典戏曲中固有的"大团圆"结局审美机制则是引发后人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们规避国家制定法而偏好“私了”并不一定是一种不懂法的表现,而是对“私了”进行博弈逻辑分析后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逻辑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原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15.
"吃讲茶"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一种专门的解纷习俗。它的解纷模式属于不同于国家解决和个人解决的社会解决模式。这一模式以临时集会的形式,以茶馆为纠纷解决场所,以"中人"或茶客为解纷主体,将民间调解与民间审判有机结合。它所走的多元化解纷路线、它对民间和谐文化元素和民间公共舆论场所的利用等因素,对于矫正中国今天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诉讼单边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撤销诉讼是日本行政诉讼中最具有历史沿革性的诉讼类型,1962年颁布的《行政案件诉讼法》实行撤销诉讼中心主义.撤销诉讼的原告资格是指作为撤销诉讼的诉讼要件,能够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处分或裁决的资格.《行政案件诉讼法》第九条规定,撤销诉讼只有对于请求该处分或裁决的撤销具有法律上的利益者才可以提起,即以具有"法律上的利益"为判断原告适格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诉讼调解是实现法律效益最大化的有效载体,在行政诉讼中设立诉讼调解制度对于实现法律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公权不可处分"理论的质疑和权利制约权力理论、权力制约理论的支持,为行政诉讼中设立诉讼调解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由过去的团体诉讼主导到现在的团体诉讼、行政性救济与群体性和解并行,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古老"欧洲传统"与最新"制度试验"的结合.通过考察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我们不仅看到了团体诉讼的功能缺陷,理解了行政性救济的特殊价值,发现了ADR对于群体性纠纷解决可能做出的贡献,而且获得了一种对待集团诉讼的辩证眼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界对于司法确认性质的探讨和争论主要围绕着是诉讼程序还是非讼程序展开,而依据基本都是"二元分离适用论"下的"实质界限说"为判断标准。但实际上,对于诉讼与非讼的界分,理论界早已用"交错适用论"代替了"二元分离适用论"。因此,以"交错适用论"为基础来判断,司法确认由于具有非讼争性、解决纠纷的目的性以及程序保障的适中性,应该属于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交错适用的民事案件,将其纳入到诉讼程序或非讼程序均可,关键看立法政策如何取舍。而从制度设计的本意考量,将司法确认程序纳入到非讼程序应该说更为适宜,因为非讼程序相比于诉讼程序所具有的快捷、迅速、经济及弹性的特点,与司法确认程序所要实现的制度目标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雀其戏剧中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两难"结构模式,而在中国元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基于叙事必要的文本体制安排,即高乃依戏剧所遵从的"三一律"和元代某些结构严谨、篇幅相对短小的戏剧的文本体制.此外,高乃依的戏剧虽多为悲剧,却有许多被安排成"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恰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本文从中法戏剧各自的受众成分及其审美心态方面对造成这种相似现象的原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