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托好老庄”(《幽愤诗》),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臣源绝交一书》)但嵇康既没有象何晏、王弼等人那样去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把精神性的“无”看作世界的本原,也没有如有些同志所认为的把物质性的“气”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基础。在嵇康看来,“何为其无有哉?”  相似文献   

2.
吕安是嵇康的好友。嵇康家在山阳,吕安家在东平,可他们一旦想起对方,就立刻上车,不远千里,连夜赶路前去看望。 一次,吕安去看嵇康,正好嵇康出门去了,其兄嵇喜在家。嵇喜虽说做过大官,但对吕安也不敢怠慢,非常客气地请吕安进屋,吕安不肯,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很大的繁体的“凤”字,而嵇喜居然不知吕安是在讽刺他是只凡鸟。  相似文献   

3.
公元二六二年,在《广陵散》的杀伐声中,魏晋之交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嵇康血溅马市,魂归九泉。嵇康一向主张“绝智弃学”,离世脱俗,这样一个隐士为何会刑遭大辟呢?一有人认为:“嵇康的送命,并非为了他是傲慢的文人,大半倒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此语似有不妥.司马昭掌权以后,并非先要杀嵇康,反倒是山涛要举荐他作官.他拒绝后不久,方身陷囹圄,人头落地的。可见嵇康的送命,主要的并非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那么嵇康死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代表思想,但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嵇康思想的全貌.嵇康提出“越名教”的目的是“任自然”,但“任自然”的真正落脚点却在“归仁义”.他认为,先圣体悟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情,才创立仁义制度,行仁义于世.为了实现仁义,嵇康又提出践行礼法的主张.嵇康的思想以“越名教”始,以践礼法终,在这个循环中,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变得成熟.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去年,我们与内蒙古某机械厂签订了一份农杌配件的购销合同,当我们按合同规定发出货物后,却迟迟收不到货款,后来去人催要时才得知,原来与我们订合同的是一位个体户,他通过机械厂供销科一名副科长偷盖了机械厂的合同专用章,采取欺诈手段与我们签订了合同。现在,这个个体户没有偿还能力,机械厂叉不承担责任,我们该怎么办?(银川市:刘建成)  相似文献   

6.
对于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哲学家嵇康的评价,学术界素有争论,形成了几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这种情况显然说明嵇康的哲学思想是比较丰富并且是相当复杂的,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 在计有十卷的《嵇康集》中,主要的思想依据,既有老庄学说,又有儒家思想。尽管他自己宣称崇尚前者而摒弃后者,说“托好老庄”(《幽愤诗》)而“不涉经学”(《与山巨源绝交书》),然而,阅读其著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关于这一问题,本文拟作一些探讨。 嵇康的文章,涉及面相当广泛。他谈论服食求  相似文献   

7.
以探讨嵇康哲学本体论为轴心,考察“声无哀乐论”为主干,把自然美、人格美和艺术美统一起来,勾画其美学体系的《嵇康美学》,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有分量之作。嵇康为人自有“宗长归仁”“直道而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和“师老庄”“任自然”“遗忘好恶”,以及“慎微如著”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的言论与行为。后人对其认识亦有“本心”宝贝礼教和“终归于道家”的歧异,以致有“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的慨叹。《嵇康美学》的出现,当会促进学界对嵇康之谜的进一步求解  相似文献   

8.
魏晋之际,世道凌夷,文人风气为之一变。其始作佣者,当推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得名,最早见《世说新语·任诞》第一则:“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该则指出,“竹林七贤”的得名在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此观点也为传统观点,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陈寅恪先生却提出新的见解,他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认为:“竹林七贤”一语,当“先有‘七贤’,取《论语》…  相似文献   

9.
柳玉影 《老友》2013,(2):44-44
每次去婆婆那里蹭饭.我总看见公公不是在浇花.就是在摆弄他的那些收藏品。最近去婆婆家.我发现公公总待在书房里不出来。我问婆婆是怎么回事.婆婆说:“你爸最近当上了什么‘主’的,每天就守着电脑.吃饭也是扒拉两口就去上网,有时候还一边打字一边笑,像个神经病。”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心目中,魏晋名士嵇康只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不错的铁匠.《晋书·嵇康传》说:嵇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这位士大夫为何“好锻”呢?  相似文献   

11.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得更为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的微露已经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菊之淡“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来,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  相似文献   

12.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界的空间 ,于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 ,进入其中作“逍遥游”。前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后者是个体觉醒的必然。两种不同的认识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刘备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其主观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的思想基础是落后的,他没有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看待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他所抱定的“匡扶汉室”的思想动机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是他所信奉的“义”是狭隘、自私的.他过重地看待与关羽、张飞二人之间的兄弟之情了.以至当他们哥们之间的小义与事业的大义发生冲突时.不能冷静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终究导致了令后人遗憾千古的“彝陵惨败”、“病死白帝”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4.
嵇康人生悲剧缘起再探张廷银嵇康人生悲剧因何而起或其为什么被杀的问题.现在似乎已不存在什么异议了。学术界已基本否定了过去那些片面的、庸俗的推断.而趋向于赞同嵇康因反封建礼教、反当朝统治而死的观点.普遍认为.嵇康实际是被历史的和时代的敌手合围奸杀的.然而...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思想。指出嵇康的音乐本体论的核心是“和”。嵇康在批判儒家的音乐美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相似文献   

16.
嵇康是魏晋时代的哲学家、诗人和著名音乐家。如果说作为哲学家和诗人的嵇康,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未能独领风骚,但作为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的嵇康,却是独树一帜的。本文的中心就是力图阐述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为我们提供的前人所没有提供的东西。 1.嵇康的“乐之为体,以心为主”的观点,显示时代审美思想的特殊所向。每一个时代都有良己特殊的审美问题。鲁迅先生曾把魏晋看作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是对魏晋审美恃征的极准确概括。所谓文学的自觉,就是人的自觉,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历史发展上看,  相似文献   

17.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有奇才风仪,善谈理属文,“文辞壮丽,好言老庄”,与陈留尉氏人阮籍同为魏晋之际的文学冠首。嵇康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晋书本传》称他“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因精于《广陵散》、《太平引》、《楚明光》等古琴曲的演奏而名噪一时。深通乐理,相传为他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期和刘宋初年,南北分裂,社会纷乱,战争频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当时不仅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殆无三日休停”的苦难之中,许多文人名士也因“天下多故”而“少有全者”.鲁迅先生说:“陶潜之在晋末,是与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生活在那样一个混乱的社会里,陶渊明是怎样  相似文献   

19.
嵇康作为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 ,因其“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对儒学的激烈批判态度 ,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儒学的反叛者 ,也由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从嵇康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建构来看 ,他并没有超越玄学融合儒、道价值的主流。他通过对汉末以来儒学形态的批判 ,以道家人生样式为根据 ,道家之“道”为本体 ,“作用的保存了”儒家价值 ,从而建构了一种融合儒道价值的新的生命样式  相似文献   

20.
吹泡泡     
某国有一位学者,应邀去邻国讲学。他的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知道了,赶来央求他说:“请你替我带一个雇员去吧,他在旅途中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而且,你旅行的费用,也由我们公司供给。”学者怕这太优惠的条件藏着什么阴谋.他问道:“你们的雇员跟我去做什么呢,不会是搞特务活动的吧?”朋友拍拍胸脯保证说:“绝对不是,这和政治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他只是去替我们公司做广告,推销商品。”于是那位学者答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