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旧金山熙熙攘攘的唐人街上,少年导游格洛丽亚·陈站在街角,讲述着他们这代人称为“C街”的这个社区的原始历史。她指着附近的一所小学,略显退缩地解释说,学校是19世纪80年代建立的,当时叫“东方学校”。在那个年代,许多旧金山人不愿让子女与“亚洲人和蒙古人”来往,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身上有脏病。她说:“我很不安,这让我感到沮丧。我是亚裔。我很干净。我很讲卫生。他们怎么会忽略了这一点呢?”17岁的陈每周三次带领游客在唐人街做90分钟的观光游。她和其他华裔美国少年并肩工作,让游客们了解唐人街的另一段历史——讲述她的祖先150年前…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两次提及“K 学堂”:“我要到N 进K 学堂去了”、“终于到N 去进了K 学堂了”。对此,教科书课文注释说“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而于漪、陶本一主编的《中学语文备课手册》则认为:“K”应指矿务铁路学堂。笔者倾向于后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块四周雕花的旧木匾,上面写着“大学堂”三个大字。这件珍贵的文物,就是八十年前北大的校牌。“大学堂”的全名为京师大学堂,它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京师  相似文献   

4.
《可乐》2007,(7)
“狗仔队”、“粉丝”用相机为明星带来人气也带来了烦恼。面对“拍无止境”,躲避成了明星常干的事儿。然而舞台上风度翩翩、仪态万方的明星,躲避的手法却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更有甚者丑态百出。看来实在有必要开设一个明星“躲避学堂”,让他们认真学习躲避技巧。躲避,也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5.
成长随想曲     
成长的岁月,让我不再有遗憾的感觉。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我已失去了太多。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更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u当时间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长大了”;当爸爸量着我的身高笑着说:“你长大了”,当不经意间翻起儿时的照片,再看看镜中高大的我,才深深地感觉到自己长大了。长大的感觉像是在做一场梦,梦里自己还是一个爱撒娇,追着蝴蝶飞,跌倒就哭的小女孩,梦醒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大,长大的感觉是悄悄的花儿在开放,是小小的芽儿在破土。也是在长大后,才明白老师和父母的用心良苦。以前,总是因一点小事就和父母吵架,当看到他们失落的眼…  相似文献   

6.
有些已婚夫妇对冲突已习以为常,他们的婚姻关系被称为习惯于冲突的婚姻关系,事实上或多或少是围绕着不断的口角、争吵和打架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类夫妇仅能代表所有已婚夫妇的一少部分,所以,我们在研究冲突问题时,不必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他们身上。下面我们会看到,在普通的、“正常的”、“恩爱的”夫妇中,冲突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7.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不少新式学校,其中,湖北工艺学堂是湖北最受各大报刊关注的学校。引发关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湖北工艺学堂承载着国人对工业振兴、国家富强的殷切期望。以报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清末媒体,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主要聚焦于学堂创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办学资源不足,媒体对其能否存续密切关注、充满担忧,可见媒体对工业教育有着很大的期许;二是伴随着湖北学界革命思潮的激荡,学校风潮频起,如1909年的“实习风潮”、1911年的学生“剪辫风潮”和师生冲突,媒体均给予聚焦式报道。清末报刊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具有全程性、聚焦性和客观性,这种高度关注显示出媒体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关切和前途命运的关心,彰显出工业教育在媒体眼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8.
安徽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新型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是被动的应急措施,旨在救亡图存。安徽的新型教育发端于维新变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洋务教育“囿于一材一艺”、“不明大体”。由此由“西艺”而及“西政”。1897年成立的求是学堂,是安徽第一所新型学堂,属大学预科,是安徽省新型教育的萌芽。这种新型教育从高等教育开始,而后普及中、小学,是不正常的逆势发展,它是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但它仍象征着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对郁达夫《书塾与学堂》主题的归纳,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学语文课本“思考和练习”提示为本,即“本文通过对少年时代几个生活片断的叙述,再现了清末书塾和学堂生活的情景,隐含着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嘲讽。也说明了在学堂里所受的思想影  相似文献   

