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西方史学研究出现了"祛中心化"的趋势:转向工人和社会底层,妇女和社会性别,按种族和民族区分的不同群体以及非西方史、世界史或全球史研究,而欧洲发展模式只是其中一种。面对常常是地方性的、细枝末节般的社会文化史,历史学家能否紧紧抓住"祛中心"的主题,并诉之以全球史视野?从20世纪50年代研究16世纪工匠起,至今日研究非欧洲人物如伊斯兰教信徒"非洲的列奥"(阿尔·法西)的祛中心化之路,都是为了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两个实例考察如何在具体研究中运用全球视角:一例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抄写文化背景下地中海两岸的伊本·卡尔敦和克里斯汀·德·皮桑之文学生涯的比较;另一例是17、18世纪从非洲贩卖到苏里南的奴隶团体,其预言、医疗和查案诸种习俗之传播及异化。  相似文献   

2.
左玉河 《晋阳学刊》2012,(3):105-107
什么是社会文化史?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史?这是10年前召开相关会议时大家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10年后的今天仍然提出并讨论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说明社会文化史已经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特别是引起中青年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说明有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化史的研究应该沿着两种理路拓展和深化:"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历史的文化",即研究在历史的流程中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包括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若干稳定的观念形态是如何生成、嬗变、整合、积淀、定型的,从而探寻民族的心路历程,揭示民族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特质。"文化的历史"即以文化为切入点,揭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是怎样互相渗透、彼此推引的真相。这两种理路的文化史研究都要求弱化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梁景和 《晋阳学刊》2012,(3):102-105
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已经迈进一个新阶段,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内,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关社会文化史的理论方法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以往的学习体会,我觉得对下面的几对概念作一些研讨,有助于开展社会文化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付玉成 《南方论刊》2006,(10):81-82
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的动因、起点问题、五四精神、传统文化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区域文化、近代社会文化史等方面不同意见的诸多见解稍加整理,并总结与评述,给读者以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秦晖 《文史哲》2011,(5):198-210
赵俪生先生是一位信仰执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中贡献最大的学者之一。赵先生平生之学涉猎极广,在所谓"五朵金花"的讨论中,赵先生对其中三朵"金花"都有很大贡献:对农民战争史他有公认的筚路蓝缕之功;在土地制度史方面,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第三朵即"古史分期"和社会性质讨论,他是持"魏晋封建论"的重要学者。晚年他又转向思想文化史研究。而赵先生对晚辈和学生的治学倾向持十分开明的态度,这一点对后学的影响,也将垂于久远。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刚刚兴起的"新文化史"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可以发现"新文化史"和文学研究有共通之处,"新文化史"对"文化"的开放性理解,它非常灵活的历史写作,对目前国内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史编纂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活是人类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概念,学人对其很少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对学术处女地的不断开拓,很多日常概念不断引起研究者高度关注,社会生活即为其中之一.社会文化史是研究社会生活与其内在观念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社会生活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视角和领域,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9.
陈丽 《南方论刊》2007,(6):93-94
新社会文化史是现阶段史学界的一大显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对普通民众的考察和研究,力图打通文化史、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界限,并将思想、观念与社会的互动作为其研究的基本路向。新社会文化史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对国内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岭南为中国近代文化荟萃地之一,其文化名人之多,文化成就之大,文化思想之精,历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为了深入开展对岭南近代文化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于1990年12月21—22日在中山市小榄镇召开了岭南近代文化史问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华南师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二十余人。会议主要讨论了岭南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岭南近代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岭南近代文化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撰岭南近代文化史丛书的设想。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出于文化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考量,提出了"形象史学"这一概念。沈从文身体力行的形象史研究是我们构建形象史学这一新型学科的直接源泉,以图像证史为代表的新文化史学则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的发展,拓延相关领域的视野和深度,一方面应对近现代以来诸前辈学人在利用形象材料研究文史方面的实践成就给予必要的继承和吸收,另一方面须结合当前学术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对原有的研究模式进行改进和升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新中国初期文化史在史料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不可否认,新中国初期文化史研究尚有较大的深入空间。当前,新中国初期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以及专题性突出的特点,可文化史书写要有"史"的韵味,则必须回归文化本身,以具体时期为切入点做更为严谨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角、理论方法被研究者引入清遗民相关研究中,对清遗民研究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文化史研究范式下,研究者通过描述分析、比较分析、社会心理分析以及辩证分析等研究路径,对清遗民的社会生活、心态、外部生存空间等问题展开了重点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准确定义清遗民、真实再现清遗民群体社会生活实态以及如何深化清遗民与近代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等,是今后继续清遗民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辜鸿铭以其轶事之怪异、著译之独特、思想之极端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保守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辜鸿铭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感召下思想文化界和理论批评界不断进行思想解放和创新研究的结晶。通过对30年来的辜鸿铭生平轶事、著译与思想文化活动研究的综述,梳理出30年来辜鸿铭研究的主要倾向并指出辜鸿铭研究面临的问题,能够为进一步研究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关系、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进而从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现代化转型的角度研究辜鸿铭的思想与历史影响、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作出科学评价等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前提与准备。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夫人、同样也是历史学家的帕拉蕾丝伯克近年为读者奉献的访谈录《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对象是九位在当今国际史坛极富盛名的史学家。作者所选择的这九位学者都是文化史、社会史领域内公认的翘楚,而社会史、文化史恰好是"新史学"中最能体现创新与变革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武云 《社会科学家》2003,(1):129-132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文化史研究形成的“切蛋糕”式的研究范式束缚了文化史研完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造成了文化史研究视野狭窄、选题碎化、论述浮泛尤其是文化史研究领地难以落实的困境.文章提出要弱化文化史研究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同题意识,从“切蛋糕”的研究范式转为切入文化的路径研究社会历史,从而找到新时期文化史研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来参加《中国文化史》的编写,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感到学术界过去在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研究方面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学者的兴趣集中在人文荟萃的战国时代,对于更早时期的中国文化的源头则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就是在前一阶段的“文化热”中,这个问题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窃以为中国文化史的研究,目前亟需解决一个三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总体特色的问题。个人不敏,试就这次编写工作的一些考虑,对上述问题谈一点认识,不妥之处请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一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而不对曾国藩的文化观进行较全面和较具体的探索,有许多问题难以说清楚。现提出个人一些看法。曾国藩是我国近代集封建文化之大成的人物。我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占统治地位的部分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有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根据的义理之学,有研究封建社会的实际问题的经济之学。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8月24—26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协办。会议共收到76篇论文,来自中、日、意等国的近百位学者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共同探讨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多个方面,对20多年来新兴的社会文化史进行总结、反省与展望。会议论文涵盖了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新概念与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性灵理论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萌芽出"性灵"之概念,发展至明清而臻于丰富,自足成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壮观之象,其对古代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之影响甚为深远。其中金元时期的全真教,对性灵理论做出了重大的演变和推助,将宗教涵蕴融入其中,使性灵的涵义得以拓展延伸,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