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宾王《讨武氏檄》兼顾骈体和檄文的双重特点,充分发挥骈文长处而力避其短,成为檄文中的千古名篇。《讨武氏檄》全面仿效隋末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重要原因是徐敬业祖父徐世勣曾在李密麾下任职。该檄文的篇题、首句及末句在不同书籍载录中差异颇大,多与骆宾王原作有所不同。徐敬业起兵很快以失败而告终,而骆宾王的檄文长久流传,战争自身与宣示战争的檄文之间形成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2.
由浙江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与义乌市文联联合发起的“骆宾王学术研讨会”于今年四月在义乌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骆宾王是初唐浙江义乌人,文学史上号称“初唐四杰”之一。这次研讨会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骆宾王的生平与诗歌成就,交流了研究成果,可说集建国以来研究骆宾王之大成。一、与会者一致肯定我校副校长骆祥发教授与杨柳先生合著的《骆宾王评传》,以及骆祥发教授的《骆宾王  相似文献   

3.
骆宾王简谱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新旧《唐书》本传均无明载。《义乌县志》卷十四《志节》条称:“骆宾王,字观光。”《骆氏宗谱》也一再说“骆宾王,字观光”。按《周易·观·六四》有“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骆家世代书香,其父、祖为其命名时,取义于《周易》,完全可能,谨录此。婺州,秦汉时属会稽郡,隋平陈,置婺州,现为浙江省金华地区。义乌,秦时称乌伤县,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父名履元,官青州博昌今。骆宾王的父名,史籍及骆宾王自己的诗文中均无记载。《义  相似文献   

4.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两《唐书》本传皆无明载。《金华府志》、《义乌县志》以及义乌《骆氏宗谱》收录的众多明、清人撰写的骆宾王传记、碑文,均称“骆宾王,字观光”。证以《易·观》“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语,既名“宾王”,则取字“观光”,似属可信,今从之。义乌,本秦时乌伤县,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现为浙江省义乌市。  相似文献   

5.
语文小知识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相似文献   

6.
骆宾王《对策文三道》可称'完璧',但有关研究还很不够,诸多问题有待考实。骆宾王和王勃虽都曾上书求荐且后者'对策高第',但并不能由此直接断定骆宾王也同科对策及第。骆宾王试策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与制举试策体制不符及不合'时宜'、不'得体'处,其策问及对策与骆宾王的其他作品有很高的一致性。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大抵可推知骆宾王可能既未参加乾封元年的制举考试,亦未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故亦无及第之实。他未参加的原因主要在于未获举荐,未获举荐的原因则与其以前在道王府的任职'背景'有关,其试策文可能是模拟或投献之作。《登科记考》的阙载或有鉴于此,或系偶尔疏失。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咏鹅》、《在狱咏婵》等诗世人耳熟能详,但其《咏水》一诗自问世以来,就淹没在浩瀚的诗海中,其立意和价值则鲜有论述。其实,细研该诗,不仅可以梳理出其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社会价值,也能够从字里行间体悟到其所蕴含的深邃的教育意蕴。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咏水》  相似文献   

8.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浙江义乌县人。为徐敬业檄讨武则天失败后,他的下落,传说不一。或云被害;或云自尽;或云出家为僧不知所终。第以出家为僧一说较为普遍。从《潜阳唐夏骆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的记载来看,骆宾王是出家为僧后终老於潜的。  相似文献   

9.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为唐代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的名句。翻阅当代多种选本,部把“红粟”注为“陈年的米,因发酵而色变红”,这既歪曲了骆宾王的本意,又忽视了“红粟”的本来的名贵面目,本文一反各家之说,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正>诗以言志,咏物抒情。骆宾王的《咏水》通过对水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君子人格的追求。笔者拟从该诗的意境出发,结合骆宾王的人生历程,试对《咏水》一诗中刻画的君子人格做一简略分析。一、君子有道,志存高远首联展露了诗人胸怀远大志向的豪迈情怀。诗人认为水的地位是崇高的,是连通天纲地纪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咏物诗歌有悠久的传统,诗人寓情于物,通过咏物表现自己的理想、感情,如屈原的《桔诵》、骆宾王的《咏蝉》等,词出现后,咏物仍是传统题材,敦煌曲子词中就有咏剑词等.但到末初,词用来娱宾遣兴,咏物词多寄托男女爱情,或者用来描摩物态,内容狭小,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北宋的咏物词到苏轼才以成熟的面目出现.苏轼咏物词数量不多,只有二十几首,但大多有寄托,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他的几首著  相似文献   

