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民俗题材的诗作在清代西域诗中占有极大比重。从产生和发展来看,清代西域民俗诗的创作具有逐渐深入和成熟的过程,多以组诗的形式、纪实性的手法,呈现具有多元色彩的西域民俗景观。同时,这些诗作也是清代诗人民族自豪感的载体,具有保存社会生活资料的诗史价值,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我们了解清代西域民俗提供了绝佳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2.
明清云南人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明统治者提倡文治 ,在云南靠内地区府州县广建儒学、书院 ,推动了云南文化教育的发展。清王朝建立后 ,在云南依然推行“尊孔读经”的文教政策 ,普遍设立义学 ,在边远民族地区兴办儒学。这时期 ,人才大量涌现 ,这既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从这时期云南人才的地理分布看 ,云南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白京兰 《西域研究》2013,(1):33-38,140,141
由于民族、宗教、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新疆的法律文化呈现国家制定法、宗教法、习惯法等多元法律并存的样态,军府制时期较为突出.建省后,新疆行政建制实现了与内地的统一,多元法律的整合即法律一体化的进程亦随之有了较大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两汉对云南怒江流域的经略肖迎秦朝以前,“西南夷”中的各民族群体基本上是处在区域性的闭关自守、独立发展的状态中。后期虽然有一部分地方的民族群体和内地发生了交往关系,但在政治上还不曾为内地王朝所统一。秦朝时期,虽然在邛都、夜郎至滇的一部分地方初步设置了...  相似文献   

5.
清代内地商民前往乌里雅苏台地区,乃随军贸易产物。他们将内地百货贩往漠北地区,同时又将该地区所产牲畜毛皮等贩回内地,并形成了以乌里雅苏台为中心,联络内地与北疆、中国与外部的贸易“丝路”。内地商民的前往满足了清廷对漠北新疆地区征战设治的需要,活跃了各族经济。内地商民与乌里雅苏台地方衙门间存在既冲突又合作的关系。清代乌里雅苏台地区内地商民之商业经历了一个从兴到衰,并被彻底逐离的过程,其衰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内地商民的存在对清代中国北疆治理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商民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清廷管理的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这一边疆地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柳岳武 《中州学刊》2023,(9):130-139
清代漠北地区内地商民之存在乃清朝强化该地区治理的结果。康熙后清廷在科布多地区屯军,推动内地商民前往经商,导致其商业兴起与买卖城的兴建。为管理这些商民,清廷设置了多重管理机构。内地商民不仅与科布多地方官府间关系密切,商民内部也联系紧密。同治后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了该地区商业的日渐衰落。科布多地区内地商民的存在对清朝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清廷管理的不足以及商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到清代对该地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亦饱受自然灾害困扰。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旱灾、洪涝、冰雹、大风、冰雪冻害等为西南民族地区排位前列的主要灾害类型,并且历史时期其发生频次呈现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各主要灾种在云南、四川、广西、重庆、贵州五省区市广泛分布,其中云南为灾害最重区域,而贵州相对最轻。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并没有扭转灾害愈演愈烈的演变趋势,是故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进程中,必须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8.