10.
我所任课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我担任七年级语文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都比较富有:有的学生家长开大型超市,有的做大买卖,有的开矿……他们有存钱几十万的,有几百万的,有上千万的,大都有轿车。很自然,他们的孩子认为自己家有钱,不学习也照样生活得很幸福,因此,对学习没有起码的认识,也就不想学习。在作文课上,要让他们写一篇文章,那实在太难了。勉强凑合一篇,也是文字堆,而且错字连篇。诸如写“吃饭”的“吃”多一横,把“暖和”的“暖”左边写成“目”,把“脖”字左右两边互换位置,把“凸”倒过来写,把“衣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大学堂是清末实行“新政”后,于1902年(农历壬寅年)创立的众多大学堂中的一所。随着1902年和1903年清政府先后制订和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多数大学堂因为不符合学制要求而相继改为高等学堂或夭折,壬寅年创办的大学堂中只有山西大学堂一所坚持了下来,并办出了鲜明特色,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困惑     
天渐渐的暗下来,路上的行人,也变得稀稀落落的。“小同学!小同学!”这样的呼唤,使正匆忙往家赶的我停下了脚步。叫我吗?是谁在叫我?我顺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两位老人。我打量着他们,他们相貌很普通,衣着也很寒酸,像是外地的民工。我以为他们要问路,马路上不断驶过的汽车声音让我很难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但很快我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点钱,因为他们没钱吃饭。我感到非常难办。给还是不给?从小爸爸、老师就教育我要乐于助人。但我又看到电视中很多有关“乞丐”行骗的报道,也听说过有的“乞丐”一边苦苦向人乞讨,一边又在饭店大…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母亲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世居泰和县南溪乡芳桥村。他们没有进过学堂,却住过二十年祠堂。我和大弟就是在那古老破旧而又阴暗潮湿的祠堂里出生的。解放后,父母亲靠埋头苦干建起一栋土坯房,培养我四兄弟读初中、高中,让我上大学,又为我们娶了媳妇安了家。父母亲经过大半辈子  相似文献   

14.
留钱害儿孙     
张丽钧 《社区》2013,(11):28-28
我友,一日饮醉,对我说:“你信不信.我的存款。到我孙子那辈都花不完!”我说:“我信。不过,老辈子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真的没必要给儿孙留那么多。”他笑了,说:“什么叫福?钱多才叫福!我上半辈子穷怕了,我不能让我的儿子、孙子再重复我的穷。我就是要让他们守着一座金山,过像样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湖南“二王”与近代湖南书院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闿运与王先谦在近代史上并称湖南“二王,”他们都与湖南书院改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王闿运不认同西式学堂教育,主张在传统书院教育体制之内改善书院教育,船山书院在其主掌之下至1915年方改为学堂;王先谦接受了西式学堂体制,但其坚守学堂不能离“道”而行,在湖南书院改制中呈现出双重趋向。“二王”与湖南书院改制的关系,透射出传统型知识分子在晚清变局中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6.
正值花样年华的孩子们,追逐着自己的偶像,承栽着父辈的梦想、同辈的目光,他们为自己的星先而拼搏,一场场“选秀”活动如同一个个“造梦机器”,让昨天的“青蛙”与“丑小鸭”一夜之间星光灿烂。在这个选什么不如选秀、二十岁成名已经有点晚、不炒菜也得炒作的时代,人们记得快也忘得快,名利如风往往来去匆匆。连彩铃都天天嚷嚷着说“我时来运转”……一个个成功神话让无数少年似乎看到了摆脱平凡的捷径,也把他们过早地带进了成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你懂吗?     
爸爸也很气愤,因为他的眉宇皱得很紧,但他却忍气吞声地接受他们的夹枪带棒的粗言。也许是他们骂累了吧,又或许是因为爸爸的妥协,他们终于止住了“滔天大论”,骑着他们颜色刺眼的摩托车“呼”地走了,留下车后排出的浓浓的黑烟……“爸,你干嘛让着他们,助长他们的气焰?”我生气地说。“你还小,你不懂。”爸爸疲惫的声音里透着无奈。我不懂吗?其实我也不很清楚。朋友,你懂吗?你懂吗?!广东@温细园  相似文献   

18.
今天收上来的作业本中夹杂着一张小纸条,几行娟秀的小字立刻映入眼帘:“老师,请你不要让张菲和陈啸峰坐了,可以吗?”落款是“王娇娇”(本文所涉及的学生皆为化名)。我蓦地一愣,为什么他们俩不能坐?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那又是什么秘密呢?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中闪现。陈啸峰是我们班中的“小帅哥”,学习成绩优秀,是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相似文献   

19.
校园小编语     
uk编辑姐姐:您好!我是一名初中学生,我阅读了《阅读与作文》第9期,我之所以写此信给您,是因为看了“探究阅读”中的《你是否将感恩遗失在风里》。为什么丛飞叔叔会是这样的结局?我希望您能找到作者,让她告诉那位忘恩负义的小A,告诉他:“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有的图名、有的图利,至于他图什么,他图幸福!”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他们渡过灾难,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幸福!请帮我问一下他(小A):“你的心是什么颜色的?你的心被你遗漏在哪里?”我想对他们说一句:“请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因为不是他们的付出,你将是另一种结局。”祝:杂志社越办…  相似文献   

20.
苏素云 《新天地》2011,(5):34-34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在郑州师范大学聆听了名师武凤霞、段惠民等几个专家的讲座。他们都是一线教师,他们介绍的经验让我耳目一新。以及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我佩服不已。尤其是他们的教育新理念…“以人为本”更是光芒四射。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