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随着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和演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内化、精致化、复杂化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形似”“传神”“气韵生动”“意境”这几个主要的审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论绘画空间     
绘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文化意识和宇宙观念发生着密切联系。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不同的绘画空间形态,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不同的绘画空间的构成方式和审美特征,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文化意识的大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相似文献   

4.
“自然人化”有两个基本向度:向外,指人对自然的征服即外在自然的人化;向内,指文化向肉体的积淀即人性的生成,也称为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本质上都是人性的理性展现。只有在审美中,理性与感性,道德与肉体,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才能得以完美结合,人性才能得以完整的呈现。审美是人化自然的象征性展现,当人性偏向于人的自然性时,审美形态偏重呈现出优美形态;当人性偏重于精神性时,审美形态就偏向于“崇高”形态。审美形态的多样性正是复杂人性的整体性表现,优美与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只是多种审美形态的家族相似性能指符号。  相似文献   

5.
在人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主体与主体之间作用的社会活动中,及主体自身的精神观照中,作为以观念表现为核心的建筑艺术,经历了实用、文化到艺术的发展历程。定居的开始是建筑艺术之雏形,文字的产生是观念艺术之滥觞,教化的时代是建筑艺术之成熟。  相似文献   

6.
《秋兴八首》乃杜甫一情感化写实组诗。这一组诗以时空为载体,再现并承载诗人主体特定时期的生存样态、波澜起伏的心灵感受以及深刻浓烈的情感体验;而强调人的精神体验与审美观照、主倡感性即是审美文化一内涵要点的题中之义。在强调感性重视体验这一共同点上,本文试从时空表现角度在展现诗人主体时空意识、观念的同时去呈现其自有的审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秦《春秋公羊传》、《庄子》、《天问》三部典籍,蕴涵丰富而被长期忽略的“问答”形态。作为重要的思想对话方式和意义生成途径,“问答”在其意义体系建构、意义生成状态等多方面存在思想视域的差异,显示出其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对“问答”形态时间观念的分析,是理解其差别的关键。关键词:“问答”形态;意义体系;思想结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从人学视域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人观念的超越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人观念的批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人的自我理解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政治人观念、经济人观念,正在向文化人观念生成,表现为经济生产的文化化、个体自我的理解化、社会政治的合理化、个性生活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里,龙的意识,可以说根深蒂固。历代人都非常喜爱龙,崇拜龙,各种艺术形式,都极力表现龙、赞美龙,由此造就出丰富多彩的龙文化。而这一文化形态,在我国历史上也成为传统文化之一。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它为什么有这样大的魅力?在历史上,人们对龙有什么样的意识?龙文化又有什么功能?对这些问题,本文拟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代表一个社会作出社会评价的总是以一定社会形式组织起来的人,且主要是那些被授予社会评价能力的国家机关、政府、领导、权威人士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一定社会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所反映的正是该社会的社会评价主体的主体意识及其地位,从而决定了该社会的社会评价。通过对社会评价主体文化心理形态的历史考察可以揭示社会评价主体的主体意识觉醒程度和地位的历史变迁;以史为鉴,从人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反思现代社会的社会评价主体特征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从沈从文作品乡村文化世界中表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人性美和人性美的重建、乡村文化世界的生成三个方面 ,探讨了沈从文作品文化审美品格空间的巨大包容性 ,及其生成的乌托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审美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意识 ,理性意识 ,即人的高级意识。它是社会的产物 ,历史的产物。审美主体意识与审美客体是辩证统一关系 ,而实践是这一统一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3.
南宋笔记作品形态、风格呈现出与以往创作的迥异之别,叙写无关宏旨的内容,集中于日常、个人的问题,注重表现主体的心灵、人生体验与感受,凸显了文体独立的文学品性。其题材方面表现出多托往事而避近闻,主题寓意反映道德理想的特征;叙事方面,不再如历史著作那样叙述宏伟阔达的场面,而表现出淡化故事情节与背景的倾向,采用第一人称限知叙事,提供多种情节发展的可能性,叙述更具真实感;审美精神方面,文以自娱的创作倾向明显,体现出轻实用而又重情趣的审美精神。其文化成因与宋代散文创作繁荣的大气候,科学考古学、史学领域重实录又考虑道德意义的新趋向以及心性儒学思想高度发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五代绘画在功能观上经历了由政教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转变。山水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花鸟画既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又注重主体精神意趣的表现,这都与之后在文学领域出现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谋而合,体现了艺术先于文学的对时代审美趣味变化的敏锐感受。  相似文献   

15.
“哆耶舞”是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集体式舞蹈,具有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特征,显示了侗族文化的神秘性与娱乐性。侗族“哆耶舞”在形态、结构、音乐、表演及生态生成等方面的原始性与不成熟性,为侗族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哆耶舞”中所表现出的祭祀性、封闭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丰富的侗族人文精神,蕴含着侗族人朴素的审美追求。生态与民俗的结合、审美与环境的结合、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构成了侗族“哆耶舞”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凡转型时段,"历史"必然登场,历史意识和历史理性蔚为一时人心。其为重要资源,抚慰了当下人生,支撑着艰难时世。晚近中国百年转型,汉语法学因应时代,初成型制,而以历史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学术品格。推而言之,一切法学均具有历史法学品性,历史意识构成了法学的思想品质和精神气质,历史方法是法学运思的基本进路,一切现实的法权安排实际上不过是表现为当下存在的历史存在。其间,法律的历史意识与政治意识具有内在关联,从来同时都是一种政治意识。正如秉具历史意识的政治方始"以行动进入历史",而蔚为真正的政治;充盈政治意识的历史意识以及立基其上的法制和法意,以向现实政治特别是现实政治危机敞开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自己,进而实现了自己。换言之,直面迎应政治现实的立法始具生命力,而以立法迎应政治特别是政治危机,适足为表现为法律智慧的政治智慧,恰恰是邦国政治成熟的上上之境。现代汉语法学占有和运用历史方法意味着抉发法律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由此连缀和努力,"现代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民共同体与公民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归属的法权满足形式,而形成"文化中国—民族国家"这一文明主体与"政治中国—民主国家"这一制度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异同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主体意识已是哲学研究的热点。但是,不少论者都用自我意识的概念来界说主体意识,把主体意识简单等同于自我意识。我认为,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能直接划等号。认识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别和联系,这对于科学地界定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各自的含义以及将主体意识的研究引向深入都是很有意义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在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反省意识,是人对自身的属性、个性、状态,活动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主体意识则是人自立为主体并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从时间的序列看,自我意识先予主体意、识而产生,主体意识则是后起的,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简言之,主体意识并不是任何现实的人(包括那些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有的。个体意识和人类意识的发展史都充分佐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书法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观;作为中国书法最早的书体,篆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无疑也能体现出中国人早期的审美意识。从原始时期神秘的图腾、图画和符号——巫术文化时期的甲骨文字一礼同乐和时期的金文——纷繁复杂的战国文字——过渡时期的石鼓文——形式完美的小篆,中国人的审美跟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自然质朴到精致完美的流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