12.
楚骚证解     
讲读《楚骚》,对旧注有所未安者,求证于民俗、考古和古文献,间有所得,作《楚骚证解》,以就证于方家。 1.《天问》:“女娲有体,孰匠制之。”按:《天问》这一问,解者均失其原意,如王逸注: “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楚辞章句》) 按:《天问》传言“女娲有体”,并未及“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的传说,增字解  相似文献   

13.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等方面看,二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所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中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矾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窥蠡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唐代诗苑里,象骆宾王这样最早以咏物诗(即《咏鹅》)成名的诗人实属罕见。相传这首《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对客人脱口咏成,全诗仅用十八字就细腻地画出了一幅动人的白鹅浮游图,整个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显得意趣盎然。虽然这首诗没有任何寄托,却表现了诗童非凡的善于捕捉形象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说明他从小就与咏物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骆宾王简论     
骆宾王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悲剧,可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他悲叹自己生不逢时,进退无门,“出没风尘,湮沦名利”,在政治上无法施展抱负,真是“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其实并非如此.平心静气而论,骆宾王所处的时代,对象他这样的文学才士,还算开明的.一方面,“贞观之治”带来的经济繁荣、政治巩固、军事强盛,到高宗时期都还持续着;另一方面,武后采取的以文章选士,大量提拔庶族地主中的知识分子的措施,对出身低微而又有才学的人来说,也是有好处的.《通典·选举典三》引沈既济的话说:初国家自显庆以来,高宗圣躬多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与天子并.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然而,骆宾王虽然“少善属文”,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有文名而无德行,偏又强烈地渴望功名.他身为文杰,反而说“文章是立身之歧路耳,又何足道哉?”与武后的政策正相乖戾.他叹息着“进不能矫翰龙云,退不能神栖豹隐”,“君门隔于九重,中堂远于千里”,于是费尽心机,连篇累牍地致书达官权贵,把自己比作千里马、妙音  相似文献   

16.
有许多校联,都是优美而含哲理的警句。如:“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学而不厌,诲而不倦,可作表焉”,“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愿先生毋弃亏樗栎,他年长大尽成材”,“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斯;韩信兵多多益善,士亦宜然”,等等。 以上所引,见2000年7月7日《中国剪报》第5版《别具一格的校联》一文,并发表在《佳联赏析》栏目中。该文原登在2000年6月18日《银川晚报》上。 我们知道,联语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然而上文所引,其中一联竟有字数不等者。我以为,正确的当是: 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 愿先生毋弃樗栎,他年长大尽…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十二月九日,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草婴应邀在我院作了《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的学术报告.草婴翻译过不少的俄苏文学作品.如戈尔巴托夫的《顿巴斯》、尼古拉耶娃的《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及《一个人的遭遇》,卡泰耶夫的《团的儿子》都为我国读者所熟知.过  相似文献   

18.
初唐诗人骆宾王由于随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加之史载不详,历来对其多有褒贬。晚清学者陈熙晋对骆宾王的行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论述,陈氏解读骆宾王主要体现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典解释学原则,而当今学界尚未从此原则出发论证陈氏注骆与骆宾王本身及其相关问题。以此原则为出发点,从心理解释和历史解释的角度窥探诗人心志,钩沉...  相似文献   

19.
【技法讲解】陆游在《卜算子&#183;咏梅》中通过刻画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来表露自己不愿争宠邀媚、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中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讴歌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借描绘盛开的紫藤萝花的胜景,阐发了“花和人的不幸会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初唐诗人骆宾王由于随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加之史载不详,历来对其多有褒贬。晚清学者陈熙晋对骆宾王的行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论述,陈氏解读骆宾王主要体现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典解释学原则,而当今学界尚未从此原则出发论证陈氏注骆与骆宾王本身及其相关问题。以此原则为出发点,从心理解释和历史解释的角度窥探诗人心志,钩沉古史,可知骆宾王并非诸如历来对之持有非议者所言之"薄幸"、"无行",反而是个性耿直,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堪比义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