明代,大量内地汉人进入云南,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对云南经济、政治、文化的跨越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靠内平坝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基本赶上了内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北直隶地区是安置附明少数民族的重点区域之一.为了能对内附民族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其特殊价值,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有以达官世官管领达军、宽严结合应对治安事件、坚持达官优遇政策等等.明政府的管理措施在将内附达官军改造为明朝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的同时,也推进了内附少数民族内地化的进程.这恰恰是明政府与内附民族双向互动关系呈现良性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红 《学术探索》2005,(2):121-125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的长足发展也刺激了清代的商品货币经济,推动了云南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云南与内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和控制,促成了"云南矿冶文化"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清代蒙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北方广阔的蒙古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成长壮大,并与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有着纷繁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都起到过重大作用。本文拟就清代蒙古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贸易关系,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民族关系现实格局存在十大基本特点,现实的云南民族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和问题多发的时期.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国家权力在协调民族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影响诸方面,运用国家力量推动云南民族关系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彭法 《学术探索》2009,(3):142-144
《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一书是近年来环境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瘴气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以云南为例,对瘴气产生的原因、种类、分布状况、变迁情况及对云南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该书,既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历史时期云南的生态状况及人们的生态观念,又将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云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地产生出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文人,这些文人的有关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探讨这些时期云南文人的地理分布、文人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对于研究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开发人才资源,搞好改革开放,实现富民兴滇,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汉晋时期,云南即已遍置郡县,与内地凝为一体.唐宋之际,云南为南诏、大理地方民族政权所据,中央对其实行羁縻统治,文化方面有成就者寥若晨星.元、明、清时全国一统,云南在政治、思想、语言、民俗等方面与内地的差异日益缩小,这种变化元代尚不太显著,此时云南首行科举制,中式进士仅6人,著书者也不多,而明清时期,各地文人则大量涌现,其中明文举人2732名(包括具体地区不明者32名),文进士260名,著书者241名,清文举人5697名(包括具体地区不明者23名),文进士682名,著书者795名,总计文举人8429名,文进士942名,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搞好经济和文化教育是民族工作的两大任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对省情特殊的云南来说,民族教育是全省教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云南民族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碍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任务,已经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作者分析了云南民族的基本特点,估计了民族特殊因素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重大影响,提出了搞好民族教育的初步意见:按坝区和山区、边疆和内地、谷个民族先进后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对现有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和改革。特别是对贫困山区和边防前沿,无论是教学方针、办学形式、学制和教材等各方面更要划分地区,采取特殊政策、特殊措施和特殊办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族教育必须首先围绕着满足少数民族对科学技术的渴求,着重培养边疆和山区所急需的林牧等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区域主体和重要依托.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伴随国家大规模西部开发而阶段性向前推进的过程.从西部开发视域看,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和“二五”时期为起步阶段;“三线”建设时期为推进阶段;西部大开发头十年为突破阶段.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已进入了由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由于民族地区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型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推力.但从根本上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性产业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南诏大理国是云南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由于唐宋王朝中央错误的治滇政策导致了南诏大理国与中央王朝长达5个世纪的分立割据:另一方面南诏大理国又实现了云南的地区性初级统一,为元代更高层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土默特地区出现了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回、满、汉等民族.他们在游牧和农耕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铸就了该地区民族开放的心态、豪放的性格和进取的精神.他们以开放豁达的心态互相弥补各自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全面的、多领域的、大规模的联系与交往.而且这种联系和交往在特点、方式、机遇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和内聚性.这种多民族文化的格局从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土默特文化也成为各民族长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清代民国时期是西藏城市发展的时期。清代,西藏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动荡,在清王朝的统一管辖下,与内地加强了多方面的联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因而城市数量较前有较大的增加,城市规模也有所扩大。民国延续清代的发展,但与民国时期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发展仍然滞后,明显地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城市一方面沿袭了元明以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由于内地与西藏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西藏城市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城市,日喀则和昌都等城市为副中心,康定、江孜、亚东、噶大克等城市为区域次中心,包括各宗治所在内的城市发展体系。但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宗教、民族等因素,西藏城市的发展演变极具突出的个性,充满了民族性、宗教性以及高原封闭性。此一时期的西藏城市的发展、变迁,也为新中国建立后西藏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0.
晚清清廷县官治理政策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嘉、道、咸时期清廷主要通过继承清代中前期做法去完成县官治理,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统治危机增强,清代中前期清廷那相对有效的县官治理政策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被迫发生变化.它不仅导致了同光时期清廷县官治理政策的部分调整,而且也导致了光宣时期清廷对县官管理的"加强".尽管如此,晚清清廷的县官治理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