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 0世纪 5 0年代至 6 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 ,不仅影响中国的政治 ,也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模式弊病的暴露促使中国领导人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但不久探索便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 ;苏联单方面中止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促进了中国的自力更生 ,但对自力更生的片面理解 ,却又助长了“闭关自守”的倾向 ;由中苏关系恶化引发的“反修防修”斗争则使 6 0年代的中国经济政策急剧“左”倾 ,使中国经济再次陷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外交,也如中国的政治、经济一样,深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斯大林的逝世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中国外交得以摆脱苏联的束缚,完全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两国在外交上分道扬镳,却导致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而60年代中苏之间对立和对抗的升级又使中国领导人深感形势严峻,不得不调整外交战略和政策,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终于使中国外交峰回路转,迎来了外交上的春天.  相似文献   

3.
“度尽劫波兄弟在”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关系历经变迁,复杂曲折. 20世纪60和70年代,在越南争取民族独立和抗击法国、美国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的斗争中,中国向越南提供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那时的中越两党和两国关系被喻为“同志加兄弟”.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越关系也由高峰跌人谷底.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两国更是兵戎相见,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苏联宪法文化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影响中国,历经十月革命后国共“以俄为师”的发端时期、革命根据地“仿行苏宪”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一边倒”背景下取法苏联宪制模式的高潮时期,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至改革开放后对苏联宪法文化的背离与延续四个时期。苏联宪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宪法理论的传播和宪法制度的移植等方方面面。苏联宪法文化影响中国的过程实则是中国对苏联宪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移植,由片面认同到创造性转换的历史过程,“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在1957年至1976年经历严重曲折,这与毛泽东个人认识上的偏差和理论迷失直接相关,而毛泽东个人认识偏差和理论迷失的直接诱因是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对待斯大林错误的初步分歧导致毛泽东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中苏关系的恶化加深了毛泽东对国际国内修正主义危险性的认识;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对“继续革命”的必要性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发展经历的重大曲折是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文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者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华苏联专家曾是中苏经济关系的纽带.然而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国国内政策的左转,苏联专家在中国"大跃进"的特殊年代里已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中国已培养出一大批可以代替苏联专家的人才.中共已做好了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苏联专家的撤走和中国自力更生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自此改变了依靠苏援发展中国经济的方针.  相似文献   

8.
中苏关系在五十年代经历了从同盟到不断恶化,最后形成势不两立的状态,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从各个原因方面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讲述中苏关系恶化中,个人、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不同作用,从而使我们对中苏关系的变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在纷繁复杂的"冷战"历史中,就中苏关系而言,美国无疑是起作用和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逐渐走向分裂恶化,而美国在这一时期出台并实施了以分裂中苏关系为目的的"楔子战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为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不同的经历和性格造成了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使其在影响中苏关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产生对立和冲突。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抱怨、敌对、誓不两立不仅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而且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影响乃至决定了两国关系的走向,最终使中苏关系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中东路事件一直是学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按时间划分经历了数个时期。经过前期“以论带史”式的讨论及学术反思,研究在上世纪80—90年代迈上正轨,并于近年达到高峰。虽然以往研究成果已堪称丰富,但其中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评析以往研究,在促进现存问题解决之余,也将推动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侧面--孙科与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科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为重,始终把握团结友邦的立场,以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和<中苏文化>杂志主编的身份全面而及时地介绍了苏联各领域的状况和中苏外交动态,通过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展览、放映影片、讲演、纪念会等,为促进两国友好邦交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苏文化协会和<中苏文化>杂志成了国共两党开展合作的阵地和沟通社会各界的渠道,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政策的园地.  相似文献   

13.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历史已经判明,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由全国亿万群众参与其中的运动到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除了理论的错误和体制的缺陷等原因之外,不能不说与20世纪60年代我国特定的政治气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发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中苏论战为这种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准备,还是群众思想的动员,也无论是运动对象的锁定,还是各级干部警惕性的解除,都与中苏论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苏友好协会是中苏关系风风雨雨的历史见证者之一.随着中苏两党从内部分歧到公开论战,中苏友好协会的功能与活动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与前一时期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机构萎缩、人员锐减、地位下降、活动减少与功能嬗变.经过痛苦而复杂的演变,到中苏大论战后期,中苏友协作为宣传苏联的组织已不复存在,作为对苏交流机构也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是,中苏友协并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即便是在此后中苏长期对峙时期,它仍然通过极其有限的、象征性的活动显示着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中苏(俄)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中苏(俄)关系的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长期以来,两国分分合合,恩怨不断,关系忽冷忽热,纷繁复杂,迷雾重重,让人们倍感困惑.而且,史学界对中苏关系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大多是学术性较弱的通俗性读物,真正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同盟则是中苏关系史上的最重要问题。随着双方档案的解密和陆续开放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学术界关于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中苏同盟破裂原因的宏观探讨和微观考察均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果或可引起对某些中苏关系史的重要结论乃至新中国外交史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19.
中苏大论战是20世纪国际共运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果和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大论战后果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及中共认知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国际共运的影响;对世界政治格局及苏共路线、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